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发生及其引导

发布于 2021-10-13 21:08

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发生及其引导






摘要

文章从“事件”和“信息“两个变量的界定出发,构建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发生的分 析框架,提出认知驱动、价值驱动、身份驱动、信息驱动等四种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发生类型,强调必须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强化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推进信息资源深 度整合等措施有效引导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的群体意识。


关键词
网络公共事件;大学生;群体意识




随 着 信 息 技 术 的 发 展 和 移 动 互 联 网 时 代 的 到 来,大学生通过网络和智能终端参与网络公共事件 的程度日益加深。与此相应,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发生概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深入分析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的 发生类型,探索有效引导大学生群体意识的现实路 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NO.1

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发生的两个变量的界定
01
事件

“所谓网络公共事件,是指由特定突发事件引发,以互联网为主要活动平台,众多网民共同 参与,围绕特定目标展开,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并 对事件当事人或相关责任人,甚至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危机事件。” 网络公共事件涉及网络 技术、网民活动、网络舆情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围 绕特定事件的产生和演进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与其他要素相比,特定事件,也就是事件本身,是影响人们认知以及参与网络公共事件的核心要素和 变量。本文基于认知需求,将事件这个变量从高认知需求和低认知需求两方面加以界定。之所以从认知 需求的角度对事件变量作具体分析,主要基于两方 面的考量。其一,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 的发生往往与大学生对事件的认知需求直接相关。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发生通常以大学 生对事件的认知为基础。大学生对事件的认知程 度集中地体现在大学生对事件认知需求的高与低 上,并同大学生对事件认知需求的高与低成正比。其二,大学生对事件的认知需求与网络公共事件的 演进紧密相连。“从根本上讲,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着 人的思维、需要和实践水平。”一般来说,大学生对 事件的认知需求是随着网络公共事件的产生、发展、 消退,而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变化发展的。这使我 们能够在对事件认知需求高低的相关性分析中,把 握网络公共事件的演进过程,洞察大学生群体意识 发生的全过程。


02
信息

从影响的程度来看,在大学生参与网 络公共事件的过程中,除事件这一核心变量之外,信 息是影响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发生的又 一核心变量。近年来,与其他公共事件相比,大学生 参与网络公共事件的频率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内容也更加复杂。相应的,大学生在参与网络公共 事件的过程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也日益增多。究其根 源,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 网络公共事件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信息量更大。这使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大学 生通过了解网络公共事件的最新信息,直接参与网 络公共事件。鉴于此,我们把信息作为核心变量,用 以构建探讨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发生的 分析框架。“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 一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 变量’。” 因此,本文从信息环境的视角,将信息划 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种类型。大学生掌握 网络公共事件的全部信息,称为完全信息;反之,把 大学生没有掌握网络公共事件的全部信息,称为不 完全信息。随着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经验和知识的 不断积累,信息搜索和辨识能力的日益提高,他们能 够为自己营造一个网络公共事件参与的完全信息环 境,这有利于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公共事件,进而形 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体意识。然而,面对与网络 公共事件相关的海量互联网信息,大学生要想完全 掌握,就需要一定的信息搜集和筛选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大学生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个 信息成本问题。大学生如果考虑信息成本,不愿或 不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就会在不完全信 息状态下参与网络公共事件,这容易导致消极群体 意识的发生。因此,在深入探讨网络公共事件中大 学生群体意识的发生这个问题时,不论是完全信息, 还是不完全信息,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和具体分析。



