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稿件 |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

发布于 2021-10-12 20:48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年第09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是集教学、科研、训练等为一体的体育综合性中文学术期刊。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



常益张守伟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DOI:10.19582/j.cnki.11-3785/g8.2021.09.003

摘 要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既有其身体教育的相对独特性,同时又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一直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领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实质是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有效举措。目标指向于让大学生通过公共体育课享受乐趣,培养积极的精神状态;增强体质,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健全人格,培育积极向上的个性;锤炼意志,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在深入开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中,需要紧紧围绕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合理定位归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本位,以文化渗透引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创新,以教学重建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过程优化,以学生为中心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不断开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新局面。
关键词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学校体育;体育教学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就必须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教书育人使命,顺应新时代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祖国建设对人才的需要。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重大意义,理清了课程思政“干什么”、找准“怎么干”、做实“谁来干”的关键环节,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实要求。课程类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体系教育内容不同,寓意着每门课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和实践路径亦不相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为数不多的公共必修课,自然要成为“课程思政”的试验田、突破口,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育强国梦”重大战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自觉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思政总体工作中的一段渠、一块田有着同样的育人责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完整体育学科育人体系,二者形成协同效应,共筑育人大格局,共育时代新人。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门与思政课同样的高校公共必修课,新时代实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和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高校不能孤立于社会,它体现了国家政体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处于新时代的中国高校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中国高校培养的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祖国建设奋斗终身的合格人才,这也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任务。
高校公共体育课有别于多数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学科,是一门通过身体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课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显性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魄、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教授大学生运动项目专业知识。观其隐性教育本质,却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元素。通过体育锻炼、竞赛能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品质,这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不谋而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应该寓价值观引导于体育知识传授和运动技能培养之中,不断强化体育知识体系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引领,充分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实现。

1.2 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肆虐,各大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不确定性,“小眼镜”“小胖墩”问题的凸显,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高校公共体育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机遇。面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高校公共体育必须主动对标“体育强国”战略,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构建起以“体育强国”推动健康中国的高校体育发展新格局。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体育强国”之道在于“健体育魂”。所谓“健体”即是指健康身体,通过体育课程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心理得到调适,具备适应社会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体力,让大学生身心统一,协调发展。“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身心健康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基石。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要时刻牢记体力即是国力,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基础之基础。所谓“育魂”即是塑造灵魂。“魂者,器物之统摄也。”不同的国家政体和意识形态铸育不同的思想灵魂。从我国国家性质和现阶段社会发展形态看,处于新时代的我国所育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基,以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为目标的新时代“中国魂”3。这包含了为国争光、奋斗有我的精神,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遵规守纪的精神等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需要引导广大学生将个人的身心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强盛紧密结合。通过“健体”实现“育魂”,通过“育魂”促进“健体”,二者融通将体育强国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对接,为实现中国梦、体育强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体力保证,这也丰富了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1.3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有效举措

“三全育人”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重大战略命题。“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人”,而“三全”则是对高校育人工作的主体要素、参与对象,育人的时间与空间范围提出的明确要求。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面向的是育人的主体大学生。那么作为“全员”所指的全体教职员工一部分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主动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高校体育教师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育人职责,主动将育人的理念贯彻在教学工作当中,才能使得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全过程”是指对于大学生日常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全体大学生为数不多并且学时最长的公共必修课程,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主干课程。多数高校是让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课程,无论是显性的体育知识体系教育,还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爱好为基础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更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其教育效果也必将更优。“全方位”是指强调育人成效的全面性,既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空间等立体育人场域,也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全面育人指向4。高校公共体育课发展改革至今,在常规课内不同体育项目教学活动的同时,又有着丰富的课堂延展,这包括了日常体育俱乐部练习、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和体育文化活动等,丰富了体育教育的时间、空间场域,构成了“全方位”立体育人的格局。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领下和“三全育人”重大战略命题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既是一种理念创新,又是一种课程改革的举措。因此,要发挥体育教师“主力军”的课堂主导作用,发挥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主战场”的阵地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当中,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做好体育课程“三全育人”的拓展延伸和深化提升。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这高度概括了体育教育的核心要义,同时也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目标指向。“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在于发挥体育对学生心理和生理性的塑造,是学科的“树人”本质,而“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于发挥体育对学生的精神打磨,是学科的“立德”内涵,我们理解,体育教育就是“立德树人”的教育。

