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面试素材积累【人物】第二篇

发布于 2021-01-20 17:53

莫高精神

关键词:

 弘扬“莫高精神” 守护文化宝藏

事迹:

敦煌莫高窟曾数经磨难,但几代“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扎根大漠、守护宝藏,让莫高窟依然在戈壁中焕发光彩、熠熠生辉。

上个世纪40年代,由于气候和人为破坏原因,莫高窟已濒于毁灭。

1944年,留法艺术家常书鸿带领第一代莫高窟人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几代人赓续接力对莫高窟的保护和修复。

李云鹤1956年来到敦煌,如今87岁的他依然坚守在常院长64年前交付给他的任务——文物修复工作一线。

上世纪60年代,25岁的樊锦诗从北大考古系毕业后进入敦煌研究院,1998年,年近60岁的樊锦诗成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由于风化加速,加上旅游人数激增,莫高窟保护再次陷入危机。樊锦诗多方奔走呼吁,同时带领团队用数字化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信息投影、沉浸体验,用12年时间,在戈壁上建起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让游客通过数字展示中心能更深入认识和了解莫高窟,同时缩短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正是在常书鸿、李云鹤、樊锦诗这样一代代敦煌人感召下,7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来到敦煌,留在大漠,如今敦煌研究院已经从建院之初的18人发展到1463人。

观点:

70多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守护人扎根大漠,择一事,终一生。

在他们的守护下,莫高窟这座凝结着人类千年智慧的文化瑰宝延长了生命,他们在用行动践行“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刘智明

关键词:

白衣战士 英雄院长

事迹:

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

武昌医院是综合性医院,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ICU。

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拒绝了妻子的照顾。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线,把她留在岗位上,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2月14日,刘智明院长病情突然恶化,2月18日上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观点: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疫”,刘智明冲在最前线,不幸染病去世,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坚守。

为众人抱薪者,应该被铭记。

吴孟超

关键词:

披肝沥胆 报国为民铸忠诚 

事迹:

站上手术台,97岁的吴孟超两眼炯炯有神,腰板挺得直直的。这双握紧手术钳的大手曾经将16000多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如今依然温暖有力。40分钟,主刀手术结束,可吴孟超依然坚持自己多年的习惯,要看着助理医生点清楚所有医疗器械,将病人伤口缝合好才会放心走下手术台。

刚走下手术台,吴孟超又去了病房。他的“吴氏刀法”对待肿瘤“快、准、狠”,而对病人则是“慢、细、仁”。满脸笑容、紧握病人的手,这是吴老查房时最自然的举动。

为国家多做点事,这是吴孟超一辈子的人生追求。面对当时我国肝癌高发、防治一片空白的情形,吴孟超决心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经过成千上万次解剖实验,吴孟超等“三人小组”首次提出“五叶四段”肝脏结构理论,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震惊了国际医学界。

吴老说,自己只能救治有限的病人,传承和培养是当务之急。从医70年,吴孟超先后培养出近300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吴老将奖励给他的600万元全部捐给单位用于人才培养,90岁之后还牵头建成了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观点:

一生赤诚,热血难凉,一路坚守,吴孟超一头扎进中国肝胆外科的研究之中——先后在手术台上,挽救了16000名患者;创立了肝脏“五叶四段”理论;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无血切肝法……从医70年,他把手术台当作报效国家的平台,开创了中国的肝胆外科,创造了世界医学领域的无数个第一。

誉满天下,但吴孟超自己始终认同的身份只有一个:“我是一名医生,倒在手术台上是我最大的幸福。”

时至今日,98岁的他依然斗志昂扬,不忘初心。

严正

关键词:

“钥匙医生”  24年守护百姓健康

事迹:

上海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24年来,他每天走家串巷上门为居民看病,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都把家门钥匙交给了他,因此,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钥匙医生”。

如今,46岁的严正依然每天骑着电动车,在各个居民区为老人看病。

观点:

严正,一位坚守在平凡的社区岗位上,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最美医生”。

作为一名家庭医生,严正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以自己的专业技能灵活帮助到每一个患者。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严正恪守医德,严格自律,从未收受病人和药商的一分钱财。

正如严正的人生格言:以仁心仁术解除病痛,不负生命嘱托。

张黎明

关键词:

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事迹:

张黎明,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埋头扎根电力抢修一线31年。

张黎明常说,只有敢想、敢干、不怕失败,创新、创造、不断突破,才能为这个时代贡献“工人智慧”。

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公司累计开展技术革新400余项,获国家专利158项。张黎明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电力行业响当当的“蓝领创客”,被誉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典型代表。

埋头创新之外,张黎明积累总结近万个电路故障成因,形成涵盖30大类300多种故障抢修经验的《抢修百宝书》。遇到故障,大家可以像查字典一样按图索骥,效率成倍提升。

“黎明出发,点亮万家。”他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观点:

