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在经过自七月份天津会谈之后的多次高层会晤,几个月前那种极其紧张的中美关系氛围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但这并不是说就能为之后的中美关系发展定调。
恰恰相反,现在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表面上局面朝着平稳方向发展的同时,实际上台下已经是暗流涌动。
自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谢尔曼访印之后,印度在边境上又开始寻求滋生事端。
而且他们实际上在与中方高层对话的同时也明确了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诸如“准备好了与中国激烈的竞争”、“不寻求战争,但不回避以一切手段维持台海和平稳定”。
甚至在访问印度期间,谢尔曼还宣布“美国现阶段的主要战略目标将包括确保印度的安全。”
以上种种都在说明,自孟晚舟获释之后“出现利好的中美关系”完全是一种假象,是个别人的心理安慰。
不要忘了,就在这几天,台当局的双十节上邀请了许多外国政要,包括澳大利亚前总理、法国现议员。
尽管在访问期间他们都“此地无银三百两”地称自己是以个人身份访台,但实际上从活动细节来看,完全享受了“国宾”级别的待遇。
也就是说,天津会谈上中方提出的“两项清单”与“三条红线”并没有得到美方的尊重。
诚然,确实这些事情上美国没有直接参与,但把台海局势推到如今紧张氛围的,难道不正是美国政府吗?
接下来中美还有几次对话,包括美国贸易代表戴琦计划就“监督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一事与中方接洽,以及年底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可能存在的双边高层会晤。
这就和之前的对话有所不同了,是来要钱的,而不是谈关系的。
所谓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于2020年特朗普政府任内,其条款基本就是服务于白宫方面力图缩减对华贸易逆差的目标。
规定了中国每年在服务业、农产品、能源三个领域要进口规定数额以上的美国商品,以及放开中国保险业对美国资本的限制。
按照条款的内容,如果这份协议完全得到实施,那么今年年内,美国将回笼至少2000亿美元的资金,这对于当前深陷经济危机与内部党争的拜登政府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虽然说他们能印钱,理论上美元要多少就有多少,但没有实体经济的配套流动,印出来的美元就不值钱了。
美元的信用诚然算不上多高,但相比当年国民党的金圆券还是要靠谱不少的,增发美元也有严格的流程,现在国会内共和党还反对增加联邦债务上限,拜登当局能够找到的财路一时半会并不多。
所以说“找中国要钱”,这是拜登当局目前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毕竟“防川甚于防华”的当下,2022年的中期选举并不是很遥远的事情,如果说那个时候的美国仍然是5%以上的高通胀,很难说拜登当局坐得稳总统的宝座。
反过来讲,我们确实暂时可以确定,至少在中期选举之前,拜登当局不会搞什么太大的幺蛾子。
虽然对中国的敌对政策已经不可改变,但现在他们还是不敢给太大的压力,否则的话真要中方下定决心。
别的不说,仅仅是对美“断供”让他们经济问题进一步发酵,间接性地把拜登从白宫里面踢出来还是没有问题的。
但至于说中期选举之后,很多事情就说不准了。毕竟要到钱就翻脸,这种事情可不是第一次,拜登当局已经做过这种事情了!
拜登刚刚上台不久的2021年2月4日,拜登在美国国务院举行了首次外交政策演讲,其中关于中国的戏份其实不多,就提了一句“要在不违背美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与中国合作”。
这在当时被中方误认为是拜登要改善两国关系,延续过去美国建制派传统对华政策模式的标志,甚至很多负责政策制定的专家都如此认为,他们自信满满地以为特朗普下台了,然后中美关系就正常了。
于是中方非常给面子地,在2月份购买了两百多亿美债,3月份也买了一些。
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自4月菅义伟访美发表《美日联合声明》,拉开了在台湾问题上步步紧逼的序幕,直到现在台海局势紧张到如此程度。
直到后来经济危机发酵到不得不管的地步,拜登当局才转变态度,要跑来对话。
那么现在谁还会认为,几次会谈之后两国关系能重回正轨内外交困之下,出现了比中国威胁更大的势力,也就是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们。
原本已经被民主党封杀的特朗普,现在竟然重新出现在媒体上,此前“9·11”事件20周年纪念日特朗普还出席了。
面对这个威胁,现在拜登不得不暂时停一停打压中国的进程了。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实际上在“防范特朗普”和“防范中国”这个问题上,无论任何时候,都是前者的优先级更高,也就是“防川甚于防华”。
因为美国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美国社会并没有超越政权的更高级别的认同,所以政权等同于美国,这与中国的情况是不同的。
而对于美国而言,最大的国家利益是什么?当然是维持国家的稳定运行,这是最高的利益,否则的话一旦出现分裂,那么他们连“自古以来”的借口都没有。
至于说对华外交?这个外部问题的重要性和内部问题比起来就不算什么。
实际上这在特朗普政府任内就已经体现得很明显了,比如说2018年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看起来是对中国加征关税打击了中国企业,但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世界工厂,议价权的大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市场经济的卖方,不是一个很弱势的地位。
因为还有很多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特别是一些原材料出口国,他们极度依赖中国市场进口的原材料。
这就提供了一种可能:就是中国有能力将美国增加的关税成本转嫁到这些原材料出口国身上。
实际上我们就是这样做的,2018年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操纵汇率略微下降,这就抵消了关税带来的商品价格上涨问题,受此影响,实际上供应链上的其他国家也不得不跟着贬值。
中国受到了一些的损失但并不算大,而供应链上的其他国家也受到了一些损失,部分美国企业受到损失,美国联邦政府获得了一笔可贵的财政收入。
从结果上讲,贸易战就是特朗普增加财政收入的一次尝试,而负责“出羊毛的羊”,并不只是中国,只是包括中国,也包括了部分美国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上处于中国上游的东南亚国家。
当然了,在外交上确实很有助于恶化对华关系,但真的对中国有什么什么很严重的打击吗?没有!
