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如何再度引燃产业综合体的活力

发布于 2021-10-12 16:20

本文以新天地的光影艺术为例引发更深度的思考,探究公共艺术如何再度引燃产业综合体的活力?如何通过公共艺术激发城市和商业的想象?什么样的运作机制可以让城市级的文化项目持久发展?

“场景营造”与“场域制造”

文化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存在着一定对抗关系,就好像编剧、导演、制片也一定会有矛盾。商业机构考量艺术项目的重点,就是公众的参与性如何体现?有什么好的记忆点?是否会让人在离开后依然能回想起这里?首先地标的定位要准确,客群也要通过严格的数据分析去划分。客群的不同分类、商业的选择、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商业平台等都是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公共艺术作品背后也要有相应的精准性。

如今,我们已经发现,越来越多在商业空间内展出的公共艺术作品、展览,在逐步融入“与公众的互动功能”。而在六年前,互动性的公共艺术在上海还处于萌芽阶段时,新天地就已是这方面的探路者。在新天地构建的商业空间运营体系里,你会发现,它在与各个国家、类型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合作中,不断的自我迭代和更新,逐渐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立体的公共场域。在新天地的城市故事构建里,艺术项目的投入是为了让空间与公众建立起很好的连接,更让公众与城市产生联系与共鸣,感受到“城市故事”的色彩与温暖。

“吸睛”与“吸金”

我们回顾国内外各大艺术与商业结合的项目,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不仅是商业效率能为城市创造经济价值,艺术同样可以。比如阿姆斯特丹灯光节,它可谓是世界灯光秀艺术创意的教科书典范,全方位的媒介展示,促进了城市的艺术传播与交流,为城市挖掘和留住艺术人才提供了绝好的平台,也带动了当地船游、夜游对于夜经济的推动;澳洲每年盛大举行的“缤纷悉尼”,这项活动的“吸睛”与“吸金”效益都相当惊人;西班牙毕尔巴鄂古美术馆成功地代表了好的建筑就是最好的公共艺术,而且同时涉及到室内、室外、电影拍摄、夜景等不同空间用途,美术馆游客的流动贡献的经济值在城市GDP占了20%,这无疑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市民感受着艺术熏陶的同时也从经济上受益匪浅。光影上海一样如此,在国内大力推行城市夜经济的当下,光影上海用多元的体验以及消费刺激,为夜上海注入了新模式,更重要的是,它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在夜色下更炫目夺人的上海。比如新天地光影上海艺术项目之一的圣诞亲吻树,在树前接吻就可以点亮圣诞树,一个吻同时也会变为一笔公益款项。当年树下发生了很多故事,有人在这里求婚、有父母之间、情侣之间或者夫妇之间等各种各样的爱,都可以在这个瞬间被捕捉到,给大家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这个项目,展现了上海开放、文明的城市形象,这也成为上海新天地长期举办光影上海艺术节项目的契机。

第八届阿姆斯特丹灯光节

游客从感知上也能提升审美,美的东西能够让人获得愉悦并对社会有群聚作用。愉悦本身也可以作为工具或者辅助手段,来实现某种美育的目的。同时,美感成为商品价值属性的一部分,即被资本化了。商品生产被形式美感引导着,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标签的建立,艺术与商业实现了完美融合,不仅具有当下性也具有未来长期的影响。

短期艺术单元项目的试水与长期艺术地标的建立

拒绝“同质化”,是文旅项目成型并落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文旅地标之间一定是各具特色,文化需要结合地域的特殊性创造截然不同的共情的场景或场域。商业世界、文旅项目,尤其是在实体环境中,一味追求公式化运作,地标与地标之间,街道与街道之间就会变得类同,这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同质化”。新天地的文化地标是成功的案例之一,但不是其他文化地标可以直接照搬照抄的样本,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尝试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的落实可以先以短期艺术单元项目的形式进行试水。新天地借助年底的重要的档期,利用光影内容为上海的冬天夜晚制造出多个温暖的情感场景,于是,便有了一个名为“光影上海”的活动IP,一办就是六年。从短期项目试水到长期地标的建立,“新天地”在瑞安集团多年的不断将商业与艺术融合的尝试下已经成为上海无法忽视的一个文旅地标。它创造的文化项目活动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助推不言而喻。它是国内首个开放式街区,是上海的时尚文化和旅游地标;它也是首个将历史与商业结合的品牌,让太平桥社区以新的面貌完成蜕变,让上海石库门形象推向全世界;它是沪上名副其实的“文化与社交目的地”,打破传统运营边界,探索更立体的场域。在探索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道路上,新天地不断革新与自我突破的精神、对城市更新的深刻理解,让它的社会角色,逐步摆脱传统的地产品牌,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品牌和平台。

作者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在读

邮政代号:4-287       杂志定价:38.00元/期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巨鹿路709号, 邮编:200041

电话:086-021-64377362

E-mail:shartreview@sina.com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管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办

《上海艺术评论》编辑部出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