爱岗敬业,是扎根基层的“尖兵”。勤于钻研,是创新路上的技术带头人。甘于奉献,是百姓的“光明使者”。

应以张黎明为榜样,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诚实劳动、勤勉工作,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用劳动书写美好的新时代。

柳传志

关键词:

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

事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科学的春天”,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柳传志“下海”了。

从1984年创立联想,到与国外主要电脑品牌正面竞争,再到世界领先,柳传志也在改革开放这一部大书里面写下了“联想”自己的一页。

近些年,“联想控股”做起了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以“资金+经验”的方式支持年轻人创业。

他说,40年改革开放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波折,时至今日,国家仍在不断地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自己仍像当年一样相信国家会有光明的未来。

观点:

他创业的成功是因为有明确的梦想+始终如一的坚持——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并受人尊重、在多个行业拥有领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投资控股公司。

石光银

关键词:

誓将沙漠变绿洲

事迹:

2019年3月中旬,刚在北京开完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石光银一回到家就下了地,他和村民们要赶在春分之前,把狼窝沙里的最后一片沙丘栽种下改良后的新树苗。

眼前这片叫“狼窝沙”的土地,是榆林市定边县长茂滩林场上千个沙梁中最难啃下的硬骨头。石光银告诉记者,狼窝沙的春天来的晚,再过一个多月,这里就能绿了,望着一道道沙梁上栽满的杨树、沙柳和花棒,外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令人生畏的不毛之地。

上个世纪70年代初,19岁的石光银刚当上村里的大队长就开始带领大家不停地栽树。1984年,石光银又积极响应国家的土地承包政策,带领六户村民从此一头扎进了狼窝沙。

砸锅卖铁、变卖家产的石光银带头承包下58000亩的狼窝沙,人手不够,他就广发招贤榜,吸引榆林周边同样饱受风沙侵害的宁夏、内蒙古等地的农民,没想到一场大风刮过,90%的树苗全部都被掩埋了。倔强的石光银第二年带领200多人再战,最终勉强存活下来的苗子也只有20%,接连遭遇失败,不少人对此不再抱有希望。

咬紧牙关、不放弃的石光银说服村民三战狼窝沙。1988年,他们在迎风的沙坡上划格子、搭沙障,再在沙障间栽下杨树和沙柳锁住流沙。这一年,狼窝沙的植树成活率终于达到了80%。从此,石光银带领大家治沙造林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过。但2008年的那个植树节,石光银把一生最大的悲伤埋进了毛乌素。因为给他运送树苗遭遇车祸,石光银失去了唯一的儿子。

观点:

“大漠赤子”的石光银,从19岁到55岁,一直坚持着一件事,那就是治理沙漠。30余年,石光银已治理19.5万亩,植树2000多万株(丛),更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方法,带领乡亲们一起锁住黄沙、拔除穷根。

除了石光银,还有更多的人以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精神治理沙漠。今天,榆林的治理沙化面积还在持续扩大,全境2000多万亩的沙漠屏障守住了家园,也守护着春天,现在他们又有了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目标——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曹彦生

关键词:

为导弹“雕刻”翅膀

事迹:

2005年,曹彦生进入航天科工二院283厂,原以为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结果每天重复的都是最简单的铣平面的工作。

就在曹彦生心浮气躁的时候,一次操作失误让他彻底警醒。在一次铣平面的过程中,曹彦生输坐标的时候输错了一个符号,瞬间,飞速旋转的刀具直接扎到了工作台上。

尽管第一时间终止了错误的程序,但是,工作台上已经留下了一圈刀痕,这道痕迹更是深深地刻在了曹彦生的心里,沉下心的曹彦生慢慢认识到,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是对自己心态和技能的全面锤炼。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年。

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立方体是一把鲁班锁,有12个零件,100多个接触面,曹彦生加工出来的鲁班锁竟然一丝缝隙都看不到。

多年的技能磨砺终于迎来了用武之地。一次,厂里为国家某新型导弹加工空气舵,这是导弹的重要构件,犹如导弹的翅膀,直接影响着导弹的发射和飞行姿态,由于结构复杂、厚度薄,控制形变和对称度难度极大,两次做出来的产品都失败了,眼看整批次空气舵存在报废的风险,大家想到了曹彦生。

凭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储备,曹彦生加工出了新的产品,一举成名。

观点:

一边苦练技艺,一边储备知识。14年的时间里,曹彦生参与制造的导弹不断升级换代,他用高超的技术为高精度导弹的研制和生产保驾护航。

工匠精神,在曹彦生看来,就是精益求精,要做到别人无可挑剔。

人间没有神话,只有不懈耕耘。中国高端制造业当中的顶级工匠们,他们技艺精湛、执着坚守,用卓越的技艺报效祖国。

孙家栋

关键词:

