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议程
发布于 2021-10-14 00:27
第24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议程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承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中国•桂林
10 月 16 日(周六)
08:30—09:00 开幕式
09:00—09:30 合影茶歇
09:30—11:50 主题发言
主持人:徐志民
主题发言 | 于 沛 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时代主题 吴 英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思考 吴晓群 什么是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 孙竞昊 历史学研究中若干观念问题刍议 钱茂伟 公众口述历史让公众与历史无缝接轨 黄兴球 越南反华史学朔源 |
12:00—14:30 午餐、午休
14:30—16:00 分组发言第一场
第1组 主持人:徐志民 点评人:张杰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黄令坦 | 毛泽东史学思想体系的本质特征 |
王郝维 |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社会停滞性问题的论争 |
戚裴诺 | 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成长与发展 |
张道奎 | 民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跨学科建构的初步尝试 |
王利红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存在论视域 |
第2组 主持人:窦兆锐 点评人:韦勇强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廉 敏 | 在历史现象与历史认识间架起史学理论的桥梁——历来关于王守仁平浰一事之记载及其变化的启示 |
史大丰 | 由蒋棻《明史纪事》看历史镜像与比较 |
梁曼容 | 明代宗藩研究的问题意识 |
常文相 | 传统如何走向现代?——明代商人、商业研究中的中国历史演进道路省思 |
第3组 主持人:胡永恒 点评人:李长银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高春花 | 庚子事变时期直隶提督聂士成行实系日 |
渠桂萍 | 晚清会党加速增长原因探析——基于布罗代尔“局势”理论的分析 |
刘劲松 张泽阳 | 汉宋分野视域下傅斯年与严耕望史料观的离合 |
何 鑫 | 走向民族革命——萧一山清史叙述范式转变研究 |
第4组 主持人:李恒 点评人:惠慧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吕厚量 | 《罗纳德·塞姆与二十世纪中期的塔西佗研究》 |
李海峰 | 漫谈古代两河流域的史学 |
邓 锐 | “历史认识”何以失去“本来面目”?——论古希腊“历史认识”的原初内在状态与最初外在化转变 |
陈国保 曾 鸣 | 中国史籍在越南的流传及其对越南史学编撰的影响——以《安南志原》为考察中心 |
16:00—16:20 茶歇
16:20-17:50分组发言第二场
第1组 主持人:王本涛 点评人:黄令坦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王 兴 | 学以致用: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夏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
邱 亚 | 张舜徽对人民史观的接受与运用 |
陈伟扬 | 抗战时期中共历史学者在桂林的史学研究及教育活动 |
张 杰 |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对唯物史观的研究与运用 |
第2组 主持人:潘清 点评人:史大丰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胡楚清 | “由史归理”与“以史证理”——李焘与李纲史论之不同理论路径 |
汤 莹 | 四海渐同:顾颉刚“古史地域非向来一统论”的建立及其影响 |
董家宁 | “德”与“声教”:“天下”“海内”概念辨析 |
曲柄睿 | 佣书成学:中古知识的结集、生产与传播 |
韦勇强 | 论《崔东壁遗书》对我国近现代疑古学者的影响 |
第3组 主持人:钱茂伟 点评人:渠桂萍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李长银 | 由经入史:康有为的今文家言与“古史辨运动” |
罗 萍 冯 吉 | 档案识读与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范式的转换及检讨 |
何立波 | 雷海宗对文化形态史观的传播和研究 |
杨 钊 | 皮名举的博士论文与民国时期的外交史研究 |
第4组 主持人:陈国保 点评人:李海锋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吕 杰 | 中国中心观的序章——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与《近代中国》创刊的争议探讨 |
周厚琴 |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彼得改革前俄国史的研究 |
翟 韬 | 美国冷战宣传史研究的四种视角及其范式转移 |
丁何昕子 | 共识之外:20世纪70—90年代冷战史“后修正派”研究范式演变考 |
