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首发:还记得云南离家出走的大象吗?有人把它们的故事画成了书

发布于 2021-10-14 00:24

周一的上午好,在上篇文章里,和大家汇报了近况,请谅我这段时间更新得慢。

暑假回来以后,本来以为娃也开学了,装修也搞完了,总算可以恢复更新了,没想到装修一次意味着搬了一次家。厨房里所有的锅碗瓢盆,都要重新整理一遍,

强迫症的我,又一定要给所有东西都归类。看上去小小一件事竟然是个大工程,一直整理到国庆,竟然愣是还有好几大箱东西在储物间没开封,有点小崩溃。

我跟苏爸说,这次整理完,我可永远不要搬家了。说归说,五年、十年后我们会在哪里,也还是未知数,这不刚一闲下来,转头我又开始在网上看房了…
参团方式:

(首发特别赠品版)


正文:

还记得那个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大象旅行团”吗?

它们一路向北,又向南返回。最近,在西双版纳傣族景颇族州景洪市建设的总面积1000亩大象专属“食堂”开张了,“食堂”里“菜品”种类丰富,包括粽叶芦、芭蕉等大象喜欢的食物。


最近,贵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童书馆出版的这本由黑鹤老师著作、九儿老师绘图的《大象的旅程》,取材于这次云南象群“短鼻家族”北移事件。经过长时间打磨,这本书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

如果家有热爱大自然、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它值得一读。


出走,不得已的选择

“今天大象到哪儿了?”云南大象北移时,大小朋友们总是关切地上网查询。

《大象的旅程》生动地还原了那些真实出现过的画面——

象群晃悠悠地在马路上走动。它们偶尔闯入自然村落,踩坏庄稼,吃掉玉米,打开水龙头,撞坏居民的铁门,吓懵一只大黄狗。

《大象的旅程》内页

2020年3月,云南西双版纳的16头野象,离开了原来的栖息地,一路北上,穿过普洱、墨江、石屏、玉溪等地,跋涉500公里,2021年6月2日,接近昆明市边缘。8月12日,北迁象群进入普洱市墨江县。500多天之后,象群南归,返回了属于自己的适宜栖居地:


尽管看起来,大象在人类的世界可爱又自在,实际上,任何涉及种群的迁徙都是艰苦危险的。如果不是有非得离开的理由,它们不会贸然离开传统栖息地,踏上漫长且未知的旅途。

新闻视频截图,象群进入县城

许多人在猜测象群这一奇怪举动:

有人说,只是因为大象的数量增加了。
有人猜测是大象受到了地球磁场变化的影响。

那实际的原因是什么呢?

象群北上的背景,是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面积在过去30年里减少了40%,大象栖息地变得支离破碎,大象迫于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

可以注意到,大象刚开始出走时,背后是雨林

亚洲象研究保护专家张立教授通过对比1975年~2015年遥感卫星拍摄到的西双版纳地区照片做对比,很直观地发现橡胶园和茶园的面积逐渐增大,城市化进程迅速,适宜大象的栖息地混杂其中、支离破碎。

《大象的旅程》中,大象走进人造橡木林

在被人类占据分割的外部,是橡胶、茶园、公路、乡村,亚洲象离开的,是一块内外交困的无依之地。

一方面,变得支零破碎的栖息地,很容易让大象“迷路”。到2004~2005年,象群迁徙通道被人为的建造活动阻断了,比如高速公路把保护区强行分开,这对象群的干扰非常大。

另一方面,橡胶和茶园的分布面积不断增大,原始森林面积在减少。大象能吃的植物有200多种,同面积的橡胶林,植物种类远远少于热带雨林。而大象能吃的植物有200多种,同面积的橡胶林,植物种类远远少于热带雨林。

它们的这次旅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轻松自在。

《大象的旅程》中,象群为小象遮阳

大象一路向北,没什么可取食的东西,所以大象不得不走入人类生活的区域寻找食物。而我们的农耕活动已经把田林种到了大象的家门口,人和象的接触机会增加。

人类的围观和驱赶,可能也让大象受到惊吓。它们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而这种状态下,它们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可爱,而是有危险的。


这次“短鼻家族”北移事件,也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了西南一隅大象生存的背面。

它们远比我们想象中活得艰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盗猎频繁,2016年播出的纪录片《象牙游戏》中,揭露了人类为了一己私欲,对大象种群持续了十年的血腥暴行。


2005年5月, 云南德宏公安局发现,几名犯罪分子在香蕉上涂抹海洛因,引诱小象离开象群,并利用毒瘾控制它们。

2015年,亚洲象繁育基地发现一头孤儿象,它和象群走散,他曾尝试加入别的象群,但都被排挤在外。他用树枝和塑料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家”。

大象们与我们一样共享着地球,人和大象,正坐在同一条船上。

有人说,没有大象,会怎样?

