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名家杨晓宇|解读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发布于 2021-10-14 09:57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是小提琴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
令人拍案称奇的绝技之上
更有着深邃的浪漫主义人文情怀
我国著名小提琴杨晓宇
多年来,对这套作品有着深刻见解
本期他将带我们一同去领略
其中鲜为人知的奥义

 采访嘉宾 

杨晓宇

中国著名小提琴家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首任乐团首席

北京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中国乐派交响乐团首席

01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意大利人的24种心情写照” 

Caprice No.24|Jascha Heifetz
橄榄:您这次演奏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将以不间断的方式呈现,这是出于什么缘由?

杨晓宇:一气呵成,不间断演奏全套随想曲,据我所知是史无前例的。通常整套作品,会拆分成几组演奏,至少也会有一次较长的中场休息。这次,我将持续独奏近80分钟,每首之间只停顿几秒。
这不单是挑战技术和耐力,更旨在让观众体会整套作品的内在逻辑。我们不妨将这套随想曲,视作帕格尼尼的24幅风俗画卷,视作意大利人的24种心情写照。一气呵成,才能更好让大家感受到,那种一脉通透的贯穿性。
我认为,在当今时代,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发展进步,器乐演奏亦该如此。演奏家以声音传递心灵与精神之美,无论是在呈现方式上,还是艺术造诣上,也必须要勇于探索与精进

02

华丽技巧+深邃艺术

 “高境界演奏,有技而不炫” 

Caprice No.11 | Nathan Milstein

橄榄:《24首随想曲》包罗万象,既有无穷动风格的炫技曲,也有咏叹调般的抒情曲,你个人钟爱的篇目有哪些?
杨晓宇:这套随想曲中,第5、17、24号较为出名,在比赛和返场中常听到,炫技效果卓著,但艺术性相对不高。我个人比较喜欢那些艺术与技巧高度结合的作品,比如第4、11号随想曲。
演奏时,不仅要在技术层面精准驾驭,还需要不断去推敲,以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与人文和意识形态结合。无论是在音响效果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要在传统处理手法上有所精进。
小提琴发展历史悠久,听众也很熟悉各种大师的演绎,时代,我们的耳朵已经很资深了,总有人能在速度、力度、精准度上有更高技术突破,单纯炫技已经不足为奇了。
表达为先,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真正高级的演奏,应该是有技而不炫,或者说是以更成熟的视角去诠释技术需要更高屋建瓴的驾驭能力,将音乐性、艺术性、思想性与技巧融为一体。

03

经典曲目,崭新诠释

 “艺术做到最后就是做自己” 

Caprice No.5|Henryk Szeryng

橄榄:这套作品中,几首上演频率极高,已然成为了听众心目中的“大俗曲”,如何能将这些曲目再拉出新意呢?

杨晓宇:这套作品,无论是现场还是录音,都留有许多极为精彩的演绎版本,尤其是5、9、13、17、24这几首高频上演之作,想要再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需深入挖掘,从另一种思维角度出发。

首先,要把它视为一个艺术品,刻苦训练攻克技术难关后,一遍遍回头去揣摩,从中发现新的风景。然后,要结合你的内心,而非依赖前人经验,去阐述这件艺术品。

很多人演奏,还停留在惯性音响经验上,模仿前辈大师的处理方法,或采取惯用的弓法指法。总能以新思维和视角,去温故而知新,才能从作品本身中,不断挖掘出新的亮点,不断探索出新的音响效果。

做艺术做到最后,其实就是做自己。我不能说自己的诠释是最好的,但绝对是经过我独立思考的,以我认为最合理的音响方式呈现出来的。

04

冷门曲目,亦有其妙

 “冷门作品甚至更具艺术含金量“ 

Caprice No.14|Arthur Grumiaux

橄榄:那么,你怎么看待那些相对冷门的篇目?

杨晓宇:我九岁时,就完成了全套随想曲的初次学习,如今我已经是第七八遍去翻新了,当我再去审视这些作品的时候,会发现那些相对冷门的作品,含金量一点也不逊于热门曲目,比如第3、8、22随想曲

在小提琴比赛上,选手要集中展现技巧,艺术家返场加演时,会注重调动现场气氛,这造就了曲目的热门与冷门之别。现场演奏效果上来说,普遍听众倾向于一个强烈的、辉煌的尾声,这跟我们的人文形态是有关系的。

当我在一遍遍重新演奏这套作品时,会发现很多冷门曲目,在艺术性层面,甚至高于那些,在听觉效果上更刺激的热门曲目,这些作品还有待被更多慧眼发掘,被更多优秀演奏家推广。

05

经典演绎与再创造

 “发掘自己与作品的关联很重要“ 

Caprice No.4|Shlomo Mintz

橄榄:帕格尼尼随想曲的经典演绎,风格万千,有的精准细腻,有的狂放不羁,有的很注重歌唱性,你倾向的处理风格是?

