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解读《新型社区导则》+PDF原文

发布于 2021-10-12 15:14

难道我们只配住这样的“鸽子笼”?

2035中国人要住什么样的房子?

究竟什么才是一个好的社区?

《天津市新型社区导则》

   动 画 解 读   

15分钟

动画文稿

是什么主导着城市的样子?

是什么建筑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

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

还是激动人心的大剧院?

是霓虹璀璨的购物中心?

还是雄伟庄严的政府大楼?

答案都不是

这些公共建筑只占城市的一少部分,

对城市面貌和人的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

恰恰是

我们身边那些住宅

我们安身立命之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创造了世界人居史上的旷古奇迹,平均每2分多钟就新建一套商品住宅。住宅,深刻地重塑着我们的城市和生活。

住宅如此重要,我们都需要生活在舒适的居住环境里。但令人尴尬的是,举目所及,真正赏心悦目的社区凤毛麟角:高密度蔓延;城乡割裂;超大型封闭高层小区;高低配……正主宰着我们的城市。我们现在能把很多事情做好:火星探测、电动汽车、智能手机……为什么不能让人居环境变得更好呢?

回答这个问题看似头绪繁多,像是一个难解之谜,但经过10年来不断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办法。《天津市新型居住社区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版)》已经发布,将在柳林公园、水西公园等外环线一环十一园地区试行。

这是一份如何创造富有诗意的新型社区的宣言。它揭示了良好社区和住宅规划设计的科学依据以及决定人居环境好坏的原则。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优质的社区让人着迷。为什么我们喜欢有些社区胜过另一些社区?没错,答案就在其中。《导则》由此率先提出新型社区的四大原则。

新型社区的

四大原则

多样性

人性化

归属感

生命力

1

多样性

新型社区的第一个原则是多样性。社区是一个能够形成某种亲密而持久社会关系的居住区域。我们真正喜欢一个社区的要点之一是它的多样性。多样性意味着不同社区的独特样貌,意味着住宅作为家庭居所的存在意义,多样性也是天津五大道如此惹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瑞典马尔默

天津五大道

但我们现在大多数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的高层住宅小区,看着这些像鸽子笼一样的建筑,我们的内心难免会感到恐惧和焦虑。更可怕的是,当所有住宅都按照现代主义的方法,以高效率、大规模、工业化、简单复制的手法,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上造就出高度相似的空间,非城非郊,这一景象所造成的认知困惑会让我们分外沮丧。

通常,我们介意的并不是高层住宅,而是与城市生活割裂、一模一样的、别无选择的高层住宅小区。反观纽约的炮台山公园、上海的大学路、成都的壹街区、天津的五大道,它们则代表了我们所喜爱的社区和住宅应有的样子。还有北京四合院、客家土楼、徽州民居……中国历史上,先民们创造出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居住文化,让人赞叹不已。

在西方,苏格兰区域规划创始人帕特里克·盖迪斯,在长期对生态和人的互动关系的观察中发现:从城市到乡村,处在不同位置上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过着不同的生活。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叫做“城乡断面”的理论。“城乡断面”理论认为:自然、农村、郊区和城市——意味着不同的居住密度、人类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机会。

城乡断面

我们的新型社区尊重多样性的城乡分布规律,将天津市中心主城分为三个圈层:中心活力圈层,生态宜居圈层,田园城市圈层;并根据不同圈层的生态区位设定了八种街镇类型,从自然区域、乡村区域、市郊区域、一般城市区域过渡到城市中心区域和城市核心区域。以及与之有机组合的八种社区类型,包括传统聚落社区、郊区社区、公园周边社区、老旧社区、多层为主TOD社区、中高强度社区、历史社区以及高强度社区。他们又分别八种住宅类型组合而成,包括传统合院、联排式住宅、里弄式住宅、院落式住宅、叠拼式住宅、多层以及高层住宅。形成既秩序井然又丰富多样的城乡空间。

八种街镇类型

八种社区类型

八种住宅类型

秩序井然又丰富多样的城乡空间

通常来说,过于简单让人厌倦,而无序的变化也会让人凌乱。我们需要的是在过于繁杂和过于无聊之间求得平衡,像这样、或这样。

荷兰阿姆斯特丹

在新型社区导则的引导下,每个社区和每幢房子可以拥有独立的个性,这正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整体的秩序性和个体的多样化,最终形成一种有内在组织的复杂秩序。

2

人性化

新型社区要创造人性化的社区。人性化意味着要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进行社区环境和建筑的设计。当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区时,能够感到安全、健康和舒适;同时,对美的追求,也是人天然就存在于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和欲望。

但现在我们的多数城市,却允许社区被商业利益绑架,到处都是依据算数式规划得出的大规模高层封闭小区。我们常常嘴上说着“以人为本”,但无处不在的高层住宅小区却暴露了社会真正的价值取向:赚钱、赚钱、还是赚钱。

现在普通百姓买房子,选一套高层住宅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大量研究表明,高层住宅不符合人类自然生活的天性,也不利于形成真实互动的邻里关系;甚至有人口学家在对生育和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发现,高层住宅中的生育率明显低于低层和多层住宅;当高层住宅的房龄超过20年后,维护成本直线上升,火灾隐患也会加剧。

因此我们提出,城市要尽最大可能少建高层住宅。住宅的理想高度是5层以下,超过了这个高度,人们就会感到渺小和微不足道。所以新型社区建议,把所有的街道用5层或5层以下的建筑物组织起来,营造出密集、紧凑、开放的城市街道网络,只允许局部穿插少量小高层住宅,就像我们所喜爱的五大道、大学路和壹街区那样。当然,城市中心区和地铁站周围可以建设高层住宅,但是这些高层住宅需要对得起它们的高度,需要有出色的建造品质和管理水平,要对城市和时间负责。

