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今又重阳
廖昌永 - 今又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几千年来,它早已不是简单的自然时令,登高节、茱萸节、祭祖节、菊花节等等都是在话重阳。及至今日,它也成了颇富人情味的节日——老年节。
此刻,静心抚思,感悟中国人赋予重阳的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又为什么称为“重阳”?从现存文献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翻译成英文即“Double-Ninth Festival”。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同时,九又与“久”同音,九九即“久久”,寓意长寿长久。民俗学家认为,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魏晋南北朝时,重阳节已为民间普遍重视。《四民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及至清代,依旧盛行,沿袭至今。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晋代诗人谢灵运为重阳登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使登高更为方便。杜甫的《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茱萸,重阳节的重要标志,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熟后变成紫红色。茱萸雅号“辟邪翁”,古人认为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避难消灾,或将其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或以其作香袋佩带。
重九之日,九九相叠,思念亦重重。民间还要举行祭祖活动,登高之际,祭扫祖墓,纪念先人。因而,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一些地方有“三月小清明,重九大清明”之说。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菊又名“延寿客”,为长寿之花。三国魏晋起,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据传赏菊源起于诗人陶渊明。此外,也有重阳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如此。清代北京重阳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还有吃重阳糕、放纸鸢等。“糕”与 “高”谐音,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农历九月,南方季风渐强,秋高气爽,也正值放风筝的好时节,现在福州、南京、惠州等地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周朝有仪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说的是随年事增高,老人受尊敬的范围便由家及国。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也许插茱萸、簪菊花已离你我有些遥远,但敬老孝亲,无需耳提面命,理应根植于骨血,代代相传。
我们的至亲
小时候,你在闹他们在笑。长大后,你在忙碌他们在等待。寒来暑往,光阴似箭。时间不知不觉的飞走了,他们脸上多了岁月的痕迹。你还记得哪一刻突然觉得父母老了吗?你有想过为父母做点什么吗?你计算过那道“残忍的”还能陪父母多少时间的数学题吗?恭祝普天之下的老人们!
身体安康,幸福快乐!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重阳日 九月九(中国龙版)
马秀芳 - 重阳日 九月九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