倒是比较有效地打击了内部一些反对势力背后的美国资本,或者说,打压了“拿中国好处”的美国资本。
这实际上就是很典型的“特朗普政治”,服务于内部政治斗争的需求,至于说外交?傲慢的天朝上国的领导人,又恰好是一个政策上很“红脖子”的特朗普。
非常讽刺的是,拜登上台之后,其实现在也有这种倾向了,就是对华外交已经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内部党争的工具。
不过更让人头疼的是,建制派的拜登总统还真的比较用心地在打压中国,这种情况下其实拜登当局对中国的敌意,我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特朗普了。
比如说大力支持“台独”,帮助澳大利亚造核潜艇并且向东南亚国家施压意图破坏南海和平稳定,这些事情其实特朗普任内做的倒不算太多。
但另一方面,拜登当局的内部政策其实又是失败的,去年这个时候共和党整体上抛弃了特朗普选择支持拜登。
甚至当时特朗普竞选的资金都是自掏腰包,共和党一分钱都没出;共和党建制派的代表人物前总统小布什也公开站队拜登。
但现在呢?特朗普凭什么能现身媒体,凭什么能给共和党党员开会?
这就是为什么,2021年的美国党争状况相比过去4年更加激烈,这种情况下,拜登凭什么改善对华关系?
他们没这个能力,就算他们想也不能这么做,否则就是自己丢掉自己的选票,美国人民会选一个有“通华”嫌疑的总统吗?
我相信这已经足够给未来的中美关系定性了,随着内部政治斗争的加剧,对华政策将完全成为美国内部党争的工具。
这种情况下,与中方高层对话的态度是好是坏,不取决于长期的战略与政策而只取决于短期的需要,呈现出朝令夕改的症状。
那么任何对中美关系还抱有幻想的做法都是自欺欺人,说白了,谢尔曼所说的“与中国进行激烈的竞争”。
而这还只是一年之内浮现出的东西,接下来还会有更多!这几乎意味着只需要几年时间中国就能在核力量上追上美国。
现在的美国早已不是冷战时期的美国,没有打冷战所需要的工业实力,海军规模虽大,但也仅此而已。
造船业高度萎缩的局面下,制造相似的军舰的成本已经是中国的好几倍,论战争的工业潜力美国已经远不如中国,只不过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靠着以前那点家底硬撑着,特别是绝对优势的核力量。
2021年,美国媒体多次炒作“中国扩核”,他们拿出了一堆所谓的证据,罗列了350个“正在建造的弹道导弹发射井”,但美国国会、国防部、白宫、军方对此都没有什么反应。
这是什么概念啊?要知道,美国现役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也就是约400枚,如果说他们罗列的350个导弹发射井是真的,这就意味着,中国正在建造与美军现役数量相同的陆基弹道导弹。
而这还只是一年之内浮现出的东西,接下来还会有更多!这几乎意味着只需要几年时间中国就能在核力量上追上美国。
但对此,面对这样一个噩耗,美国各界几乎是什么反应都没有,仅仅是媒体炒作了一番,舆论上声讨了一番,并没有任何实际拿出手的行动。
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是一件坏事,因为如果说对于中国扩核,乃至于未来核力量追上自己都无能为力的话,那么未来他们还有什么底牌呢?如果美国无力阻止中国扩核,可以说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但反过来讲,既然已经没有了以核军备竞赛的方式回应中国扩核的能力,那么他们就没有什么选择了。
敌人肯定不可能说等你准备万全才来打你,他们一定会在中国核力量远远小于美国的这个疲软的时期解决问题。
不要认为战争的代价很大他们就不会打,如果说不打仗美国自己的存在都无法维持的话,那么到底有什么代价是比国家解体更大的?
所以最近几个月,美国政府相对消停下来的情况,并不代表着中美关系已经迎来转机,并不是这样的,正常的美国已经不存在了,那么正常的中美关系,也永远不存在了,他们如果不发动战争,只可能是因为没能力,而不可能是因为关系好。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