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传统文化事半功倍

发布于 2021-10-11 18:47

怎样学习传统文化事半功倍

虽然“学海无涯”,但“书山有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前面我们讲了传统文化“为什么学”、“学什么”,本文我们说说“怎么学”。

 

首先是学习的顺序,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各家学派与道家同源异流,所以先掌握了道家的经典,再去学其他家学,就能提纲挈领,触类旁通了。

 

道家的经典推荐:《易经》、《道德经》(推荐白云先生解的《老子之道》)、《阴符经》等。

 

学道家重要的是了解其中的辩证思想,学会从高维的、全局的角度看问题,化繁为简,抓住事物的本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其中朴素的辩证法、正反两方面看问题的思想对人们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比如“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让人们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提防乐极生悲、盛极而衰,这是在了解事物生长兴衰的规律的基础上的一种预见,而不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有了道家这种辩证法、大处着眼看问题的方法,我们便可以如鱼得水的学习其他各家文化了,推荐从儒家学起,因为人这一生无非“做人”、“做事”两事,儒家正是教人“做人”的文化。

儒家经典推荐:《春秋》三传、《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

儒家著作丰富,注经、解经的也很多,但想一窥儒家本真的面貌,我们还是要从原汁原味的经典入手。从《论语》、《孟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推行“民贵君轻,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后来的“三纲五常”实际是儒家对皇权的妥协,是“援法入儒”,“三纲”最早出自《韩非子·忠孝》,这也揭示儒家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力,但这也是儒家文化向皇权的妥协,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因为儒生有骨气,不畏皇权,孟子说梁襄王不似人君,说杀纣王不是弑君,而是杀一个不仁不义的匹夫,秦始皇雄才大略, 要一统天下,显然法家的中央集权更合他的口味,而儒生为民请命,时不时出来唱反调,就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同样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因为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迎合了他的口味,秦朝用法家二世而亡,汉初用道家无为而治,但无为显然满足不了一心开疆拓土的汉武帝的野心的,“天人三策”正是其瞌睡时送来的枕头,其主要观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尊王攘夷”等如同为他量身定制,不同于法家的残酷,这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文化统治,儒学自此奠定了主流官学地位,影响几千年,直到满清入关,儒家思想变了质,满清禁锢思想,推行奴化教育(后来日寇犯华时曾效法),儒家是教人怎么做人的,满清是教人怎么做奴才,这就要求那些写八股的儒生们一边跪着唱“征服”,一边书写“顶天立地大丈夫”,如同戴着枷锁跳舞,现在很多人对儒生抱有腐儒、犬儒、迂腐、呆板的印象,甚至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建国初期还曾“打倒孔家店”,这都是满清遗毒所致,现在荧屏上还常有辫子戏对满清歌功颂德,认为是大盛世,实在是“商女不知亡国恨”。所以学儒要摒弃一些天命、迷信的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探寻本源,从孔孟圣人之道中学习做人之道,现在一些“大师”,尤其是台湾的某些“国学大师”舍本逐末,将《弟子规》、“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奉为圭臬,一身酸腐之气臭不可闻,实在封建遗毒,误人子弟。学儒家要学孔孟之道,要学“仁义礼智信”,建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强大,历史上很多儒生能文能武,都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法家经典推荐:《商君书》、《韩非子》等。

法家的思想,现在人应该都不陌生,国家一直倡导依法治国,法律无处不在。法与儒不同之处在于,法规定了人的道德下限,儒不断拔高人的道德上限,法是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儒是以人心向背为准则的。

法的适用范围不同,如国有国法,家有家法;法的时效性不同,有的是常法,有的是临时法,如战时法,所以法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调整,不合时宜就会成为恶法,要改革。法要得到落实必须立信立威,赏罚分明,比如商鞅通过徙木立信、刑罚太傅确立了法的威信,这也对法的执行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说治国先治吏,这也是国家为何大决心、大力度的反腐,贪官污吏是国家的蛀虫,任你广厦千顷,梁柱朽坏,倾倒须臾之间。