2.1 享受乐趣,培养积极的精神状态

运动乐趣是个体在参与体育运动中产生的高兴、愉悦、快乐等积极情绪和情感的体验5。是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基础,也是大学生选择高校公共体育课不同运动项目课程的先决条件。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他的《体育颂》中说:“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6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提升肾上腺素水平,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调节内啡肽等抗抑郁药所锚定的神经递质,在生理综合作用激发下,促使大脑提升自尊感,使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运动还可以触发大脑产生类似成功完成某事后的满足感,这使得运动成为天然的抗抑郁药7。大学生作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否有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1)高校公共体育课要使大学生体会收获知识的快乐。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循环重复才能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这种通过努力练习而获得的技能提高,包括在激烈比赛中的竞争与表现机会,使得大学生能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获得充分展示技术、战术的乐趣。2)高校公共体育课要使大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的乐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基于大学生自发性和自主性而选择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形成了以运动项目为支撑的体育亲友小群体。往往这个小群体的成员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性别和成长背景。运动中的团队形式,不同岗位角色的扮演,使这个介于班级、寝室、党团组织之外的集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活跃度,也有着一定的组织归属感,这增进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使得大学生体会到了人际交往的乐趣。3)高校公共体育课使大学生增强了自信心。研究表明,参与锻炼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坚持时间越久,体育态度越积极,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就越高9

2.2 增强体质,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体力”就是“国力”,健康的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生产力。大学生若想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是前提,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并终身坚持是保障。
2.2.1 高校公共体育课要有合适的运动负荷,保证增强体质的实效性
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健康第一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学情情况、教材特点和季节气候特点等因素设计合理的课堂运动负荷。课堂中要有运动强度,练习密度,还要保证运动时间,既要达到教学目的,又要让学生身心在适合的运动负荷下健康发展。
2.2.2 高校公共体育课要教会正确的运动技能,保证体育运动的科学性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过程。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运动知识、推广健身指导方案,让学生学会如何锻炼、怎么锻炼以及对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自我处理。这样的教学活动较之学生平时自发的体育活动而言,更具有科学性,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健身意识和科学锻炼的能力水平。
2.2.3 高校公共体育课要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保证体育锻炼的持续性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毕竟课时有限,我们不能期望仅仅通过课堂上锻炼就能让学生身体素质有质的提高,而是要将体育课堂教学作为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和培养科学锻炼意识的切入点。通过课堂上运动技术战术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实现身体状态的改变,身体形态的改变,让广大大学生认识到体育的益处,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科学的锻炼,形成以体育为媒介的社交圈层,结交志同道合的体育朋友,从而自发的在课外坚持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2.3 健全人格,培育积极向上的个性

健全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也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肩负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重任,处于人格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培养其成为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人格构成一般认为分智慧、情感和意志3个因素,其相互制约和依赖,大学生通过体育课堂上身体的练习,刺激神经、机体和心理的变化,影响学生的心理、智力和体力,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2.3.1 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
体育锻炼促进认知功能方面的研究表明,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相关,体育运动能够应激促进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转录,促使神经递质的释放激活突触,有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促进认知功能的提升。10
2.3.2 促进大学生求真、向善、臻美
体育运动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的过程,通过学习、巩固、改进从而提高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这本身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过程,与求真的本质不谋而合。体育课堂上的比赛教学中,学生承担不同场上岗位的责任,为团队奋力拼搏,队友间的相互鼓励,对比赛选手技能真心的赞美,尊重对手,尊重他人,尊重结果,这是向善追求的体现。体育之美在于运动中走跑跳投的力度之美,运球过人的灵动之美,通过运动达到身型改变的体态之美。以真为核心,始于善,呈现美,求真、向善、臻美的和谐统一。

