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解放战争历史上,三大战役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存在,每一场战役的胜利都意味着我们向光明的未来更进一步。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平津战役。
虽然我们都知道平津战役在最后是获得了胜利,但是却鲜有人知其实在平津战役刚开始的时候,曾出现了一个不小的失误,而这个失误错点造成平津战役的失败。为此,毛主席还勃然大怒,发出电报斥责了程子华、杨得志、杨成武三大司令。那么这三位司令到底是如何造成了纰漏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平津战役前的一些变数。
一、平津战役前的变数
自从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后,华北傅作义集团的处境开始岌岌可危,一旦华北和东北的解放军联合夹击,必将面临灭亡。为此,到底是该固守、还是应该撤退,都是需要尽快抉择的。
但是在华北问题的认识上,傅作义、蒋介石、美国都有着各自的看法。其中美国政府觉得应该坚守华北,这样可以接着华北屏障,最大限度维护国民党在中国的权益;可是蒋介石鉴于淮海战役一触即发,表示傅作义集团应该撤出华北,一面可以帮助淮海战役,一面还能加强长江的防御。而傅作义却不愿意听蒋介石的,因为他害怕一旦自己带人去到了南方,自己的部队一定会被蒋介石吃掉。并且在华北除了傅作义的军队之外,还有20万的蒋系部队,如果自己撤了,那么经营了多年的华北很有可能直接易手。所以傅作义决定坚守华北,在美国不断援助下,一边增强自己的实力,一边掌控在华北的蒋系部队。
而且傅作义认为,刚刚打完一仗的东北野战军可以需要时间来休整,那么在这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里,自己就可以将国民党军队扩充到100万,那个时候即便是东北和华北夹击,也是一点都不用怂的。于是确定了傅作义在华北的军事方案:暂守平津,控制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
可是谁也没想到时局变化如此之快,淮海战役发生后的第16天,我军就歼灭了蒋介石嫡系黄百韬部队,于是这让傅作义固守的心思有了不小的动摇。于是他决定在固守之余,先确保好自己的撤退路线。
但这又和蒋介石产生了冲突。蒋介石表示既然想固守,还有退路,那就守好海上道路,确保天津、塘沽安全;但是西边绥远是傅作义的大后方,他不愿意就这样放弃。于是在这种意识下,傅作义收紧兵力,放弃了华北的一些地方,将自己的嫡系部队安置在北平和张家口之间,确保西退绥远的道路,然后将蒋系部队安置在北平到津沽之间,这样既可以防止东北军入关,又可以确保海上通道。形成了兼顾傅系西退、蒋系南撤的500公里沿铁路线的"一字长蛇阵"
而想要达成第一种,最主要的就是不能让傅作义感受到太大的威胁,于是我军给出了三大措施:首先停攻太原,对于太原的敌人进行包围,以此来拖住敌人;其次撤围归绥,目的和第一大措施基本一样;最后就是让东北军秘密入关,与华北军联合,然后一举歼灭傅作义和蒋系部队。
二、程子华闯大祸
为了将傅作义留在华北,我军决定先吃张家口,这里是傅作义的主要基地,有重工业和军人家属,一旦我军表示想吃这里,傅作义肯定会派兵来援,这样不仅可以将傅作义留在华北,而且还能不断歼灭来援部队。并且我军判断,这里被围攻,来援的必然会是傅作义的主力35军。这支部队能征善战,傅作义多次升迁也多亏这支部队,所以到时候如果能再把这支部队留在平张线上,傅作义决不会放弃手下,自己逃跑。
于是我军派出了华北三兵团围攻张家口,让傅作义认为这只是我军的局部行动。最后傅作义果然上套,派出了主力35军和怀柔地区的104军支援张家口,至此傅作义的主力都来到了西边。这样的形式对于我军而言是天大的机会,所以我军命令东北军的先遣部队快速前进,与华北兵团将傅作义主力部队歼灭在平张线上。
而此时东北军先遣部队到达了密云,同时侦测到密云那里有一个团的兵力在驻守,于是作为先遣部队的司令程子华,就决定先把这个团给拔了。可是他却忘记了上级给的命令是,"迅速超越密云、怀柔、顺义线上之敌"。
后来战斗爆发,程子华才发现原来对面国民党并不是一个团,而是一个师。但是战斗已经开始,哪里还有撤退可言,于是东北野战军在这时展现出了强大攻击力,将密云的一个师给拿下了。
