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研究】黄淑伟:全国高考历史论证型开放性试题“总结”技巧探究
发布于 2021-10-12 14:37
勃拉姆斯在1852年时,对维也纳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匈牙利舞曲》第一集很受听众欢迎,但也遇到不少麻烦,一些匈牙利音乐家指责他剽窃他人作品,侵犯人权,甚至于上诉到法庭,但由于勃拉姆斯在发表时只在这些作品上署名为“编曲”,因而得以胜诉。后来他又出版了第二集匈牙利舞曲集7首,为了避“剽窃”之嫌,他增加了乐曲中自创部分的比例。
开放性试题是高考创新的试验田,兼具探究性和基础性,侧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历史研究潜力。从2011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采用开放性试题已经有10年之久,全国3种类型的试卷目前共计30题。从2021年起河北省普通高考将实施“3+1+2”的新方案,虽然历史学科开始省内自主命题,但从2021年1月及4月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模拟考试来看,命题思路整体上沿袭了全国1卷的风格,但试卷结构也略有调整。开放性试题有可能增加到两道,其中1道是传统的小论文式(分值由原来的12分增加到13分),另外1道形式不定,细微变化也足以证明开放性试题的重要性。
何为开放性?主要指该题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材料开放,就材料来源而言,古今中外的文史著作均可能是其取材范围,不拘泥于教材;就呈现形式而言,它以文字、表格、图片等多种形式来呈现,灵活多变。问题开放,它可以是评析材料中学者的观点,可以是围绕材料自拟论题,可以是根据提示线索修改目录,可以是提取信息进行说明,总之问题多元,几乎年年“变脸”。答案开放,是说此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提供评分的等级及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提炼的观点合理展开论述。即使论题不同、行文构思迥异,但只要是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可以成为优秀的试卷。见仁见智,试题的开放性也要求学生的思维开放,要敢于打破常规。
01历年试题回顾
本文主要以全国1卷为例对历年来的开放性试题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探讨。
2011年:评论“西方崛起”观点题。阅读材料(材料略),回答问题,设问:评价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年:评析“冲击——反应”模式。阅读材料(材料略),回答问题。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年:地图信息题。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地图略)。设问: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4年:修改教科书编目题。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目(内容略)。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2015年:公式论证题。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略)。设问: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6年:自拟论题:论证制度构想与实践的关系。根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年:自拟论题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略)。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8年:提取情节类。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材料略)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19年: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年:自拟书名进行论证。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略),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02试题归类
从近十年新课标全国1卷所涉及的题型来看,最重要的一类是观点论证型开放性试题,这里的观点可以是材料中某一学者的观点(如2011年、2012年、2015年、2019年),也可以是自己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归纳出的观点(如2016年、2017年、2020年),这类题目占到了全部试题的7/10,可以说涵盖了高考乃至平时模拟考的大部分试题。当然,这类型的题目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也是有缘由的,因为它最能体现高考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对于这类题型的应对策略,在答案结构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段论”,即是什么(观点)+为什么(论证)+会怎样(总结)。“是什么”,即根据材料提出观点或者拟定论题等,观点或论题一定是客观的、理性的。“为什么”,即得出该观点或论题的依据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用具体的史实加以分析、论证或阐述,揭示事物本质。“会怎样”,即总结,用概述性的语言对观点进行点评作为小结,做到首尾呼应。
03“总结”部分应对策略
就“总结”部分而言,回扣观点、首尾呼应这只是满足了 “总结”的外在形式,而升华点睛、立意高远的“总结”才是其灵魂,才能让阅卷者刮目相看。本文就以论证型开放性试题为例,结合历年高考及模拟试题探究 “总结”部分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迪和帮助。
技巧一:因素多元,可以丰富拓展
例题:(2016年全国1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本题考查的是民主制度的理论构想与实践的关系。材料给出的是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构想,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在阐述部分,我们可以结合英美两国的政体结构来进行作答,论证启蒙思想的理论构想(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启蒙思想)如何指导影响了近代英美两国的政体。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的主权在民思想。又如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借鉴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观点,使孟德斯鸠的制度构想得到了实践。
这类论证型开放性试题,它的特点就是要求我们去论证某一因素对历史现象的影响。其实,影响近代欧美国家民主制度确立的因素有很多,而材料中只需论证人民主权等启蒙思想对其形成的影响。当然,不仅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构建,像历史传统(英国限制王权的传统、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德国容克贵族的权威)、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民主制度的实践。换言之,近代欧美国家民主制度的构建它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类开放性试题,我们在进行总结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所拟论题的基础上进行丰富拓展,如“近代欧美国家的制度构建固然离不开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构建,当然,它也深受本国历史传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我们在总结部分就做到了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论证材料中学者论题的同时又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总结部分不落俗套、立意高远。
