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以桂林市临桂区为主取景地、荣获13项国际奖项的优秀国产影片《红尖尖》公映新闻发布会在桂林大剧院举行,据悉,这部电影将于2021年10月14日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红尖尖》是我国首部反映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扶贫故事的儿童电影,也是继1961年版本电影《刘三姐》后,近60年来少有的以桂林为主取景地的优秀影片。电影“未播先热”,在国际国内影坛已崭露头角,先后荣获2021意大利罗马电影奖最佳儿童电影奖、2021莫斯科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摄影奖和最佳影片提名、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最佳女演员奖等殊荣,并被辽宁省委列为重点党史题材优秀影片。
电影《红尖尖》改编自入围2020年度“中国好书”的小说《上学谣》,讲述了壮乡瑶族留守孤儿火龙在奶奶水仙阿婆的哺育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刻苦上进、终于成材的感人故事。影片突出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意义,总基调体现了“暖”,给世界讲述了一个中国普通家庭里,秉承中华“祖孙亲情”家风家训,立德树人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雁雁,临桂区委书记石玉琳分别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影片的主创团队和小火龙角色扮演者卢思宇在现场与嘉宾观众了宣传互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还以“临桂,一个值得留恋的地方”为主题,通过连线发现的形式,重返临桂区宛田瑶乡东宅江村、四塘镇状元桥、会仙湿地铜桥等拍摄地现场,看脱贫攻坚成果,赞乡村振兴变化,生动讲述状元桥、铜桥的新文旅故事,远望白鹭天堂展现临桂区生态之美,并邀请当地的留守儿童在电影正式上映时到电影院观看影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临桂区两江镇板凳龙展演也是新闻发布会的一大亮点,两江板凳龙将广西彩调的身段、扇花、锣鼓结合少年武术,分别展现了祥龙天降、喜迎新春(拜年)、四方祝福、龙入东海、龙腾戏水、五龙聚首6个篇章。板凳龙作为临桂区的一种群众性舞蹈艺术,已有300多年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它由最初的亲情演出,逐渐演变成祝愿祖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易立林、李先赠、谢静、王晓忠、邓洁、文政、王金宇等临桂区四家班子领导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和临桂区社会各界群众共300多人还集中观看了影片《红尖尖》的点映,感人的故事和精美的风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央、自治区驻桂主流媒体和桂林市主流媒体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
影片主要取景地临桂区宛田瑶乡东宅江村、四塘镇状元桥、会仙镇铜桥等地。在水一汸景区位于桂林市临桂区宛田瑶族乡东宅江村大瑶古寨,距桂林市区39公里,有厦蓉高速公路和国道321线通达,路况良好。景区四周山环水绕,原始植被种类繁多,极为丰富,天然林保存较完整,尤其是奇花异草、竹木藤厥较多。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四季空气清新,可谓天然氧吧。古村落保存完整,临桂区发、区政府高度重视瑶族村寨文化保护,村寨景区建设保留了完整的民族元素,瑶族文化因而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怀里因为东宅江瑶寨地理的独特性,景区堪称一个美丽的瑶族原生态风情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田心村的状元桥,是近两年火爆的网红打卡地。位于临桂区四塘镇,距离桂林市区约35公里。这里青山环绕、悠然宁静,田园阡陌纵横,小桥流水悠悠,仿佛与世隔绝。田心村的景色,以状元桥最为著名。状元桥距离村口几百米远的田园水渠之畔,是一座横跨于水塘之上的小石拱桥。水面平静的石桥之上,老农身批蓑衣、肩膀荷锄,牵着水牛,怡然而归;远处青山群峰,碧水环绕,如同世外桃源。会仙铜桥其实没有铜,而是一座纯石桥,建于清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位于会仙镇西南面,横跨会仙河,距离会仙镇约1.5公里;桥长23.8米,宽4.8米,水面高3.5米,是六塘镇、船岭、七里村、寺山等村到会仙圩的交通要道,现为临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仙铜桥在会仙水乡并不罕见,难得的是这里的田园奇峰非常美,远山碧水、翠柳黄花,构成了一幅桂林特有的南国水乡美丽的画卷。 977城市之声 桂林广播新闻主频率,977城市之声——讲述漓江故事,传递桂林声音!节目热线:3897977
207篇原创内容
| 977城市之声新媒体出品
| 编辑:吕次强
| 来源:临桂文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