杨晓宇:我从小起,一直会听各种大师的经典演绎,但很少再去听帕尼尼这类的作品了,我已经不再需要像初学者一样,去模仿某些大师的音色和处理了,因为我有了自己的审美喜好。

我并不完全喜欢某一位大师对《24首随想曲》的演绎,我只能说以欣赏者的角度,去品味他们的逻辑和音色。但对我而言,他人的演奏,仅仅一种纯粹意义上的欣赏,很少会因为喜欢而去借鉴。

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发掘自己与作品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去参考别人的经验尤其我现在也慢慢往指挥领域发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探索与音乐的联系,是至关重要的。

06

艺术家的内心写照

 “从文化中提炼出演奏方法“ 

Caprice 13 | Gidon Kremer

橄榄:您的老师林耀基,曾出过一套著名的《24首随想曲》授课录像,能否谈谈你跟他的学琴经历?

杨晓宇:我的恩师林耀基,是非常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他跟我的师妹杨天娲,录过一套《24首随想曲》讲学版本。但我跟他学到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如何演奏帕格尼尼,而是苏联小提琴学派的技法,尤其是在左手方面,给了我一套强有力的保障。

跟随他学习,是我人生中很珍贵的一段经验,不光是在小提琴方面。音乐不是一个单独的艺术,我不断去了解西方文明,透过哲学、美学、宗教、建筑等等去理解音乐。从我对西方文化的综合体验中提炼出作品的一种演绎方式。

在技术层面,很多人能拉帕尼尼,但很少有人能达到一种表演的富裕度,所以难以看到其深层的画面感,其中的风景与人文。《24首随想曲》更更深刻的意义,不是炫技,而是意大利人的性格,是艺术家的内心写照。

施尼特凯《致帕格尼尼》 | 杨晓宇

橄榄:施尼特凯的《致帕格尼尼》,是你钟爱的保留曲目,它吸纳了《24首随想曲》中许多精彩片段,想听您谈谈这首作品。

杨晓宇:施尼特凯的《致帕格尼尼》作于1980年,这首作品有着他独特的作曲逻辑、音响需求与和声体系。演奏全曲大概要九分钟时间,帕格尼尼从生到死,包括《24首随想曲》的经典乐段,都在其中交代得很清楚。

我很喜欢这首乐曲,它是献给帕格尼尼的,20世纪不可多得的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给小提琴这件单旋律为主的乐器写,写无伴奏作品其实是很难的,不像钢琴有那么丰富多声部表现力,能容纳那么丰富的思维框架。所以《致帕格尼尼》在我看来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杰作。

 ~彩蛋~ 
本次演奏会的最后
杨晓宇将会为大家加演一首
从未在国内被演绎过的小提琴杰作
届时,我们一起揭晓彩蛋吧!

杨晓宇演绎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Violin Recital by Xiaoyu Yang


时间:2021/11/28(周日)19:30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曲目: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票价:VIP300/280/180元

优惠套票

500元(300元*2张)

300元(180元*2张)

300元(120元*3张)

*部分套票指定座位区域,数量有限、售完即止

独奏家简介

杨晓宇是中国极其难得的兼具独奏、乐团和重奏的全面类型的演奏家。相继在国内外各类型音乐节上和众多交响乐团都有过精彩的合作,在国内外音乐厅及国际音乐节上担任小提琴独奏、举办个人音乐会。

在20余年的演奏生涯里,塑造了他精湛的演奏技巧和高雅深度的音乐品味。如今他以独奏家、乐团首席、各类型室内乐演奏和各地方客座教授等不同身份继续活跃在舞台和教学活动中。

杨晓宇被任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长达八年之久,带领乐团演绎了从音乐会、歌剧、室内乐等上千场经典音乐会,与全世界最知名的指挥如洛林·马泽尔、艾森巴赫、丹尼尔·哈丁、郑明勋、法比奥·路易西等均有经典合作。

他16岁时,曾荣获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冠军,创造了华人小提琴界历史。被称为“不可多得的天才”。此后参加勃拉姆斯国际音乐比赛、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比赛、埃奈斯库国际小提琴比赛、布拉格之春国际小提琴比赛、日本仙台国际音乐比赛等重大国际小提琴比赛均获佳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