天津滨海新区和谐社区

3

归属感

新型社区的另一个原则是归属感。社区不仅是地理上的一片居住区域,更是要使人置身于一个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之中。在社区里,人们可以得到与他们的文化水准和精神气质相匹配的生活状态。

芒福德在他的巨著《城市发展史》中写道:城市的形成在于精神层面的本质。”在欧洲,每个小城镇的核心都会有广场和教堂,居民们有着相似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那是他们内心宁静力量的源头。在中国,在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考古中发现,氏族成员的小房子环绕着氏族中心的核心建筑,精神聚集和情感归属是聚落形成的最初原因。可以说,归属感是人类这种群居动物最基础的刚需。

锡耶纳市政广场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

反观我们身边的小区,我们该到哪儿去寻找社区中心呢?街道办是吗?不是,它只是一个有着简易办公场所的政府办事机构;居委会是吗?也不是,它只是一个基层自治组织。我们日常在身边看到的,是见缝插针、零散分布的街道办、居委会、派出所、幼儿园、菜市场……它们是根据计划经济下的千人指标计算出来的。

千人指标把人的鲜活需求抽象成呆板的数字,分散到每一个地块,因而无法组织成有效的公共空间,更无法形成对居民有吸引力和归属感的社区中心。在这样的社区里,你不知不觉就丢失了归属感。

新型社区的目标就是要重新找回属于我们的归属感。每个新型社区,都有自己的社区中心。在街道办周围,建立一个街道社区中心,服务十万人;在居委会周围,建立一个居委会社区中心,服务一万人。

社区中心是社区中最重要的公共领域之一, 是整个社区的焦点, 是社区活动的集中地,也是体现社区风貌的中心。这里漫步就可以到达,紧邻地铁和公交站,与公园和学校在一起,围绕着孩子和家庭安排聚会场所,接送孩子再也不是拥挤无聊的噩梦;在这里,舒适的广场让我们散步、休息、交谈;在这里,生活变成了共同体,传达着我们相互认同的生活态度和社区文化,成为具有心灵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街道社区中心

居委会社区中心

4

生命力

最后,我们要谈一谈新型社区崇尚的生命力。有的邻居老死不相往来,而另一些邻里却守望相助;有的街道死气沉沉,而另一些街道却充满生机。总的来说,我们喜欢的肯定是那些温暖而有生命力的社区。

这是上海的一条活跃的街道,这是天津的一个社区的生活场景。我们能看到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一家面包店、一家书店、一个生鲜市场、一家酒吧……这就是我们都喜爱的街道,因为这里有丰富的场景体验,充满了让人愉悦的感受。

如果你来到五大道,有些街道到了夏季,能看到精心照料的花木生机盎然,树影婆娑落在细腻雅致的花砖上,行走起来十分惬意;而另一些街道则展露出向游客及大众开放的姿态,不经意就会发现一家小而美的咖啡店,让人兴致盎然;秋天的街墙会让你感到如回到家里,而小洋楼各式各样的露台让你立刻就想到了张爱玲的文字。这种既恬淡舒适又充满了兴奋点的街道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上海大学路

天津五大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代都市里,常见到呆板无聊的街道。许多耗资巨大建起来的广场,看起来却毫无生机;有许多宽阔的大马路,绝对是居民不愿意走的。因为你是那么的渺小,不仅穿越路口非常危险,大多数办公楼和小区围墙还都冷漠的封闭起来。围墙里面的人们,可能从事着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事情,但我们并不知道,从外面看来,它只是令人迷惑的、冰冷的、僵硬的。

我们都住在封闭的住宅小区孤岛里,生活被隐藏起来,单调乏味的小区围墙隔离着了无生气的机动车道。走在这里,你是不是怀疑自己还是不是活着的人类!

人不是需要在与另一个人的目光交流中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结吗?

人不是常常迷恋一些美妙而有趣的街巷所带来的神秘和惊喜吗?

人不是喜欢回味留在自己儿时身体记忆中的感知和味道吗?

是的

我们的新型社区,要重新找回这些属于人最基本的感受和体验,我们要向大规模封闭小区宣战,向城市中不合时宜的大马路宣战,我们要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生活街道,创造丰富有趣的社区花园,创造性地恢复我们集体记忆中的胡同、里巷、院落,以及它们所滋养的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

我们要让每个人都有骄傲地展示他们自身创造力的机会,让世界能够欣赏每一个人所做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要让每家每户透过窗户就可以看见到处都是充满活力的人。

以上就是新型社区的四个原则——

多样性、人性化、归属感和生命力,这是一份如何创造富有诗意的新型社区的宣言

多样性

人性化

归属感

生命力

连续的、成长性的、健康的城市结构和空间品质,也是规划管控的重点,能满足这一标准的规划制度体系,可以继续使用,否则就必须要调整。

实现新型社区的关键是改变传统规划管理方法,因地制宜的通过精细化分街区管控,更好地与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相匹配;鼓励小规模建设、多主体开发;相应的,《天津市新型居住社区城市设计导则》,通过对人的关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和支持,从而激活丰富多样的社区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编制单位

编制团队

主编: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八院(城市设计所)

参编: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四、七、十院,建筑一院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动画制作:

天津百益创想广告传媒

导则解释及联系方式

项目负责人:

朱雪梅,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天津规划设计大师;

项目主持人:

冯天甲,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八院(城市设计所)总规划师;

   

编辑发布 : 冯天甲

城市的故事Ⅱ

分享专业知识

交流学习感悟

畅聊成长故事

结识同道伙伴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