2.4 锤炼意志,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钢铁般的意志品质。百余年前,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11百余年后,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学校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12。伟人的论断和当今的文件都不约而同的告诉我们,体育锻炼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是培养人坚强意志的良好途径。
2.4.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该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
体育课程思政改革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可以同向同行,同频共振。高校公共体育课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持续练习的过程。无论春夏秋冬,晴雨风雪,对学生坚持到底的意志要求,对于课后运动锻炼的持续性要求等,都在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渐渐养成学生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善始善终,不可虎头蛇尾、不可半途而废等自觉性意志要求。
2.4.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该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生在进行运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主客观困难,或是艰苦的环境、或是身体的不适等等。通过教师、同学间的鼓励、鞭策,教师的示范讲解,自己的不断超越极限,突破自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也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涵的应有之义。
2.4.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该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奋斗有我的信念
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可以设计相应的情境,通过教学比赛、竞争性游戏等形式,让大学生置于团队中,设定共同的团队目标,岗位分工,磨练大学生团队协作、奋斗有我的精神。

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高校公共体育课与高校其他课程虽然课程内容不同,但都有着共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和使命,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开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以合理定位归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本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执行到位。在既往工作中,大学体育教学定位更多在于通过体育课程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这一目标通过常规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即可量化,体育教师往往通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练习就可见到学生提高和进步。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是另一领域范围,有的教师仅是知道,但往往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在课堂上仅重视“健体”的表象而忽略了对“育魂”的价值追求。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实施的人就成了关键,所以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培育,完成从外力到内因的转化过程。学校教务部门、教师教育部门和体育教师所在单位应该通过会议、报告、宣讲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关于课程思政等相关文件政策,领导讲话和重要会议精神,让体育教师形成课程思政的意识和对课程思政的基本认识。同时,应该构建与国家课程思政制度相适应的本单位制度体系,使得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新时代的体育课程实践改革同频同步。将体育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学研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引导体育教师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主动担当起课程思政的职责使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使命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知识的传授,育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观的塑造。只有将体育教师“雇佣军”角色变成坚定的“引领者”角色,从“体能教练”变成“人生导师”,重塑体育教师主体动力机制,才能使其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积极落实课程思政。

3.2 以文化渗透引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创新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依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存在,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积淀、文化传递和文化再生产、再创造的有机过程。
3.2.1 要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大学生既要保持文化自觉,同时又要坚定文化自信。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要积极挖掘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中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体育文化基因。这种挖掘可以是开展蹴鞠、投壶、武术、射艺、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魅力。也可以是通过文化灌输,对于内蕴于中华体育发展史中的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还可以是对为国争光、顽强拼搏、公平正义、团结互助等体育价值观的宣扬和追求。
3.2.2 要用好体育制度文化,让学生体会有形约束
任何一个体育项目都有着自己的竞赛规则,这是保证竞赛活动顺利进行的理性选择,本质上也内蕴大学生的现代化。高校公共体育课课前准备部分通过整队,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课堂也可以安排体育比赛内容,这既是运动项目规则学习的实训,同时也是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性,懂得违规就得受罚。
3.2.3 要打造体育环境文化,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引领
体育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在软环境建设上,体育文化可以借助多元的课堂形式进行渗透。如在大学课堂游戏或竞赛环节要求每位学生要进行击掌鼓励,进行正规比赛时要有口号助威仪式,要向观众礼貌示意,还要向裁判员以及对手通过握手、拥抱等方式表达敬意。通过这样的体育礼仪践行和体悟,大学生会进一步理解体育道德,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修养。又如,体育课教学中可安排小组对抗竞赛、游戏比拼等集体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体精神,引导每个大学生正确的看待比赛结果,享受比赛过程,认可并尊重竞争对手,体会在尊重和配合过程中的归宿感、幸福感和成就感,甚至是挫败感。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场所是体育文化的保障和前提,影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体育场所的宣传栏、LED、多媒体大屏等媒介又是很好的育人阵地,可以通过播放体育励志短片,张贴运动口号标语,传播国家软实力和文化精神。高校公共体育课在体育运动特定的场域进行,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让大学生主动接受文化熏染,将体育文化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和实际的行动,以实现育人之效。

