这部万众期待的科幻大剧,到底算不算扑街?

发布于 2021-10-10 11:19

本文作者是撰稿人@金钟罩
电影金钟罩,娱乐铁布衫

盼了许久,曾经被称为“穷尽了人类想象极限”的科幻大作——《银河帝国:基地》终于被改编。

 

在上线之前,毫不夸张地说,《基地》是整个2021年最值得期待的科幻剧,然而4集之后,豆瓣评分掉到了6.6......

对于这部经典科幻而言,目前的评价和走向,我们到底能不能说它“扑街”?

《基地》改编自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巨作“银河帝国”系列中的“基地三部曲”。早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一系列就以宏大的未来世界观和超学科的“心理史学”震撼了读者。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发现,阿西莫夫在“银河帝国”中对机器人学的书写,几乎奠定了此后所有科幻作品中机器人的发展原则,比如“机器人三原则”。

 

这一原则在阿西莫夫作品中出现的时间,比现实世界中我们开始探索机器人应用的时间还要早。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阿西莫夫的超前思维和他的理性严谨

他在银河帝国中构建了一个充满中世纪王权等级制度的科幻世界、恢弘纵横十几万光年的帝国盛世,这种创世界的科幻书写方式影响了此后半个多世纪的科幻小说和影视。

 

无论是《沙丘》还是《星球大战》,在科幻背景的塑造上,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银河帝国”的影响。

从这个纬度上,我们就不难理解“银河帝国”在科幻世界中的重要性了。

 

在今年的这部剧版《基地》之前,曾有无数片方试图将它搬上银幕,但是庞大的科幻背景和超繁复细节的特效制作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2021年9月,终于在《沙丘》之前,等来了《基地》上线。

AppleTV的制作一如既往精细、惊艳。中世纪背景下的科幻感营造得充满细节。

无论是帝国国王的服装还是连通银河系各个星球之间的直梯通道,在美学上都复刻了书中复古与未来感交杂的风格。

故事一开始,就抛出了整个基地系列中最重要也是原著中最让人难忘的核心设定——未来世界,数学已经成为一门可以预测未来的学科。


有人掌握了一门以数学为基础,能够精确推算人类命运的学科,心理史学。

 

心理史学通过对整个银河系各个星球居民大数据的推演,精确预判出了不久的未来,银河帝国即将消亡。

科学与预言,在心理史学这门学科中交汇,并将一切质疑与景仰汇集在这位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身上。

 

哈里·谢顿,由于他对未来的推演,而成为如同神祇/巫师般的存在。

 

第一集就抛出的这些重磅炸弹,着实让等待许久的我们过足了瘾,对“心理史学”和“基地”的好奇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儿。

 

如果未来可以用数学公式精准预测,那么失去了“未知”的人类该何去何从。甚至是,知道了不久的将来必将毁灭,那从当下到未来的每一天,又该如何度过……

 

第一集中这些惊艳亮眼的元素和高高悬置的悬念,无论是从品质还是还原度上,全都让我们对剧集的品质抱有更高的期待。

然而,接下来3集的追剧体验却如坐过山车,跌宕起伏。如同不少豆友的评价,看完第三集就知道,“扑街了”。

 

无来由的情感戏、看不出端倪的性转人……改编的槽点越来越多,原著粉的愤怒几乎要把评论区烧出个窟窿。

其实经典改编确实很容易就面临这样的困境,大家抱着原著一点点对照,书粉的愤怒与不满更是常态。

 

但不得不说,有时候,书粉的愤怒并非全都是无理取闹,很多改编确实显得突兀,为改编而改编的做法多少会显得牵强,让人难以接受。

 

我们不妨来看看被书粉吐槽最多的“性转”设定吧。在原著中,塞弗·哈定是个非常有政治头脑和远见的男人,最终成为了基地市长而剧集里,塞弗·哈定是位黑人女性,而且与行商者雨果有着非一般的激情戏。

呃……这个改编,目前看来,就是为了加入一点爱情、床戏、并肩作战、至死不渝的银河系人间真情?

 

单纯看这组人物关系似乎并无不可,但放在一部波澜壮阔的太空史诗中,将情爱至于科幻和史诗之前,无论如何都窄化了格局。

 

而这种对爱情戏份的重视并不只体现在这一对人物身上。第二集中,解开神秘方程式的盖尔和芮奇,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突然情感升温怀孕,一切都在向超出情感逻辑和人物逻辑的方向发展。

目前看来,增加的情感戏份并没有为剧集增色,反而让书粉和普通观众同时陷入了迷雾之中,看不清情感脉络和用意。

 

当科幻作品试图将数万年后银河系数以兆计的生物统一在“爱情”的主题之下时,波澜壮阔的银河系史诗则显得异常单薄脆弱。而它原本瑰丽奇崛的魅力,也因为陌生感的消失而大打折扣。

作为科幻大师阿西莫夫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基地》原本应该尽量呈现他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科幻质感。

但就目前的剧集表现来看,罗马式中世纪的科幻质感只是成为了一种表象,波澜壮阔的银河史,被重新束缚进人类惯用的“爱与自由”之内,想象力的边界再次收窄。

 

它确实没有那么差,但它原本可以更好更大气的。

 

距离《沙丘》上映还有不到三周,同为“最难改编的科幻巨制”,我们不禁要将《基地》与《沙丘》的改编难度和表现做个对比。

 

某种程度上,《沙丘》的改编难度比《基地》更大,它含有更多形而上的未来哲思和宇宙观构建。这也是为什么大体量的“创世科幻”改编经常会被称为“沙丘魔咒”的原因。

 

我们期待的耳目一新,当然不仅仅是在服化道和特效上的精益求精,而是在科幻内核上的创新与颠覆。

 

如果科幻失去了与科学相关的大部分奇思,那指向的便是玄幻、魔幻,比如“权游”。

当《基地》对心理史学构建一退再退,玄幻的成分逐渐盖过科幻,那它独特的光彩便越发暗淡,这也是不少观众吐槽《基地》越来越像“权游”的原因。

 

追了4集《基地》,不禁在想,我们到底为什么爱科幻?科幻作品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基地》成书的年代,二战后全球格局初定,美苏分立,冷战格局渐渐明朗。

我们从书中得以窥见到这种世界态势,一个庞大的统一银河系的银河帝国,忽然之间面临着一种不可见却在极速逼近的未知威胁。


科幻与现实之间形成了某种互验。

 

宗教、科学、贸易,这三种在《基地》中银河帝国用来控制和统一的工具,与现实又何其相似。

 

这种游移在未来与现实之间的不确定性,正是科幻作品的最大魅力,它隐藏的是人类对未知的探求欲望,这探求中包含着对未来科技、政治、意识形态、情感形态、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猜测与幻想。

人类想象力的边界绝不只关乎情感,那些颠覆一切的思维模式才是我们更希望从科幻作品中得到的慰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或许就能够超越大多数科幻作品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