技巧二:家国情怀,可以感悟启示
例题:(2019年全国1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个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年)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这是2019年全国1卷的开放性试题,试题中明确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观点,如果学生在平时备考中不注重对总结部分的归纳,那么在考场上就会显得捉襟见肘。材料选自钱穆先生所著《国史大纲》,该书出版于1940年,当时正值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面对时局的变迁,钱穆认为:国民尤其是知识分子应该了解国史;知识分子应对国史心存温情与敬意;理性看待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只有尊重国史,国家才有希望。
这类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材料的主题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材料中的观点就是对时局变迁发出的感慨。这类试题该如何总结呢?我们可以上升到家国情怀的层次,从爱国主义、民族情感、重视传统文化等角度进行升华总结,我们也可以联系实际谈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比如说,“钱穆的《国史大纲》是抗战时期的特殊产物,他以中华民族历史与传统为武器,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作用。”,或者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铭记历史,自强不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21年4月中旬,在河北省组织的选择性模拟考试中,开放性试题的背景材料(材料略)是“筷子文化”在中国不同时期内涵的变化,正如上文所述,我们在总结部分就可以谈谈“筷子文化”随时代变迁给我们的启示。如“筷子不仅是食具,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沉淀。“筷子文化”不能侮辱,当代青年要奋发图强,把这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技巧三:孤立片面,可以思维辩证
例题:(2015年全国1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这样一道开放性试题,如果我们肯定材料中学者的观点,我们需要阐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乘法效应,即突出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学生可结合世界近现代三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进行阐述。那如何在最后部分进行总结呢?它也值得我们思考。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当材料中要求我们去论证某一事物的一个方面时,我们可以进行思维旋转,采用思维辩证的方法进行最后的总结。比如说,在总结部分我们可以这样说,“诚然,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是“第一生产力”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纵容科学技术的“非理性”因素也会对人类进步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看这样一道典型试题。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围绕“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物”自拟论题,并结合任意一段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
材料一 机器的发明
飞梭的发明者约翰·凯伊遭受无数次威胁,最终逃亡海外,客死异乡。珍妮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终生饱受纺织工人的控诉与报复,他家中的机器多次被愤怒的工人捣毁。
材料二 抵制洋货运动
孙中山评价当时的抵制外货运动:“洋布便宜过土布,无论是国民怎么样提倡爱国,也不能够永久不穿洋布来穿土布。如果一定要国民永久不穿洋布来穿土布,那便是和个人的经济原则相反,那便行不通。”
材料三 张之洞的洋务建设
张之洞在湖北进行的洋务建设卓有成效,在他去世两年后,新军手持“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颠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张之洞因此被清朝遗老们骂作“断送大清国运的第一号罪臣”。
总之,不管你选择哪个视角去评价历史,都做到了一分为二辩证分析法,避免了孤立、静止、片面的错误倾向。这里谈及的辩证思维,也不只局限于积极、消极这一个维度,比如说内因和外因、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短期效果和长期影响、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博弈等等,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对论题进行延展,用更加全面、广阔的视角去总结。
技巧四:表层现象,可以理论升华
例题:(2012年全国1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本题仍属于观点论证型开放型试题,学生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如果肯定“冲击——反应”模式的合理性,我们在评析部分可以从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论证说明。而最后在总结时,我们可以透过现象进行理论升华。马克思曾经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列强侵略一方面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它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也就是它兼具“建设性”使命。所以,我们可以从“建设性”和“破坏性”对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冲击进行规律性总结。
再如这样一道模拟试题,材料展示的是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见下表)。
美学是人们审美的活动,是对美的意识,故美学思想属于意识形态。它的发展演变一定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产物。如公元前6—前5世纪,随着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人们的思想逐渐脱离宗教神话的束缚,一些哲学家对美和艺术进行了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前后的意大利,这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总之,我们在总结时就可以上升到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理论升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具有时代特性,同时也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轨迹。”。
当然,要能够对材料进行理论升华,上升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需要我们平时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积累,尤其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更是备考中不可或缺的“黄金宝典”。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这些理论就是我们解决这类试题的武器和钥匙,这样的总结也会让你的试卷深刻有见地。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