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纳粹外交政策的肇始
发布于 2021-10-13 01:12
“因为没有对手,所以我认为获得政权并不能算是伟大的胜利,”1933年在观察到希特勒轻而易举地纳粹化德国之后,稍早前撰写了《西方的沉沦》一书的奥斯瓦尔德.斯宾勒作出评价,“我看到每天都在进行的吵吵闹闹的庆祝活动时不免有些担忧。我们应该把庆祝放在真正的,更决定性的胜利之后,那就是我们取得外交胜利之时。除此之外没有胜利可谓真的胜利。”
这位历史哲学大师,一度曾是纳粹们的精神偶像,不过好景不长,他显然有点过于缺乏耐心。希特勒在征服世界前必须要先征服德国,当德国的对手土崩瓦解之后—或者说自我瓦解之后—他第一时间就把注意力转向自己最为感兴趣的领域:外交事务。
1933年春天,德国的国际形势已经是不能再坏。第三帝国外交上面临被隔离,军事上又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全世界都在反对纳粹的过火行为,特别是他们对犹太人的迫害。德国的邻居们,特别是法国和波兰,对第三帝国充满敌意和怀疑。早在1933年3月,在一次但泽阅兵之后,波兰元帅毕苏斯基就向法国提出波法联合对德国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就连表面上为第二个法西斯政权欢欣鼓舞的墨索里尼,内心也对希特勒的上台并非那么感到高兴。一个潜力比意大利大得多的国家出现了元首,很快他这个领袖就将风头不再。这个狂热推崇范日耳曼主义的帝国必将染指奥地利和巴尔干,而后者早被意大利独裁者视为禁臠。苏联对纳粹德国的敌意更为明显,他们曾经是共和德国自1921年以来的唯一朋友。第三帝国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上没有一个朋友,更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武装,或者说以他们敌人的武力水平来看,他们基本上算手无寸铁。
所以当下德国的外交战略和战术都受制于本身的羸弱和被隔绝的国际地位。有趣的是,正因为这样的地位,在希特勒和大多数德国人民的内心深处,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个外交目标:在不被制裁的情况下摆脱凡尔赛和约;在不引发战争的情况下重新武装德国。只有在完成了这两个短期目标之后,希特勒才有可能和军事实力去实现长期外交目标,所有的长期目标以及实现路径,他已经在《我的奋斗》中描述得一清二楚。
第三帝国外交战略的第一步就是,向欧洲邻居们宣誓德国的去武装与和平国策,以麻痹对手,同时他们共同防御体系的薄弱环节处见缝插针。1933年3月17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了“和平宣言”,这次演讲称得上欺骗性文宣巅峰之作,也是希特勒演讲的生涯最佳,它不仅深深打动并团结了德国人民,同时也给外部世界灌了一剂药力十足的迷魂汤。3月16日,正好罗斯福总统给44国元首发出了美国关于裁军与和平的愿景和计划纲要,呼吁各国废弃进攻型武器—炸弹,坦克,可移动重炮等等。希特勒在演说中不失时机地应和并将其进一步发挥,这一招堪得满分。
我是昨晚得晓罗斯福总统的和平提议的,德国政府对该提议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我们准备同意该提议并以此作为解决国家间纠纷的根本依据…总统先生的伟大提议对于世间所有愿意合作维护和平的人们来说不啻为一道让他们心灵感到无比慰籍的光…如果其他国家同意放弃攻击性武器,那么德国也愿意并已经准备好放弃所有攻击性武器…德国也已经准备好完全解散军队并销毁手里为数不多的武器装备,前提是我们的邻国也愿意这么做…德国愿意加入任何一个不侵略宣言,因为德国不再需要攻击,德国需要的只有安全。
在这篇演说中类似的表白随处可见,其态度之温和以及对和平的热忱之情令焦虑不安的外部世界大吃一惊。德国不需要战争。战争乃“极度疯狂”之举。战争会“导致现有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崩解。”纳粹德国无意“德国化”其他民族的人民。“上个世纪那种引导德国人民希望把波兰和法国人民都变成德国人的不智思想在现今的德国就是异端…法国人,波兰人或者什么其他人,他们都是我们的邻居,我们知道这是从古至今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改变的现实。”