NO.2

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发生的类型分析
01
认知驱动型

高认知需求事件—完全信息 是认知驱动型的一对基本变量关系。此类型中,大 学生对事件的认知需求较高,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掌 握事件的全部信息,并基于信息不断深化对事件的 认知。这种情况下,较高的认知需求是大学生群体 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大学生群体意识发生的关键 性驱动因素。较为典型的认知驱动型大学生群体意 识集中体现在网络公共事件中围绕大学校园安全形 成的大学生群体意识。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 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对大学校园不仅有很高的安全 需要,而且有较高的安全认知需求。这种较高的安全认知需求在涉及校园安全的网络公共事件中也不 例外,具有高需求性和高认知性的明显特征。面对这种较高的安全认知需求,近年来,高校深入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扎实推 进大学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 在依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处置大学校园安全事 件的同时,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应对涉及大学校园安 全的网络公共事件,满足大学生对校园安全的认知 需求,引导大学生深化对事件的认知。这种较高的认知需求在大学生能够掌握事件的全部信息并基于 信息深化对事件的认知的情况下,不断得到强化,进而成为涉及大学校园安全的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 群体意识发生的关键性驱动因素,是大学生群体意 识的集中反映。


02
价值驱动型


03
身份驱动型

高认知需求事件—不完全信 息是身份驱动型的一对基本变量关系。此类型中,大学生对事件的认知需求较高,但没有掌握与事件 有关的全部信息。不完全信息没能满足大学生的认 知需求,致使同为事件认知需求者的身份认同在大 学生中不断强化。这种情况下,一致的身份认同是 大学生群体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大学生群体意识 发生的关键性驱动因素。较为典型的身份驱动型大 学生群体意识集中体现在网络公共事件中围绕大学 生校外人身、财产、权益保障等问题形成的大学生群 体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的便 捷、出行的便利以及岗位锻炼机会的增多,大学生在 校外购物、旅游、教育培训以及实习等的活动正逐年 增加。这些校外活动一方面丰富着大学生的学习和 生活,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提供了服务社 会、奉献社会的平台和机会;另一方面,在诸如校外 兼职、野外探险等校外活动中,大学生由于自身或其 他原因,人身、财产和权益受到损害的事件也时有发 生。基于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身份的普遍认同,大学 生对此类事件有很高的认知需求。然而,这类事件 演变为网络公共事件往往是因为事件处置的进度滞 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这种滞后不仅不能满足大学 生的认知需求,反而容易增强大学生对群体身份的 认同。这种一致的身份认同在大学生没有掌握全部 信息的情况下,不断得以强化,从而成为涉及大学生 校外人身、财产、权益保障等问题的网络公共事件中 大学生群体意识发生的关键性驱动因素和大学生群 体意识的集中反映。

04
信息驱动型



NO.3

有效引导网络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01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提高 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的价值判断能力。当前,一 些网络公共事件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假乱真、 以丑为美、以耻为荣,甚至没有界限、丧失底线等乱 象。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作 用,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为此,高校一方面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各要 素、全过程,使大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都能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 觉的实际行动;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在具体的网络公共事件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 课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协同育人功 能,引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衡量标准, 准确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做到善于明 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02

03

推进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提高大学生对网络 公共事件的信息鉴别能力。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 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 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 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 展的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大 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有关网络公共事件的大量 信息。因此,必须推进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在为大 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的同时,不断提高大学生 对网络公共事件信息的鉴别能力。一是引导大学生 通过校园移动 APP、校园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等多 种途径和方式主动参与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在 信息服务、监测、预警和报送等方面激活大学生的信 息资源优势,增强其信息鉴别能力。二是依托校内 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研究中心和基地平台,探 索校内外信息平台的共建与共享,打破信息传输的 瓶颈和交互的断点,把正能量的新鲜资讯第一时间 传递给大学生,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01

熊光清 . 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变逻辑——基于 过程分析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3,(4)

02

冯 刚 . 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深层力 量[J].学术论坛,2020,(2).

03

冯 刚 . 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 

04

 冯 刚,张 欣 . 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史 研究的经验与展望[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0,(4)

0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 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 09(1)



作者


王晓珊
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吉林 长春 130012)


刘俊峰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 实践。(吉林 长春 130022)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1期
END

本期编辑:寻佳欣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