答案是,生态系统长期过于单一往往是生态崩溃的前兆。

有着“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称誉的大卫·爱登堡说:“地球不需要人类拯救,需要拯救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就是蒲公英童书策划出版《大象的旅程》的初衷。了解大象真实的处境、它们的习性和特点、如何协同生存……如果我们对它们真实的生活了解得多一点,我们也许会更知道如何与它们相处。

书后的科普知识页:


讲述平衡人象冲突的科学保护措施、 亚洲象相关科普知识,以及告诉孩子为什么要保护大象。
庄严、优雅、可爱的大象们

或许,有人会觉得“短鼻家族”北移是一次轻松、抚慰人心的旅程。它们打闹、酣睡出现在屏幕上,成为现代人生活里的一种治愈。

《大象的旅程》内页

其实,那些一直生活在旷野中的动物们,远比我们想象得生动、聪明、坦率,有着独特的生存智慧。

比如它们能预测天气,下雨时身体某个部分会发生变化,因此会知道几十公里外的天气状况,并通过这种能力寻找水源。

它们能通过脚沟通,通过地面振动解读信息。它们也会像猫那样打呼噜,那是它们的交流方式。

它们也是大自然里的“工程师”。用肥厚的大掌在丛林中踩出一条坦途,其他兽类就会紧随其后。在雨天,大象的一个个脚印积成水洼,昆虫在这里滋长,又为野鸡等动物提供了食物,然后肉食动物又来捕食野鸡等等,一条绵密的生物链随之诞生。

另外,大象的粑粑也是屎壳郎的栖息地,还会长出很多蘑菇。

你能感觉到象群充满了爱和家庭美好的氛围。确实,家庭对它们而言,或许比人类还要重要。象群的情感纽带可以维系终身,而且非常牢固。

它们一般是母系社会,族长一般是由曾祖母或者祖母级的象来带领。它担负着各种责任:找食物、找水、迁徙等重大事务。

图为带领象群迁徙的头象
《大象的旅程》内页

尽管头象看起来有很大的“权力”,但它们都不会出现恃强凌弱的现象,也不会丢下弱小的小象和受伤的成员,彼此等待、互相帮扶着一起迁徙。

比如,还记得那只云南大象里偷偷喝酒糟醉酒的小象吗?宿醉的它掉队了一段时间,象群里也有象回来找它。

《大象的旅程》内页

再比如,当画面中出现了一只掉落水塘的小象,几乎淹没在水中,正在努力爬出水塘。象群里一定有其它大象帮它站起来。 


在公路上行走的象群,遇上拦路的大车和人类时,成年象总是把小象围在中间行走。


大象怀胎长达22个月,抚养小象长大不仅是出于母性的关怀,还是整个家族的共同使命。每一位成员,都在小象的抚养中担任不同的角色,除了小象的母亲之外,其他的象群成员,它的“阿姨”和“姐妹”,都对小象的成长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和职能,一起尽力抚养它长大。


科学家发现,大象的大脑神经元约有2500多亿个,比人脑的神经元还要多上3倍,所以,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大象的情感其实比人类更加丰富,而这种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记忆,让它们的痛苦更加痛苦。

如果你看过纪录片《大象女王》,你很难不为它们壮观、肃穆的哀悼仪式落泪。

它们会为死去伙伴举行哀悼仪式。葬礼上,所有大象都聚集在死去同伴的身边,围成圈,用长鼻一遍遍抚过尸体。然后,所有的象试着用鼻子把躺在地上的同伴抬起,一次次的失败后,它们便会仰天长啸。

长啸戛然而止后,成年的大象开始陷入沉默,只剩幼象呜咽。它们会用树枝和泥土盖住死去伙伴的躯体。

在纪录片《大象女王》中,它们在途中发现同类的头骨,便止步不前。像对待同族伙伴一样,为它盖上树枝和泥土。

当你去真正地了解大象的习性,你一定会感慨,它们是一种多么温柔、可爱、庄严又有智慧的动物啊。就像惠特曼笔下所写——

我可以转而与动物为伍,它们平和而自足
久久伫立,我望向它们。
它们没有焦虑,也不抱怨处境,
它们没有夜不成寐,也不为自己的罪过幽泣
它们不会讨论对上帝的责任而令人生厌
没有一个不满,没有一个为占有欲癫狂,
没有一个俯首称臣,也没有一个跪拜祖先,
没有一个身份显赫,也没有一个垂头丧气。

——沃尔特·惠特曼


每一位读者买这本书,出版社会向亚洲象保护事业捐赠10分钱(0.1元),用于保护云南亚洲象,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推进亚洲象保护事业。

随书附赠招大象贴画,一面是大象插画,一面是 “短鼻家族”行进路线图与整个保护过程介绍。


团品全名:《大象的旅程》



礼盒、帆布袋:


明信片:


作者及绘者签章:

参团方式:


售后信息:大家的购物体验是我最在意的。购买前后有任何问题,请毫不犹豫联系客服。
联系方式:

△ 小小苏团购和课程服务号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