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视野解读课程:区域教育中心召开部门集体学习会议

发布于 2021-10-11 15:38

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成长的跑道,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学校的多样化发展起着促进作用。109日上午,区域教育中心举行部门集体学习会议,董赟和艾琼两位老师从国际视角出发分别为部门全体老师做了题为“Becoming(成长), Belonging(归属),Creating(创造)《浦东新区中小学跨文化素养培育课程实施意见》解读的讲座,系统诠释了IB课程和跨文化素养培育课程。会议由李彦荣主任主持,李军副院长参加了会议。

董赟老师的讲座主要探讨和回应了以下三个问题:IB课程为什么特别?IB课程有什么特别?从IB课程中有哪些借鉴?在介绍了IB课程项目针对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基础上,董老师重点阐释了IB课程的三个核心要素:TOK(知识论)、CAS(创造、活动与服务)、EE(专题论文)。通过对TOK的内在意涵、课程要素、知识框架要素、学习成果展示、评估指标几个维度的讲解,部门老师们对IB课程的知识观有了深入地了解。最后,董老师从学习者档案建立的意识、评价方式的变革、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培养与他人共识目标的能力、大量的中英文阅读与写作、注重在反思中学习六个方面谈了IB课程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艾琼老师首先用不同国家的音乐将在座的老师带入了跨文化理解的世界中。随后,艾老师从文本制定的背景、关键性概念、文本共读三个方面对跨文化素养培育课程进行了深度解读。在回顾了项目历程的基础上,艾老师分享了文本制定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如跨文化素养的定义、课程框架的取舍、分类标准的繁杂等系列问题。这一项目主要涉及的关键性概念包括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素养、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球素养,艾老师对其逐一进行了界定。最后,艾老师从实施背景、课程概念、分学段目标、教学建议、课程策略、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带领老师们共读了文本,老师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认识、跨文化认同、跨文化适应有了系统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李主任就课程评估框架等问题与两位老师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在听取两位老师的讲座后,部门每位老师都表示受益匪浅,并结合自己的前知识与前经验表达了对国际课程与跨文化素养的理解与认识。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李军副院长就国际课程和跨文化素养可借鉴之处谈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李军副院长肯定了两位老师讲座的专业性,并要求老师们加强对教育前沿理论的学习,更好地指导学校和老师开展课程建设,让学生、老师、学校受益,体现出作为研究者自身的价值。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