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 唐诗解读——杜甫之《秋兴八首》(其六)
发布于 2021-10-13 00:49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
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夔州东面今四川奉节县境内。
曲江:又名曲江池,在长安城南朱雀桥东,为唐时的游览胜地。接:谓两地风烟相连。
素秋:据《礼记·月令》载:“秋之时,其色尚白。”故有“素秋”之说。
花萼:楼名。在长安兴庆宫西南
角。夹城:指兴庆宫至曲江芙蓉园依城修筑的复道,是玄宗开元二十年(732)
时为帝妃们游曲江而修的专用通道,所以这里说“通御气”。芙蓉小苑:即指
芙蓉园,在曲江西南,是玄宗常游之地。入边愁:指安史叛军在边疆作乱惊破
了长安的太平梦。
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楼亭建筑之华丽。
黄鹄:传说中仙人所乘的大鸟。
锦缆牙樯:樯指桅杆,形容曲江上的游船之华美。
秦中:关中。此处借指长安。
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解读:
曲江是皇帝宴赏及第进士的场所,在杜甫的作品中出现过十余次,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为了诗人一个特殊的情感符号,这时寄托着诗人地功业理想的追求。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时时潜行于此,见证了曲江的兴废沧桑。而在人生的暮年,他一个人来到这座孤城,回望“北斗”“京华”,眼前的“万里风烟”忽而模糊,诗人的情思随着秋风从夔州飘到他心中永远的“曲江”,虽相隔万里,但遥遥若接。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这是言在此地思彼地耳,诗人身在瞿塘峡,心驰曲江头。想像当年皇上和妃子们沿着复道游览,来往于花萼楼和曲江之间,伴随着珠帘绣柱起舞的是仙骑黄鹄,在豪华游船旁飞起的是点点白鸥。诗人由所处之地写到所思之地,两地虽相隔万里,秋气却贯通连接。诗中隐隐谴责帝王因贪图安逸享乐才引来了国难边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哀伤感慨。
“花萼夹城通御气,荚蓉小苑人边愁”极写曲江当年的游赏之盛,此地不仅是都人的首选,也引得帝王后妃们纷纷前来,正是这个地方,也是玄宗皇帝最早得知安禄山起兵谋反的消息想来真是讽刺,这段惊心动魄、出人意料的历史场景,引得身处偏远之地我阵阵忧愁。
在接下来的颈联——“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诗人暂时抛开边愁,极写曲江中的繁华景象,在结构上尽显摇曳之姿。
尾联承前陡转,形成一个顿挫感,前六句虽未明言歌舞地,但从诗人对曲江繁华景象的描绘之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之意,此处的歌舞之地与前面的“入边愁”相对比,将玄宗皇帝荒淫失政寓意其中。而“歌舞地”与“帝王州”相对,言秦中本为帝王崛兴之地,可现在却因歌舞的缘故现时沦陷于此,岂不是人世间取为可悲可叹之事?
尾联在结构上被杨伦认为是杜诗中常有“双管齐下之笔”,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同时寓含诗意和情韵。在“歌舞地”一语双管的引领下,这一联其他字句亦有无尽的言外之意。“回首”一词,不仅有空间上的所与即前文“回望”相呼应,在时间的维度上,则不仅局限于安史之乱之前的时事,更有着对“百年世事”的上溯,也是对自古以来历史兴衰之变的感慨。我们除了对历史作深沉的感慨外,也有着对来充满必胜的信念,诗人已经不再局限于一朝一时一地,而是把眼前的一切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虑,即这一切都会消逝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