只要国家需要 我就在这

事迹:

已经年近90岁的孙家栋,还是会经常到办公室里坐一坐,看看最新的报告和资料。

2007年,已经年近80的他同时担任了五个型号的总设计师。那一年的11月5日,当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实现绕月飞行时,那个已经见证过太多次历史的老人,在欢呼的人群中轻轻地转过身擦去了眼泪。

如今,孙家栋曾经担任总师的一项项航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标志。风云气象卫星正在为世界气候研究提供数据,北斗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探月工程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也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征程。而即将年满90岁的孙家栋却说,自己为航天事业的奋斗,永远不会停止。

观点:

40多年来,从“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到“北斗”系列导航卫星,从东方红通信卫星到月球探测卫星,一件件国之重器的背后,都少不了孙家栋的身影。

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现今,年近90岁的孙家栋,依然和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尽个人微薄之力,以航天梦助力中国梦,完成好他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时传祥精神

关键词:

一人脏换万家净 劳模精神

事迹:

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

1952年,时传祥加入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为了建设新中国,他把服务群众去掏粪当作自己为国为民出力的工作。那时,掏粪是纯体力活,半人多高的粪桶加上粪便背在肩上有100多斤重,他一天背负的总重量达5吨。

17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时传祥以“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赢得了全社会的尊敬。

如今在北京仅一线环卫工人就有7万多人,每天他们早出晚归,走遍大街小巷,用辛勤的汗水扮靓了城市的“颜值”,用默默的坚守为大家换来了洁净的环境。

观点: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事业更需榜样引领。“时传祥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勤劳朴实的民族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虽然,掏粪工在现代都市中消亡了,但只要存在社会分工,仍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今天仍然需要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

为人民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谢彬蓉

关键词:

大凉山上的“铿锵玫瑰”

事迹:

曾在偏远地区当兵服役20年,退役后又到四川凉山当起了支教老师。

扎甘洛村有40多户,200多村民,但因为太贫穷太偏远,20多年间,村里始终没有固定老师,谢彬蓉是来村里的第17位支教教师。

扎甘洛村严重缺水,卫生条件极差,刚到没多久,她的一只眼睛就因重度感染而不得不进行手术。村民们以为谢老师肯定要离开了,可是大家没有想到,谢老师不仅每天坚持上课,还走遍了全村,把适龄的孩子拉回了课堂。

班上30名学生,最小的8岁,最大的已经16岁,谢彬蓉就分类教学、逐个提升。她从孩子们最熟悉的玉米、土豆、核桃入手,教他们学会加减法。她还自编歌谣教孩子们认识拼音和汉字。几年下来,当年拖着鼻涕、灰头土脸的孩子们变得整洁、懂礼、自信了。

观点:

作为军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作为退役军人要回归人民、更要回报人民。

青年时期的谢彬蓉,投身军营,报效祖国,最终成长为空军某部大校军衔的高级工程师。

退役后的谢彬蓉,自主择业,志愿支教边远地区。在海拔3000多米的讲台上,谢彬蓉把一名退役老兵的家国情怀融进了大凉山的脱贫攻坚中,不仅帮助孩子们张开了梦想的羽翼,更在脱贫攻坚中成为了扶志和扶智的先锋。

于漪

关键词:

基础教育改革的笃行者

事迹:

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杰出人物当中,九十岁高龄的于漪是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

60多年前,于漪登上三尺讲台,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大地,面对百废待兴的校园,她提出了“教文育人”的教育改革思想。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上片面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风气,于漪坚持“弘扬人文”的教学主张。在她推动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被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深刻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

进入新世纪,于漪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融合。

观点:

于漪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语文教师,她充分诠释了“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教文,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精神潜心钻研语文教学;育人,她以强烈的使命感建设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塑造其灵魂。

开设公开课近2000节、培养三代特级教师、著述数百万字、提出“德智融合”……如今已90岁高龄的于漪,依然以奋斗姿态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最前沿,践行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

李雪健

关键词:

塑造角色 贡献社会

事迹:

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从艺四十余年,表演艺术家李雪健赢得了39座奖杯,成功塑造了焦裕禄、杨善洲和甘祖昌等优秀共产党人。

对李雪健来说,演好每一个角色,做好生活中的自己,就是他对这个社会做的贡献。

2000年底,李雪健在拍摄表现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发展过程的影片《中国轨道》时被确诊为鼻咽癌,治疗期间,他坚持把影片拍完。直到今天,李雪健依然奋斗在表演一线。

观点:

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李雪健一直将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作为奋斗方向。

正因为如此,李雪健的作品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始终与国家和时代同步。

END

联系我们



官方联系方式

官方微博:@文都公考培训辽宁校区 

 官方微信:文都创凡 

官方抖音:沈阳文都公考

官方网站:www.lnwdgk.com

公考咨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