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国家有城市更新吗?

发布于 2021-10-12 11:52

别的国家有城市更新吗?

城市更新已经是现在深圳人人尽皆知概念了,不管是新闻还是住建规划部门都时不时的会推送关于某片土地城市更新的消息,通常都是一大片厂房工业区或者是城中村被改造成高大上的商业或住宅。比较出名的有早期的蔡屋围—京基100的改造,近期的有大冲村—润府和万象天地的改造。

纵然国内城市更新进行的如火如荼,许多人包括笔者自己都有曾经有疑问,国外西方世界国家是否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今天主要通过分享一本书的一个章节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叫Urban Renewal》是英国Chris Couch教授所著,主要通过英国城市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来讲述英国城市特别是利物浦的城市更新过程。



英国由于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前四十年的工业革命,不仅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因为工作模式的改变,中产阶层的扩大也深刻改变了社会秩序。比如工作的场所,模式,劳动力规模等,这些都促使了现代城市的形成。(Powell,1980, p.27) 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中,造成了19世纪早期城市住房条件的明显恶化。这其实与我们在改革开放后,进入工业化的时期是非常相似的。

然而大部分工人的实际收入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承受城市的房价。在进行城市更新之前,他们的城市也经历过住房过度拥挤,城市病,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在利物浦,是一回事试图通过禁止地下室住宅等居住条件差的住宅,并且试图在空地上建设新的廉租房来满足工人的住房需求。但开发商的反应似乎并不积极。(Sutcliffe,1974, p.167)这个阶段与我们2000-2010年城中村大量的恶劣居住环境的廉租房相似。

p10-11

与我们一样,他们一开始应对这种有问题的的方法就是拆除重建。在英国,关于拆除贫民窟的第一个国家立法是托伦斯(1868)和克罗斯(1875)法案。1868年,威廉·托伦斯(William Torrens)提出了他的法案,旨在允许地方当局要求清理街道上的贫民窟,并自行建造替代住房。然而结果造成了一定情况的原住民驱离以及绅士化(gentrification)。比如根据托伦斯法案在造币厂(伦敦市)地区进行的拆除导致当地租金翻了一番(Burnett,1978,p.149)后来在1875年推出的《工匠和劳工住房改善法案》也因为补贴的缺乏,参与者积极性的缺乏而失败。

p17

当然在二战结束前,英国还有一系列的法案来试图解决贫民窟和住房问题,但基本是以异地重建等策略(这点与我们2000-2010的策略相似)。在60年代末,一个标志性的住房更新的转折点是,住房政策从大规模的贫民窟清理方案转向重建和地区改善1967年的经济危机和公共部门住房建设的低迷之后,很明显的是,贫民窟替代建设计划没有跟上许多当局设定的雄心勃勃的清理速度,因此,对现有存量的压力越来越大,并产生不断产生等待重新开发的空地。人们也越来越不满将清除贫民窟作为处理过时住房的一种方法。

人们慢慢意识到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也并不是没有保护的价值,许多建筑经过修葺依然可以使用。拆除重建后的安置房都是密集的高层公寓,且偏远,劣质的建筑质量也让搬迁到那里的人们感到不满。而且197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英国大多数城市的人口显著下降,这促使了地方议会谨慎考虑拆除重建的问题,避免人口流失。同时也试图拆除一些环境恶劣的高层试图恢复当地的人文气息。这段时期的更新策略开始转向综合整治的方法,这点也跟我们现在的更新策略相似。

这本书的第一章节总结出英国有三种城市更新:1. 由市场主导的资本活动(这个不用多解释,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2. 国家社会支出,确保社会和谐(公益性质投资比如一些社会设施的更新)3国家社会资本投资和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开发和再开发(比如国家投资交通设施,准备好私人投资的基本框架等)

整个城市更新过程中,某些事件和趋势在整个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书中总结了有:1. 交通的改善改变了区域经济的结构,土地利用模式,在降低城市密度和提高住房标准起了关键作用。2.制造业的衰退和服务业的崛起改变了市区内对土地和建筑性质需求的变化。3.发达城市和周边地区的需求不同也对城市更新有影响。


总结:

所以总的来说英国也是用城市更新的,并且发生的比我们更早,而且与我们所经历的过程可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通过学习他们的更新过程和发展,可以对我们自身的政策制定以及政策实施有很大的启发

同时也让我开始对国内现有的一些居住环境恶劣的高层(上世纪8,9十年代的高层住宅)的未来感到疑惑,我们拥有如此大体量的老住宅,可以像英国这样拆掉恢复社区?但这样开发商是没有动力的因为根本无利可图。如果任由他们环境恶化下去,是否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我们的城市大多是改革开放后才建立的,目前讨论这个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将来的20年内我们必然无法回避这个严重的问题。


引用:

Powell C G (1980)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British Building Industry 1815-1979 Architectural Press, London

Sutcliffe A (Ed.) (1974) Multi-Storey Housing: The British Working Class Experience Croom Helm, London

Burnett J (1978) A Social History of Housing 1815-1970 Methuen, London

文中图片都来源于书《Urban Renewal》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