3.3 以教学重建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过程优化

体育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是基于体育专业知识体系教育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全面进行课程改革是关键,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3.3.1 课程目标融合创新,拓展体育课程教育范畴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要将“体育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紧密融合。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可以是分运动项目的,例如健康体能长跑这样的耐力型项目可以将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篮球、足球等同场竞技型项目可以将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也可以是分教学阶段的,例如太极课上通过准备部分的整队练习培养学生纪律意识,基本部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结束部分通过配合传统音乐放松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养。
3.3.2 课程结构融合创新,构建育人为本立体课堂
体育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除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第1课堂外,现阶段高校还有广泛的第2课堂。我们可以从体育课程特有的教育教学形式入手,通过自主选课,打破班级、年级、性别壁垒等手段,将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将体育俱乐部授课、校外实践课、运动训练竞赛观摩课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纳入体育课程中,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联系。研究通过体育活动中模拟社会人际交往情境和带领学生走近社会,促使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程度。
3.3.3 课程内容融合创新,坚持服务国家建设需要
从紧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身体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视角,通过拓展民族传统体育、野外生存、军事体育、定向越野、素质拓展等新的教学内容,组织观看重大体育赛事,请有影响力的运动员做报告等教育形式。研究在紧密结合体育知识体系教育和促进大学生体质提升的同时,将教学内容选择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和需要紧密结合,为国防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这里尤为强调要注重不同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要顺势而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补充。如通过射艺、传统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孕育中国心、厚植中国情、饱含中国味;通过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培养角色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通过瑜伽、健美操等难美类项目提升审美能力,重塑品格、怡情养性、激发创造力和创新力。
3.3.4 课程设计融合创新,优化受教者主动接受机制
体育是身体的教育,充分彰显身体教育的知识性和思想性,发挥体育课堂道德实践性是我们课程设计的重点。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中的核心主体,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关键。课堂上教师要将语言、行为、引导、情境预设等有效整合,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通过体育礼仪的介绍、违例的判罚、学生的互动等教学环节设计,情境模拟、团队比赛等教学形式变换,提升知识和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传承体育精神,传承优秀文化,提升道德水平。让学生在体育课程的身体参与中体会和学习,思考与反思,积极培育学生“能吃苦、敢胜利、勇拼搏、守规则、有目标、善合作、知礼仪”等体育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实现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认同。促使作为受教者的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更好的接纳。

3.4 以学生为中心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是育人成效评价与课程评价的有机结合,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效果为导向,重点解决好评价组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运用4个问题。
3.4.1 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
应该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不同类别运动项目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党委领导下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依托教务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组织,邀请思政专家学者、学生辅导员等加入其中,建立一支全视阈、多角度、高水平的评价队伍。
3.4.2 建立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
坚持德与智、知与行统一,将课程思政的评价融入教师教学评价、学生评学和学生成长评价之中。1)在教师教的评价方面,要兼顾体育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着重考查教师在教案编写、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设计等教学环节是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中,避免两层皮,生搬硬套,避虚就实;在学生学的评价方面,要兼顾身体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融合。不要凌驾于身体素质评价之上,也不是单纯的思政评价,应该是寓价值观教育于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战术能力和运动项目理论知识培养之中的评价。2)在学生成长的评价方面,要兼顾教学效果的实效性、隐蔽性和滞后性。尤其注意因运动能力不一样所导致的学情不同,所呈现的评价结果差异。要合理分配目标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日后跟踪评价的权重。对于身体素质、运动技战术能力和运动项目理论等可量化的指标可定量评价,对于思政的评价结果应以描述性为主。
3.4.3 探寻有效评价的方法
在考试答案选择面前无法体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真正高低。思想道德水平的评价复杂,那么基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角度的课程思政评价则更为复杂。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环境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根据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特点分类推进。例如评价时可以依照竞技体育分类分为速度力量型、同场竞技型、表现难美型、耐力型、技能准确型、隔网对抗型、格斗对抗型、综合型的“不同载体特点”进行评价。也可以从身体域、行为域、情感域和认知域等维度将运动项目分为传统文化课程板块,如太极拳、射艺、舞龙舞狮等;团队竞技课程板块,如足球、篮球等;自我突破课程板块,如攀岩、跳高、跳远等;爱国主义教育板块,如野战拓展、军体拳等“不同思政元素”进行评价。按照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类型特点形成评价的“元素表”“功能书”“案例集”“载体库”“赋分册”。
3.4.4 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教学评价作为教育活动的总结反馈,为的是更好的提升教学产出,也就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战略举措落实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那么评价结果作用于此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评价结果要推动体育教师“主力军”建设。教师是实施体育课程思政的关键,评价结果可以让体育教师依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对标对表,寻找差距,提升自身体育课程思政能力。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成效良好的体育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增强体育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获得感。逐渐形成体育教师因课程思政评价推动反思,进而促进提高的系统转变,打造一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评价结果要推动体育课程“主战场”建设。体育课程思政确保正确实施的根本是教学大纲的核定、教材编写审议和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因此评价结果要作为教学大纲核准,教材选用可否,教案课件编写是否规范的检验标尺,推动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教案课件开发。3)评价结果要推动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是永恒主题,依照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设计重构,要将其运用到课程目标设计、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体育训练、教学比赛各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1