不过演说中希特勒还是给出了一个警告:德国要求和其他国家平等待遇,尤其是武装力量问题。如果不能受到平等对待,那么德国不惜推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联。
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讲道理,这让整个西方世界都欣喜不已,于是没人认真对待这个小小的威胁。伦敦的《泰晤士报》说希特勒对平等的要求“正当合理”。英国工党官方喉舌《哈兰德日报》要求政府接受并相信希特勒所言。英国保守派媒体《观察者》认为希特勒已经握住了罗斯福伸出的手,这标志着动荡不定的世界迎来新希望。在华盛顿,总统的秘书在回答德国新闻局官方提问时答道,“总统对希特勒先生接受他的提议感到非常振奋。”
脾气火爆的纳粹独裁者没有高声恫吓世界,反代之以和风细雨,这大大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整个世界都一头雾水。就连国会中那些没被驱逐到国外或者被投入大牢的社民党幸存议员也都在投票中一致投了赞成票,最后希特勒的外交政策报告在国会全票通过。
不过希特勒的警告并非说说而已,10月,当盟国坚持要在八年内把军事力量裁减到德国的相同水平时,他在10月14日断然宣布因为别国在日内瓦会议中拒绝和德国达成军事平等,所以德国立即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同时希特勒还有三个动作:1、解散议会;2、将推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联的事项交付全民公投决定;3、命令国防部长冯.布隆伯格将军秘密下令各部队进入战备状态以抵御西方联盟可能的制裁—武装攻击。
这些举动证实了春天里希特勒的温和表态不过是一堆废话。这也是希特勒在外交事务中和西方的第一次赌博,因为此举意味着纳粹德国将要弃《凡尔赛和约》的种种军事限制于不顾,重新开始扩军。希特勒已经计算过可能的后果—当然这一次是希特勒和西方国家多次博弈中的第一次—还有那些布隆伯格下达给陆军海军的秘密指令,后来在纽伦堡被全部公之于众,这些指令表明希特勒的行动是赌西方国家不会采取制裁行动,因为德国当时实际上无法抵挡任何制裁。在西线对抗法国,东线对抗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收到的明确指令是“尽可能守住阵地,时间越长越好”。从布隆伯格的命令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至少德国将军们对帝国军队可以守住防线不抱什么幻想。
这就是此后三年间屡屡发生的各种危机中的第一个—1936年德国悍然占领非军事区莱茵兰左岸后,事态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此时,盟国是可以对德国进行制裁的,他们不必用德国退出裁军会议以及国联作为制裁理由,他们可以用德国严重违反《凡尔赛和约》作为理由,实际上德国对和约的破坏在希特勒上台前两年就在进行了。此时如果盟国出手制裁,德国必败无疑,而且毫无疑问第三帝国同时也会在他的诞生之年覆灭。不过这位曾经的奥地利流浪汉的天才之一就是他长期以来已经洞悉他的国外对手—西方国家们的勇气和他国内对手们不相上下,不久前他已经将后者击溃,过程轻松得叫人难以置信。在这次危机中,以及以后直至1939年前那些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危机中,战胜国们一直按兵不动,他们不够团结,不够敏感,并且无视莱茵河对面的国家正在向哪个方向前进。希特勒对盟国的底线了然于胸,就像他对本国人民在过去和将来的选择一样了然于胸 。1933年11月12日,德国将举行有希特勒亲自发起的公投—同时还举行只有纳粹一党参加的国会选举,两者的结果都不会有什么意外,投票日是1918年投降日的翌日,那是已在大多数德国人心中刻下深深伤痕的至暗时刻。
“想象一下,”希特勒在11月4日布雷斯瑙举行的一个竞选集会上说道,“那一天将会因成为我们全体德国人民得到救赎的一天而被历史铭记—它会被如此记录:15年前的11月11日德国人民失去尊严;15年后的11月12日德国人民重新为自己赢回尊严。”投票日前夜的11月11日,德高望重的兴登堡通过对全体国民的广播表达支持:“明天请尽情表达德国人民的团结以及对政府的支持。支持我,支持总理,支持我们对平等权利以及有尊严和平的诉求,同时请向全世界展示德国已经重新站起来,而且上帝会保佑德国永远屹立不坠,德国团结万岁!”