学法要先从多如牛毛的法律条文中跳出来, 这是术的层面,要先明白学法的目的,一是要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公平公正,这样才能维持健康的社会秩序,不然就会揭竿而起,当然这是对以人为本,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而言,对印度和西方某些国家,一切向种看,向钱看是不适用的,这也是很多明星和有钱人一有钱就移民,宁可去国外当二等公民的一个原因;二是从事功的角度看,法是要为特定目标服务,不利于实现目标的都是恶法,要变革,如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一个偏远的蛮荒小国一跃成为富强的军事强国,横扫六合,而同样变法图强的戊戌变法却因守旧派势力太强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大到国家,小到公司,变法图强既要领导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力(戊戌变法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决策权在慈禧而不在光绪),又要求执行者有除旧弊兴新政的智谋和同守旧利益势力斗争的勇气。

 

兵家经典推荐:《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

首先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战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善也。比如现在中美博弈,中国一带一路是为应对美国的海洋霸权,金融长城是为了防止国内买办资金出逃,国际美元超发大水漫灌,战争是需要金钱支撑的,美国现在滥发美元,国债延期,信用濒临破产,又到处侵略失道寡助,一旦开战很难在国际上借到钱,单靠自身国力与中国拼消耗战,美国背后的财团主子是不愿接受的,因为他们发动战争是为了挣钱。美国日落西山,中国蒸蒸日上,时间在中国这边,此消彼长,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善之策,并不是发生交火才叫战争,当然如果中国没有核武器或者没有二次反击的能力,以美国的流氓脾性是不会放弃核讹诈甚至发动核战争的,现在这种可能很小,因为美国财团是图财,而不是要拼个你死我亡、两败俱伤,但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有备无患,这里要向高瞻远瞩的毛主席等领导人和两弹元勋致敬,中国人仰赖您们的荫庇才有今天幸福平安的生活。

其次上兵伐谋,《孙子兵法》第一篇也是讲计篇,这里的谋和计,不是阴谋诡计,而是筹谋、计算,在开战前要仔细算一笔账,算民心向背、兵将强弱、物资供给等,“运筹帷幄之中”,最经典的案例当属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对敌我双方优劣做了详细的分析(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未战便知胜负。

再次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到了战场上,一切战术讲究因时因地之变,因敌之变之变以制敌,不可学赵括纸上谈兵。新中国将星如云,得益于毛主席的正确战略指导,士兵的不怕牺牲,逢战必胜的战斗意志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将领的军事指挥艺术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最会打“神仙仗”的粟裕将军正是将地形利用到极致,行军路线及兵力部署因地制宜,实现最优配置。

 

中医经典推荐:《黄帝内经》等中医四经及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

学医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救死扶伤”的仁心,并始终如一,不忘初心。单纯为了挣钱不建议学医,以免误人误己。某些医药集团研发的药物,病治不好,但药不能停,像高血压,高血糖,最甚者莫过于癌症,往往让病人人财两空,而没有任何医生或者医疗机构需要为此负责。建议每个有能力的人都学点中医养生之道,但不可师心自用,胡乱试方试药。中医中药是某些天价药、终生药的天敌,不但能让指标正常,更能从根本上解决病症,但正因如此,现在受到医药利益集团的疯狂打击,从教育传承、行医资格、媒体宣传等各方面入手破坏中医生存环境,现在医学院教出来的学生只停留在理论里,自己都不信中医能治病,而有能力的中医又没法考取资格证(就像让中国人拼命考英语一样),再加上媒体为金钱代言,中医没有话语权,以及从业人员水平良莠不齐,有借医行骗之人等,中医在中国的土地上被挤压的几乎丧失了生存空间,连张伯礼这样的国士大医都能被宵小诋毁,前段时间播出的《中国医生》中没有为抗疫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的身影,而部分自发逆行武汉抗疫的中医回头也遭到了各种打击,所以想要挣大钱不建议学中医,现在学好中医不但需要仁心、能力,还需要莫大的勇气!但中医中药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几千年,活人无数,随着中国崛起,中医必将复兴!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