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国•公共管理】会场侧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发布于 2021-10-16 14:12

在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上,公共管理学界的参会学者打破以往分议题、划界线的研讨模式,站在整体性和逻辑性的高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主题,从其前提性、历史性和现实性方面展开讨论。

本版选登了三篇具有代表性的参会学者发言,分别从贫困治理、政府职能转变、职业化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历史进路和普遍特征。

可以说,没有一条现代化道路是贫穷的,反之,现代化的本质就包含着富裕。徐勇在会上提出,消除贫困是一项巨型社会工程,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时它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铺平道路。消除贫困巨型社会工程之所以取得成功,背后是国家善治能力的展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善治能力赋予了内在规定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为获得巨大的国家善治能力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亦存在着一个认识过程。朱光磊指出,从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的政府职能转变和升级中可以历史性地见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如何发展而来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也经历了几次转变来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转变政府职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朱光磊也指出,我们应客观冷静地认识到,转变政府职能的工作“始终在路上”,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也应处于同一频道上。

职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表征。现代化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制度现代化,但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从更深层面看,人的现代化体现在职业化上。鲍静指出,人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人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推动者。实现人的职业化则需要设计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科学完备的职业资格评价、认证的体制机制。中国虽然在这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但通过职业资格制度的改革,我们已经初步确立了职业资格依法管理、统一规划、适度规制等基本制度框架,为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建设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共管理如何进行学科融合发展。在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背景下,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还是社会科学各领域间的研究界限都逐渐模糊,尤其是应用学科很难再以单一方式进行研究。知识融合、研究方法互鉴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跨学科、融合式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典型的综合性和强应用学科,公共管理研究对象和问题域天然地具有跨学科属性。公共管理学科进一步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从有关学科的创新发展中汲取营养,尤其需要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科学技术在治理中的作用与限界。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展开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深深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公共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也在积极地把这些前沿科技引入自身的研究和实践中,并且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助力下,政府治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虽然前沿科技可以助推公共管理的发展,但我们也应注意,技术只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发展同样重要。无论怎样强调融合发展,人与对象的二元关系始终是思考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只有明确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科学技术才能真正为人所用。

在这次“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上,尽管关于某些议题仍存在争议,但与会学者达成了基本共识,在今后的公共管理研究中,加强理论与中国实践的联系,进一步总结提炼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标识性概念,推动学术中国高质量发展。

(薛刚/整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学派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2997篇原创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学术要闻或社科要闻,该依托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学术媒体,集学术思想性、理论权威性、资料知识性和公共服务性于一体,及时发布全球重要的学术资讯,追踪和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学科趋势和最新成果。
5863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