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党史故事(四十二)|全国先进生产者·杨德清
发布于 2021-10-11 21:09
定西党史故事(四十二)|全国先进生产者·杨德清
杨德清,渭源县蒲川乡老庄村人,生于1916年。从19岁时开始,一直在本村罗华如家的油房做工, 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国家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秋天,为保证城镇食油供应,县供销部门提出以每百斤胡麻籽缴22斤油品的条件与油房签订加工合同。但各个油房的“油师”们,有的怕为政府加工油品“红了显不起,烂了赔不起”, 都认为 “官油”难榨。有的想把上缴油品的数额压低一些,多得些利,直到过了“白露”还没人签约加工,当时,正在蒲川下乡的县委书记任建业就找杨德清交谈,希望他这个共产党员带头为政府加工油品,并说: “不够不赔,长油归己。但要老老实实,不准欺骗弄假。”县委书记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亲切诚恳的态度和语重心长的开导,使杨德清倍受感动,不仅解除了他思想上的顾虑,更使他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带头为国家加工油品,便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杨德清同伙计们精心操作,头一次加工的1000斤胡麻籽获得了较高的出油率,除了各项开销每百斤胡麻可以上缴油品27斤。按照合同,长余的油品归已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杨德清把长余的油全部上缴给了国家。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同行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的讥笑他,有的嫉恨他,就连多年与他共同劳动的伙计嚷着要同他散伙。正当杨德清遭到非议而苦闷彷徨之际,任建业书记再一次找到了他,表扬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并鼓励他排除异议,继续努力,多做贡献。书记的谈话更坚定了杨德清的决心和信心,他想一定要为国家多缴油缴好油,并逐步将百斤胡麻上缴油品提高到了31斤。
1955年8月,渭源县油脂公司成立。公司租赁了城关附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两座油房,直接组织油品生产。由于杨德清为人忠厚老实,一心为公,被吸收为公司榨油工人并参加了全省油脂系统生产会议。会上,省公司负责人提出要把百斤胡麻出油率提高到33斤,在讨论中,很多代表认为用土法榨油很难达到这个指标。县公司经理贺鸿元启发杨德清说:“咱们揭下这个‘皇榜’,你看怎么样?”因为没有十足的把握,杨德清没有立即表态。当天夜里,他经过反复思考,下定了决心,他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就应该冲在前面!再说增加2斤就能达到省上提出的指标,从各方面想些办法任务总是可以完成的。第二天的会上,由贺鸿元公开表态,揭了“皇榜”,接受了省上提出的任务。
回到县上,杨德清就一头钻进油房同工友们一起为实现达标搞起了技术革新。提出了“三抓”、 “三改”的一套新的生产工艺技术。“三抓”:即抓锅口、磨口、圈口,特别是锅口(即将油料的秕籽分出分别去炒,使上火均匀,避免焦的焦,生的生)。 “三改”:即改坑榨为平榨,改洋麦杆、滨草包料为大麻底铺马莲草,改木圈为铁圈。其次是抓节约,堵浪费。油房里通常都有“将军柱”的“长命灯”,蒸锅前、火盆边、锅台上的照明灯都是指头粗的灯芯,小瓦盆似的灯盏,昼夜通明。杨德清便采取改换灯芯和及时熄灯等措施抓节约,减少了浪费。把百斤胡麻的出油率提高到34.5斤,省油脂公司在渭源召开全省榨油现场观摩会,会议期间,杨德清精心组织将出油率提高到35斤,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交口称赞。
1956年4月30日,杨德清通过逐级推选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5月1日还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了首都人民“5·1”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长工出身的杨德清,在党和国家给予的殊荣面前,在革命领袖接见的幸福时刻,真正感受到做一个新中国主人的无比荣耀。
来源|定西市广播电视台
总编丨魏亚玲 审核丨何启伟 编辑丨罗亚岗
一心跟党走★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