虽然战斗是胜利了,但却彻底惊动了在北平的傅作义。他没有想到东北野战军竟然没有休整,就这么悄悄入关了;而且在短短时间里就吃掉了自己的一个师。这让傅作义非常害怕,然后就电报赶去支援的35军,迅速回到北平固守,并且还将天津的两个师也给调了回来。
这个变化让所有人都是始料未及,就连毛主席都惊呆了,毕竟毛主席在平津战役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不让傅作义发现我军的战略意图。可程子华这一打,彻底宣告覆灭,所以毛主席在得知后,就给程子华发了措辞非常严厉的电报。
三、杨成武被批"不听军令"
如今局势已经不太好,所以毛主席给正在围困张家口的杨成武下令,无论如何都要将35军留在平张线了,不能让他回到北平。但现实又开了一个玩笑,杨成武兵团竟然眼睁睁地看着35军在面前撤走,并且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于是毛主席又非常生气地给杨成武发了电报"你们就坐视着他乘几百辆车汽车,也不阻击,你们这是干什么呢?你们多次违背军委给出的明确命令,这是极大的错误"。要知道将35军留在平张线不单单是一个战术行动,而是平津战役的先期策略,一旦35军回到北平,很有可能导致整场战役的失败。
那么杨成武兵团为何会眼睁睁放敌人逃跑呢?是杨成武的失误吗?并不是,这是杨成武对于战场的判断。
当时我军已经分头逼近平张线,所以杨成武认为包围圈内的敌人一定会向西撤退,于是他便将自己的部队放置在了张家口西边,以便于之后阻击。同时杨成武也将自己的判断和部署以电报的方式上报给了军委。按照惯例,这封电报上传后不久,肯定会有回复。但是杨成武当天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复,直到一天半以后才到上级手里。然而这时杨成武已经完成了西调部署,所以在后来面对35军回撤,没有进行阻击。
而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纰漏?电报为何没有第一时间到达?谁不清楚,成为了一件悬案。但是杨成武兵团出现失误,却是既定的事实,所以违抗军令的批评还是要背的。
四、杨得志错点放走35军
毛主席在得知杨成武没有成功拦下35军后,在12月4日又连忙联系了杨得志兵团,要求杨得志兵团在12月5日或者6日,到达下花园和新保安附近,将35军歼灭在那里。但是杨得志兵团的前进路线多为山区,道路狭窄,所以走的很慢,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再5日或者6日到预定战场。
因此这让毛主席大为恼火,于是给杨得志发报"如果你们还不赶快机动,到达预定战场,一旦郭景云的35军回到北平,你们杨罗耿兵团就要负直接责任"。最后好在杨得志带着军队在12月8日,赶到了预定战场,在新保安将35军拦截了下来,避免了再一次的失误。
对此,可能会有很多人好奇,35军作为摩托化部队,几百辆车前进为何还能被我军以走路的形式拦下呢?这并不是我军走了近路,而是35军的领导郭景云太狂妄自大。要知道从理论上来讲,郭景云在从张家口撤离后是可以很快回到北平,我军以脚力是无法追赶的。但是任谁都没去想到,郭景云作为一名好战分子,其实是不想撤的。
他认为无论是华北的解放军,还是东北野战军都不会是他的对手,所以35军在撤退的道路上一直是磨磨蹭蹭,并且傅作义再怎么要求急速撤回,他也置之于不顾。于是就在新保安被杨得志的兵团给围住了,然后新保安战斗的爆发,让这支王牌军彻底消失于历史当中。至此从程子华攻击密云造成的重大失误,在这时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毛主席在得知35军和张家口的敌人被歼灭后,又给杨成武和杨得志兵团发了电报。不过这次电报中全是表扬,并且毛主席还用上"伟大胜利"四个字。要知道在解放战争中,毛主席很少用"伟大胜利"四个字,每次用都是有数,特别是华北战场上更是极少。
从此就可以看出,毛主席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此前多次发出批评电报是因为这次战略作为平津战役的第一阶段,是非常重要,可是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所以毛主席的生气是有道理的;但是在战斗结束后,你获得了胜利,自然是要表彰,因此这也体现了毛主席高超的统帅驭将的能力。
参考文献:
《论平津战役的指挥艺术》 董世贵
《平张战役的战略地位初探》 张润生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