4 结束语

课程思政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1。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学时最长的公共必修课,育人路径独特,育人资源丰富。准确把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发挥体育课堂的主战场优势,抓住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对落实“正确办学方向”、实现“体育强国”、深化“三全育人”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发现,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指向。因此,通过合理定位归正育人本位、文化渗透引领实践创新、教学重建推进过程优化、以学生为中心完善评价激励机制4个方面的实践,以期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价值和目标的实现。

作者贡献声明

常益:资料收集并进行分析梳理、撰写论文;张守伟:确定选题、设计论文框架,指导修改论文。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5)[2021-07-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6-12-10(01).

3. 李忠军.当代中国铸魂育人问题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6(6):1-8.

4. 王艳平.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及其实施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9):103-106.

5. 柴娇,林加彬,李岫儒,等.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内涵、来源、现状及提升策略[J].体育科学,2021,41(2):39-50.

6. 于天博,骆阳.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体育时空,2016(18):192.

7. PAE C-U,MARKS DM,HAN CS,et al.Does neurotropin-3 have atherapeuticimplicationinmajordepress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8,118(11):1515-1522.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常益,常大军.现时代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学校体育的价值审思及实践途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126-131.

10. 夏海硕,丁晴雯,庄岩,等.体育锻炼促进认知功能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857-1868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8,38:64.

1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1-07-07].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The Value, Objective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General PE Curriculum at Universities

CHANG YiZHANG Shou-w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Jilin China)

Abstract: The general PE curriculum at universities has its relative uniquen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education system. Guided by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is article uses such research methods as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expound the value and objective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general PE curriculum at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paths. The study holds that the valu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general PE curriculum at universities lies in that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universities to adhere to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school management, an important means for developing China into a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and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further reforming the “all-round education”. The objectives include:allowing university students to have fun via the general PE curriculum and cultivate a positive mentality;strengthening their physical fitness and encouraging them to work towards the goal of lifelong sports;helping students form a healthy character and develop a positive personality;gaining the willpower and setting ambitious goals. In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main force” of teacher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ositio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general PE curriculum on cultivating people, lead its practical innovation with cultural infiltration, optimize its process with teaching re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its incentive mechanism with a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It is expected that such an initiative would keep gaining momentum.
Keywords: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people;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urse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引用本文: 常益,张守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24-32. (CHANG Yi,ZHANG Shou-wei.The Value, Objective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General PE Curriculum at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2021,44(09):24-32.)

作者简介:常益,副教授,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学

作者简介:张守伟,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基金信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YJC710002);吉林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大学公共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JG2020024)。

中图分类号: G807.01

文章编号:1007-3612(2021)09-0024-09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21-07-22

修回日期:2021-08-29

出版日期:2021-09-25

网刊发布日期:2021-10-08

责任编辑:李晓佳  

责任校对:孔垂辉  





在线投稿

可跳转至投稿系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排版:韩琳静

校对:毛静旖、金山、徐笑菡

监制:刘天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