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出现在浙大参考书目——《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里,是这本书的一级考点,大家前期自己在整理的时候,应该也有做过公共新闻&公民新闻的相关整理。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公共新闻&公民新闻&民生新闻,来迅速掌握这个考点吧!
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兴起,主要是以199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契机,针对当时民众对于政治与媒体的失望、报纸发行量长期下滑以及美国公共生活的衰退而在新闻业内部自发组织的一系列的改革策略。公共新闻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国公众对于新闻媒介中的政治报道、尤其是竞选报道的批评和不信任新闻媒介的竞选报道,更多地只是关心政党和候选人的言行和私生活,对于最重要的事关公益的公共事务却缺乏深入性和调查性的报道。截止到目前,“公共新闻”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该理论提供了一些关于新闻报道实践的新视角。新闻媒介应该担当起更加积极的角色,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组织和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付社会问题,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孙旭培教授把“公共新闻”概括成四句话:"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简单点来说就是,记者不应该做中间旁观者,而应该参与到公众的生活当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告诉受众如何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受众看看报纸就得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尤其是自“德拉吉报道”网站对克林顿丑闻案的揭露开始,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公共新闻运动时期因媒介的发动组织而被动参与,到自发地、主动地进行事实传播和观点表达。目前对“公民新闻”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或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还有学者认为,“公民新闻”是指公民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摄录、通讯工具(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计算机网络等)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后者的定义更加具体与易于理解。例如当你将突发事故现场的见闻发到微博上的时候,你正在扮演一个公民记者的角色,而你所发布的微博就是“公民新闻”。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他们不再被大众传媒所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公共新闻”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针对美国民众对于政治的疏离和报纸阅读率下降,由业界、学界和研究机构共同推进的一场旨在“重振社区精神”的新闻改革运动,是以大众媒体为主导的新闻创新实践。
“公民新闻”的勃兴主要依赖于强大的技术推动力,摄像手机、DV等新闻采集工具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普通公众可以脱离大众媒体的操控,主动地、自发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在“公共新闻”运动中,虽然公众参与媒体讨论的机会增多了,但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公共讨论和调研的内容是由媒体确定的,整个报道过程也是由媒体组织并控制的。也就是说,“公共新闻”运动主导者是传统媒体,公民只是被发动、组织起来的参与者。由于“公共新闻”没有明确的定义,具体实施时各媒体又都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实施方案,因而也就有了多元的实践样貌。尽管在具体操作上存在差异,但其主要的实践方式大体上有如下形式:(1)直接针对特定地区居民、就特定议题进行民调或访谈,从民众观点来了解各项公共议题(2)举行记者与市民之间的“社区肯谈”或公听会,讨论人们所关心的公共议题;(3)对选民进行民调,最重要的公共议题,并定期报道各组候选人如何针对这些公共议题来陈述政见;"公民新闻"的方式比较灵活,其形式也更加多样。比如受众利用网络对媒体报道加以评论;公民提供新闻线索或添加新闻信息;公开信源报道等等。“公共新闻”运动首先得益于媒体的积极支持。需要说明的是,“公共新闻”并不是精英媒体带动,而是世界各地或社区的媒体发起的,比较著名的有 the Wichita eagle、the charlotte observer、the Wisconsin state journal等等。此外,新闻院校的学者和相关专家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纽约大学的Jay Rosen是代表人物。“公民新闻”的实践更加灵活,低成本使得公众都可能是“公民新闻”的参与者。公众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或信息、或者在论坛发表评论、留言、开设博客等行为,都可认为是参与“公民新闻”活动。后来一些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手段把公民的“公民新闻”行为集中起来并加以规范,著名的例子就是oh my news新闻网“公共新闻”以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双重“公共性”为特征,“公共”一词,既指报道对象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件或问题,又指报道方式为“公众参与式”。
公共新闻是尊重公民作用,提高公民应对社会问题,解决公共事务的能力(民权意识);民生新闻是关怀民众,情为民所系的(民本意识);“公共”包括所有的社会阶层,“民众”则突出平民性质。
公共新闻站在了公共立场,保持了精英视点与平民视点的平衡;民生新闻则全面考虑平民的视点。公共新闻更突出公众权益维护,致力于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公共领域问题的能力,民生新闻则更倾向大众的普通生活反应。 “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确有某些相似之处,并且可以产生相互间的联系。如它们都有公众的参与并能表达公众的意见,这也是人们容易将其混为一谈的原因。而且,“公共新闻”运动发展到后期,已经体现出“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相结合的特点。2004年8月,“公共新闻”兴趣小组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年会时,决定将“公共新闻”改称为“公共与参与式新闻”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看到这里,关于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你有更清晰吗?赶紧拿起小本本记下来吧!(2)公共新闻学和新闻实践的矛盾及其前景分析,习侃捷、陈先元(3)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试析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正在发生的变化,蔡雯、郭翠玲(4)以反传统的实践追求新闻业的传统价值——试析西方新闻界从“公共新闻”到“建设性新闻”的改革,蔡雯、郭浩田1、知沟、信息沟、数字鸿沟
2、传播学人物——麦克卢汉
3、把关人理论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七大变迁!
4、戈夫曼——拟剧论
5、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嬗变!
6、创新扩散理论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嬗变!
7、信息茧房&回音室&过滤气泡三者区别和联系
8、媒介融合&媒体融合&全媒体&跨媒体&融媒体
9、PUGC模式下李子柒的短视频内容生产
10、互联网时代下的意见领袖
11、后真相——第三种现实的诞生
12、一文掌握短视频专题
13、一文清晰传播功能&社会功能
14、传播学学派内容重点合集
15、概念辨析——VR、AR、MR、AV、CR
16、一文搞定灾难新闻报道
17、一文搞定5G对新闻业的影响
18、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影响和隐含风险
19、一文搞定机器人新闻
19、一文搞定数据新闻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