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面见过吗?这是什么?年轻一代都不知道!

发布于 2021-10-10 20:31

先放一张图

你认识这是什么东西吗?

络麻,说起来也是有年代感的作物

曾是萧山的重要农产品

老一辈的萧山人,尤其是沙地人民

再熟悉不过了

沙地曾是全国著名的黄、红麻产区

种麻,是沙地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

如秋高气爽,在瓜沥镇长联村
村民在试验地里拔络麻。
为什么这里还种着已经淡出大众视线的络麻呢?
长联村是由长沙村和四联村合并而来
1972年四联大队成为
全县植麻样板大队和络麻良种繁育基地

种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拔麻

记者试试拔了一株直径2厘米左右的络麻

一个人拔不动,需要有一个帮手。

能一个人拔的,都是力气大的老手。

第二步夹络麻

则需要两人合作才能进行。

夹麻

夹络麻,目的是使络麻皮与

杆脱胶、去叶,以便于手工剥离。

看这大叔衣服袖子都扯破了

可见这一拉一划得多大的力。

络麻是高杆作物,麻精是络麻的精华

而麻精需要用麻皮沤烂后才能取得。

络麻由麻骨、麻皮、麻叶组成

麻皮紧紧生长在麻骨的外表

要把麻皮与麻骨分离开来

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手工剥离

俗称“剥络麻”。

剥麻

今天我们看到的剥麻场景

延续了老底子时候的习惯

剥时,人坐在长条凳上

络麻放在长凳的左侧,人坐在长凳的右侧

中间放剥出来的麻皮

剥麻一般要戴上手套,取一支在中间用扭动状拗开

先剥上半支,再剥下半支

麻皮剥到小孩腰围大小

在七分头上,用麻皮捆扎上,堆放在一起。

络麻剥好后的下一步,

就是沤烂、洗汰、晾晒。

那个时候的白天

人们齐聚络麻地里

拔络麻的,夹络麻的,剥络麻的……

河埠头每天响着的是敲打络麻的声音

那是老一辈人记忆里的画面……

《萧山市志》记载

萧山植麻始于清朝末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山成为全国重点产麻县,多种植在北海塘以北沿钱塘江南岸一线的沙地片。集中在义蓬、瓜沥两区。1959年至1979年,植麻面积稳定在19万亩左右。品种以荚头麻、圆果种“粤园5号”为主,1972年试种红麻“青皮3号”。1985年萧山种植络麻进入最高峰,面积28.7万亩(占全省的50.22%),亩产461千克,总产13.23万吨。1987年,化纤工业兴起,其他省新麻区面积扩大,萧山的黄、红麻生产收到冲击。1995年,面积减至2.32万亩,2000年减至0.3万亩。

来源 萧山日报

部分内容来源《剥络麻》作者 余观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