15年来已经饱尝随战败而来的屈辱感和挫败感的德国人民对老总统的回应就是几乎全票赞成。96%的登记选民参加投票,其中95%赞成德国退出日内瓦协议。国会选举中,纳粹力挺的候选人也获得了92%的选票(包括胡根贝格以及其他6个非纳粹党候选人)。甚至在达豪集中营关押的2242名囚犯中,也有2154名对囚禁他们的政府投了赞成票!当然对投反对票和不投票者的威胁遍布全国;也有很多人因为害怕投反对票遭到检查和惩罚而投了赞成票。然而即使有以上不光彩的因素存在,本次选举的计票结果依然是可信的,这是阿道夫.希特勒一次令人瞠目的伟大胜利。毫无疑问,因为勇于对抗外部压力,他赢得了国内的民心。
公投和选举后三天,希特勒召见了新任波兰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他们的谈话结束后还发布了联合公报,其内容震惊了德国和全世界。波兰和德国政府同意“就双方都关心的问题展开直接双边谈判;为了保持欧洲的和平,双方都保证不对对方使用任何武力。”
在德国人心目中,波兰是比法国还要可恨的假想敌。波兰最为邪恶的罪行就是根据凡尔赛和约划出的波兰走廊将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分开,让德国失去但泽,以及将波森和上西里西亚据为己有。其中上西里西亚的居民虽然主要是波兰人,但此地自波兰18世纪末被瓜分以来一直是德国领土,因此所有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政治家都不愿承认波兰对这些地方的占领是永久性的。施特雷泽曼甚至不承认与波兰签订的《东洛迦诺条约》是德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洛迦诺条约》的一部分。而冯.西科特将军,作为国防军之父以及共和国初创时外交政策的制定人,早在1922年向政府提交的报告中就声称:“波兰的存在是不可忍受的,有悖于德国的基本生存条件。波兰必须消失也必将消失。”他还补充说,波兰的消失,“应该成为德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波兰的消失将导致法国霸权的垮台,这就意味着凡尔赛和约最大支柱的坍塌。”
不过希特勒意识到在消灭波兰之前,先得使他们与法国的盟友关系破裂。他启动的与波兰双边谈判除了破坏波法同盟外,还有其他好处。通过大力宣传与波兰人互不使用武力,可以一定程度上打消东西欧国家对德国推出日内瓦协定的疑虑之心。通过绕过国联与波兰直接谈判可以削弱国联的控制力。另外通过此举希特勒不仅可以动摇国联所谓“集体安全”的理念,还可以动摇法国东欧盟友的根本,因为波兰正是他们中最主要的一个。长期仇视波兰的德国人自然对这样的谈判不能理解,但这时希特勒作为独裁者相对于民主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他可以不顾国内的民意纷扰而为实现长期目标暂时采用一些不为民众支持的政策。
1934年1月26日,希特勒在执政一周年差四天时前往国会,正式宣布为期十年的波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正是从这一天起,在毕苏斯基元帅独裁统治下民主印记已经荡然无存的波兰与法国的关系逐渐离心离德,和纳粹德国却越走越近,而法国,正是波兰自复国以来的保护国。波兰选择了一条通往再次惨遭瓜分的道路,波兰的命运在波德“友好互不侵犯条约”被背弃前很久就已经注定。
当希特勒1934年1月30日去国会发表就职一周年演说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总理。12个月内,他推翻了魏玛共和国,用个人独裁替代了民主政体,摧毁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消灭了各州政府和州议会并完成德国去联邦的统一,取缔了工会和其他所有民主性质的团体,从公共和专业领域中驱逐了犹太人,剥夺了媒体的言论自由,让司法独立不复存在,将纳粹的规矩“融合”到一个古老文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一切成果,加上他在外交事务中的果敢坚毅,使德国从日内瓦的国家协奏中脱身而去,并向全世界宣告德国人希望被诸强平等对待的决心,他是被压倒多数的德国人民支持的,正如秋天那场公投和选举结果表现的那样。
不过,当希特勒的独裁统治进入第二年时,乌云开始在纳粹的地平线上集结。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