18:00 晚 餐
10 月 17 日(周日)
08:30-10:00 分组发言第三场
第1组 主持人:江田祥 点评人:赵庆云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程鹏宇 | 后社会史论战时期的学术转向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定型——以陶希圣、郭沫若、侯外庐为例 |
王舒琳 | 郭沫若“中国社会应与他国无异”探析 |
王慧颖 | 20世纪50年代胡庆钧的凉山彝族研究 |
何 刚 | 郭沫若与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的营构——以《中原》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
任 虎 | 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
第2组 主持人:张旭鹏 点评人:吕厚量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张立芹 | 论“叙事”的词语使用和理论内涵——中西史学比较视野下的考察 |
冯 强 | 史学的故事学反思 |
苏 萌 | 论当代西方史学中的“叙事复兴”与“叙事转向”:概念差异、思想异同与学术史关系 |
冯 帅 | 过往与当下:后现代史学语境下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的关系问题研究 |
第3组 主持人:陈安民 点评人:冯立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熊展钊 | 民国时期中国东南亚研究中他者”塑造“自我”与“中不如西”观点的纠缠——以学人相关评述为中心的考察 |
王 霞 | 人文与科技的视域融合——20世纪上半叶中国通史中“科技史”的建构及其史学意义 |
刘承军 | 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史料学派”学术话语的制造 |
李 兵 | 跨领域下社会流动的研究范式与方向 |
第4组 主持人:吴晓群 点评人:周厚琴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张一博 | 浪漫主义思潮下哥廷根学派史学研究 |
柏 悦 | 新兰克学派简论 |
张晶晶 | 重塑中的医学知识、权力与道德话语——以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公共卫生的史学书写为例 |
杨晶晶 | 实证主义抑或历史主义的“新科学”?——维科《新科学》新探 |
10:00-10:20 茶 歇
10:20-11:50 分组发言第四场
第1组 主持人:廉敏 点评人:王旭东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苏泽龙 | 因小识大: 地方社会与大历史的建构与书写 |
申慧青 | 历史研究的“同”与“不同”——两岸四种“历史研究法”研究 |
王 锐 | 哈耶克、辉格史学与当代的史学话语 |
李 席 | 社会生物学说与现代中国历史理论的探索 |
第2组 主持人:敖凯 点评人:冯强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王侃良 | 作为方法的训读、翻译与国语: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思想史研究中的语言转向 |
王 郢 | 历史语言何以影响历史知识?——基于历史教科书的考察 |
牛牧晨 | 史学文本如何通向历史实在?——安克施密特“历史表现”理论的内在困境 |
张羽丰 | 作为视角的历史结构分析 |
第3组 主持人:刘劲松 点评人:刘承军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吴海峰 | 捍卫传统与走向现代:杜维运的中西史学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
韩博韬 |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建构及其意义——兼评陈炎、姚洋、伍晓明诸说 |
冯 立 | 近三十年来影像史学研究对象的演进 ——基于概念史的分析 |
李 恒 | 守正与创新:21世纪中国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基于《史学月刊》的分析 |
第4组 主持人:吕杰 点评人:林漫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魏 涛 | 从区域的大西洋史走向全球大西洋史:大西洋史学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 |
黄 畅 | 迷失、徘徊与觉醒:非洲约鲁巴兰史学初探 |
倪 凯 | 西方史前史研究述评:概念、理论与叙事 |
刘志来 | 西方情感史研究的现代性路径 |
12:00-14:30 午餐 午休
14:30-16:10 主题发言
主持人:左玉河
主题发言 | 王旭东 信息史学视角:从过去迈向未来的历史学之变 张旭鹏 观念与空间:跨国视域下观念的流动与变迁 赵庆云 《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之撰著及反响 徐 毅 探索长期增长与不平等:英语学界对全球经济大分流的量化研究 陈安民 西方史家如何看待历史功用与史学价值 |
16:10-16:30 茶歇
16:30—17:10 分组汇报
主持人:徐毅
分组汇报 |
马克思主义史学组汇报人:黄令坦 中国古代史组汇报人:廉敏 中国近现代史组汇报人:李长银 世界史组汇报人:周厚琴
|
17:10—17:30 总结闭幕
18:00—19:30 晚餐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