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 | 三星堆(设计,非中标)
发布于 2021-10-10 12:28
▲沿河北立面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距今4800年,与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共同串起了神奇的北纬 30度,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世界第九大奇迹”。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三星堆遗址青铜器
01:55
我们希望建筑是以最接近大地的状态回归历史和场地自然文脉,这是我们构思立意的起点。
“与韩美林大师共同探讨
和推演博物馆设计理念”
▲韩美林大师现场手绘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与韩美林大师共同探讨博物馆设计理念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ere are we heading to?"
▲从游客中心鸟瞰
我们希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带来的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前世今生的历程。设计采用“以场景取代建筑”的手法,通过空间叙事揭开三星堆曾经神秘的存在又消失了的故事。
建筑应该“隐”?还是应该“显”?
Should the building be 'Hidden'?
Or should it be 'Visible'?
▲上段抬起的展厅显于城市尺度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0/4_163384087296.jpg)
▲下段近人尺度与周边环境及自然文脉融为一体
建筑下“隐”上“显”,以最接近大地的状态回归历史和场地自然文脉。抬起的展厅释放了公共空间、保留了现状的水面、开启了遗址公园与周边自然景观的视觉廊道,且将已消逝的古蜀国文明再次显现于城市尺度。
▲建筑的表现材质
金杖、金色面具等金器的出土,说明了古蜀文明是尚金的,从而我们也确立了建筑的表现材质,营造遗址建筑的“精神环境”。
▲游客视角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尚金的古蜀文明-建筑新材料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昭示着建筑的发展方向。设计采用创新的空间网壳结构体系,通过三个堆状基座所拖起的展厅满足了展厅内无柱的结构形式,最大化的释放了展厅的空间,满足新考古发现和不断变化的展陈需求,实现了从“全生命周期考古发现”到“全生命周期建筑”的空间弹性。
▲太阳轮观景台夜景
"这个时代不缺现代建筑,而缺乏的是跨越时代的历史建筑。"
▲屋顶祭坛夜景
纵目面具重现了是人类最早仰望星空的愿景。
▲屋顶祭坛夜景
三星伴月,古蜀先民用目光丈量天地,用青铜描摹神祇。
▲沿河北立面夜景
任何器物都是从泥土中来,最后回到泥土中去,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
“三星堆之眼”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0/4_16338500286579998.jpg)
▲沿河北立面夜景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传递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寓意,透过三星堆之眼打造“国宝级名片”和“超级文化IP”。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0/4_1633843466732.jpg)
▲总平面图
三星堆遗址采用“一体两翼”的规划布局,一体指博物馆区,两翼分别指遗址区和游客服务中心区。新馆的建筑空间蕴含了天地人、日月星、三生万物的华夏文明及所承载的宇宙观,可以满足参观、考古、学术等多功能需求。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0/4_1633846537815.jpg)
▲剖面分析
上段是向游客开放的1.8万平米的文物集中展示区, 由东向西形成连贯鲜明的三个部分,场景再现了灿烂的古蜀文明、奇绝的文物精华、神秘的青铜王国。下段包括了主入口区、学术报告厅、文物医院、展品周转系统、安保系统等副属功能,与主展区功能相辅相成。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