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的战术细节让我知道,志愿军是怎样成为世界步兵之王的
发布于 2021-10-14 03:34
9月30日即将上映的史诗战争巨制今天放出了一则预告特辑,正是这支特辑,让我对《长津湖》悬着的心放到了肚子里。
也有人表示,那时候的志愿军在武器装备等各个方面都和美军没有可比性,能打赢这场战争难以想象付出了多少。
更有观众直言,看过纪录片就知道能赢凭借的是意志和智慧,两者缺一不可,太敬佩志愿军了,在巨大的差距和艰苦条件下还能发挥出超常的意志品质。
他们说得都没错,《长津湖》在电影里所反映出来的真实,可能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但当年志愿军先辈们面临的,远比电影里要艰苦得多。
这支特辑名叫《步兵之王特辑》,在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后,我中国军队在全世界都有了“步兵之王”的美誉。
从特辑中看得出,电影的主创对长津湖和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做了十分详细的研究,是抱着12分认真的态度去拍的。从这支特辑里,我看到了真实志愿军在抗美援朝里长津湖战役中的三个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让我相信《长津湖》这部影片绝对值得每个中国人观看。
首先,是历史背景的呈现。
监制黄建新说得很多,军队的两个目的,第一个是打击侵略,第二个是保卫国家,而抗美援朝战争,就是打击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保卫我们的祖国。
曾经有很多所谓“公知”常常提起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根本没必要参战,因为美国不会把战火烧到中国本土。
这种态度,显然是对我牺牲志愿军战士的不尊重,更是对这段历史的不尊重。
早在美军仁川登陆后,飞机就已经飞过鸭绿江轰炸到我国境内了,美军频频挑衅,麦克阿瑟更是推出了“圣诞节攻势”,叫嚣一个月结束战争。
一旦朝鲜覆灭,中国的国际形势将近一步危急,东北将门户大开,新生的新中国很可能被帝国主义扼杀在摇篮中。所以,抗美援朝的正确性不容置疑,这也是《长津湖》这部电影的历史底色。
其次,是真实历史和装备差距的呈现。
就拿长津湖战役来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的差距,远远不能用一个“天壤之别”概括。
抗美援朝整个战争中,我军是没有空军力量的。而“联合国军”出动15个空军联队,多达86万架次的轰炸。不夸张地说,我志愿军真的是单凭步兵在和“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军队作战。
因为害怕被轰炸,我军入朝以后都是“昼伏夜出”,很少与美国军队在白天硬刚,几乎都是近战、夜战。
这也是为什么《长津湖》有大量夜景拍摄的原因,这就是真实历史。
而在装备上,我军是正儿八经的“万国造”。为什么说万国造?因为志愿军手中有从国民党军队中缴获的美式武器,有抗日战争中日本军队贡献的“三八大盖”,也有解放军自己军工厂生产的武器。
这些武器在战场上没有办法互换零件,甚至有的子弹都无法通用,给战斗造成了巨大困难。而美军几乎是武装到牙齿,所有的都是先进的制式兵器,飞机坦克和航母更不用说,这些重型武器我们一概没有。
后勤上,我们没有汽车,没有运输线,不是靠骡马就是靠人力,最开始还有点炒米炒面,最后只能吃煮过的土豆,而且就连土豆也恐怕一星期只能供给一次,土豆冻成了冰坨,只能放在腋窝里,暖一层吃一层。
相比之下,因为强大的后勤,美军甚至可以将感恩节火鸡运到前线,除了海量的肉罐头、水果和蔬菜,他们还有红酒和饮料可以喝,对比是天上地下。
最后,是战略战术的呈现。
之前预告中总有人诟病《长津湖》中没有使用我军经典的步兵战术“三三制”,此次特辑中重点做了介绍。
三三制,是指战士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为便于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而三人战斗小组一般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
这种战术,一方面可以尽最大程度避免敌人密集火力攻击,另一方面则灵活多变,覆盖战线长,对基层和战斗指挥依赖性低。这种战术大量应用于抗美援朝战争,因为美军的火力实在太猛。但也是靠着这种先进的战法,志愿军战士克服了武器装备的劣势,生生战胜了世界最强的美军。
我想看完这个特辑,那些喷《长津湖》不符合史实的键盘侠可以闭嘴了。从这所有的细节看,电影《长津湖》是一部经得住考验的电影,也看得出主创无论对于历史还是细节,都做过十足的功课。
对于电影本身,我的态度是,在未见到成片之前,绝不能因为一两个断章取义的镜头就否定这么多人的辛勤劳动成果,否则最后遭打脸的只有自己。
《长津湖》已经开启预售,大家可以去特惠抢票,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国庆最好电影的票,岂不是赚了大便宜。
最后,等不及要看这部电影了!《长津湖》加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