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掉入过“自我认识”的陷阱吗?丨三联数字刊上新

发布于 2021-10-10 12:13

正式进入本期数字刊之前,请你先做几个简单的心理测试,看看测试结果与你自己的认知是否相符。

(以上测试来自三联数字刊plus版)

你曾因“我不够好”而担忧吗?看到市面上火热的“成功学”进修课程你会有想要参加的想法吗?在“不完美的自己”已成为普遍焦虑的今天,无限制地追求所谓“更好的自己”会很容易落入人生的陷阱。当我们有时满足于生活平凡,但并不认为这就是平庸,恰恰可能是心理非常健康的表现。

不完美焦虑:追求“更好”背后

文/徐菁菁

人们常常把追求完美视作美德。然而,一个悖论是,对完美的渴望却未必会让人们变得更好。上世纪70年代末,完美主义开始逐渐成为心理学一个独立的领域。心理学家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并不是出于对卓越的渴望,而是出于对“不够好”“不完美”的焦虑。这种消极的完美主义不仅与进食障碍、自杀念头、抑郁、焦虑、拖延行为存在关系,会导致精力衰竭、疲劳、慢性和严重头痛等身体症状,还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一个诊断标准。


城市里的精神训练陷阱

文/孙一丹、李秀莉

32岁投资人魏萌的意外去世,让以工作坊模式存在的精神训练课程进入大众视野。这类工作坊在国内已存在近30年,学员从企业老板、行业高管扩展到了普通白领。不断下沉的市场背后,切中的是都市人必须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心理需求。


如何塑造稳定“自我”

文/杨璐

他们没有管理者身上常见的紧张感,不慌不忙,更不“打鸡血”。“我有一个特点是不随波逐流,可能大家都觉得特别好的事情,我并不一定也跟着去争取。在一些大的选择上,我属于那种不焦虑的人,因为我清楚幸福或者安稳的方向是什么。”


中国关系的“我是谁”

文/杨璐

庄晓丹是有超过9000小时临床咨询工作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她以“清流”为笔名,通过各种渠道科普心理学知识。在她看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范式发生的剧烈冲撞,现实生活的严重内卷,再加上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精英主义等影响,造成人很容易迷茫。在这种情况下,对自我的清晰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对“自我”缺乏认知,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人就很难信任、驾驭自己,适应能力差。


为什么你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

文/陈赛

当个人成长/自我提升成为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时,或许我们应该停下来问问自己,这种关于自我的匮乏感到底从何而来?关于提升、变化的执念又从何而来?我们现在的自我到底有什么问题?怎样才算是最好版本的自我?自我升级的界限在哪里?停滞不前的人生真的毫无价值吗?


成功之人也受精神控制之害?

文/陈祉妍

寻求自我提升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追求。注重内在心理层面的提升,也正是当前所需。减少类似悲剧再次发生,重点在于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但利用人性弱点的骗局总是防不胜防,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追求自我提升的时候,如何让需求不要成为弱点被人利用?


心理成长培训,谁的需求

文/訾非

教练技术之类的培训,迎合了创业者乐观冒险与渴望奇迹的性格。这就出现了一种悖论:对一种培训最感兴趣的人,恰恰可能是最不该参与这种培训的人。中小企业主们的希望感、冒险精神和对奇迹的渴望已经够用,事业走上正轨之后最需要的反而是在理性、现实感和理解复杂现象及关系的能力方面有所提升,而这可不是激情澎湃的短期训练所能够提供的。


我们与被洗脑的距离

一个理性的人,也可能因为“洗脑”而失去自我吗?美国心理学家乔·蒂姆斯代尔强调,洗脑式操纵总是包含间歇性的恩惠,让身处不安与痛苦之中的被洗脑者放下戒备,甚至渴望接受更多的惩罚来换取最终的救赎。


自我并不存在?

文/薛巍

美国哲学家埃里克·奥尔森写了篇文章,说“不存在自我问题”,因为self(自我)这个词的用法太多,结果哲学家经常讨论不到一起去,他们可能会给出8种回答:整个人,经验主体,不变的、单一的实体,对自己的信念,意识的统一性,不可描述的内在的存在,或者一个人最珍视的东西(“钢琴是我的第二自我”)等。

生存压力大,工作节奏快,生活面临诸多变动……这些都可能是情绪问题的来源。你的职业会带来抑郁或焦虑情绪吗?你是否经常被别人要求“做到完美”?又如何能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中保持清醒,真正认识自己呢?同时,作为跟许多人打交道的记者,有哪些职业特点塑造了他们自己?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记者陈赛与徐菁菁,分享具有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如何认识和追求自我的故事,以及我们该如何了解、接纳自己。



本期影像故事选自2020年第35期的封面报道《消失的爱人:杭州失踪案调查》,我们通过对当年这起社会恶性刑事案件的报道,发现了其背后更多的社会意义,我们前后派出了4名文字记者和3名摄影记者共同寻找拼凑整个案件的全貌。在无法达到第一现场的情况下,我们如何用影像去呈现这个事件?一起走进本期的影像故事吧!
(预告片)影像 | 消失的爱人:寻找残缺的拼图

 更多数字刊加享内容 

你拥有“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吗?

我们有一个想要成为的和我们觉得我们是的“自我”,所谓“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Ideal Self),这两个是能够分得出来的。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区分,恰恰是我们自我成长的动力或者张力的来源。如果我们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完全成为一个,他会是最健康的人吗?


如何与自恋的领导相处?

我们遇到一个自恋的领导,然后不断地被他否定、贬低、打压,但是我们回到家里,我们知道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家人那儿得到中肯的评价,我们知道无论别人怎么否定自己,都会有人永远无条件地跟自己在一起。亲密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基础。


 一个人的性格是如何“进化”的?

一个人一旦进化出回避型的性格基因后,往往会在长大以后也一样采取回避策略,对人既冷漠又疏离:明明喜欢一个人,却不敢抱有任何期望,不主动建立联系,甚至不敢接受对方的表白,最终会失去机会。难道他们真的不需要爱吗?不是的,恰恰是因为曾经需要爱的自我受到了忽视,导致他们不再轻易对爱抱有期待。由于他们的性格基因是在缺乏爱的环境里进化出来的,因此就算他们成年后的环境可以提供足够的爱了,他们还是会表现得不能适应。


为什么说好的亲密关系是建立自尊和健康自恋的重要来源?你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垂直分裂”吗?为什么人们会有“空心病”?如果你想要了解和掌握更多探索和认识自我的知识,欢迎收听中读出品的《学会幸福》《这,就是心理学》《李松蔚·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赵昱鲲·积极心理学45讲》《许燕·人格心理学32讲》《张昕·心理学行动指南80讲》等心理学课程。



中读
三联数字刊《“更好的自己”与陷阱》上线
直接进⼊数字刊阅读本期>>

我们每周三释放预览文章
每周五解锁当周所有内容
可下载“三联中读”APP或直接通过H5页面
体验我们的数字刊。



《三联生活周刊》+《爱乐》+《读书》
365天听读一体
26年周刊精华内容一键畅读
50+期TALK三联原创播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