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专题 | 比单身还孤独,心理学解读 “假性亲密关系”

发布于 2021-10-16 16:27


者 | 时差少女

心理0时差(ID:PsyTime)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有人这么描述自己和男朋友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一起吃饭,看电影,睡觉,
但是我从来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我也未曾向他分享过我自己的感受。
不沟通,不交流;
明明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看完后,少女想起思文的脱口秀,她在段子里把老公比作 “睡在上铺的兄弟” 。
 

思文在《脱口秀大会》上的经典片段

 
思文段子里的关系和这位网友很像,他们都把恋人处成了室友:只有物理上的接触,没有深层次的联结
 
一方面,两个人的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交集;但另一方面,两人之间能讨论的话题却越来越少,内心都包裹着不敢向对方表达的情绪,关系里充满不信任。
 
这段关系,除了名义上被叫做 “亲密关系” 外,和亲密一点儿也不沾边。
 
所以,有人把这种关系叫做 “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
 


 01 
“假” 在哪里?

“假性亲密关系” 来源于网络,并非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术语。
 
这个概念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这个 “假” 字,它决定了这段关系的本质,与真正的亲密关系背道而驰。
 
少女总结了一下它的概念:
“假性亲密关系” 是为了逃避亲密而诞生的一种关系。在形式上是亲密无间的,但是双方都不敢在关系里暴露真正的自己,而是心照不宣地逃避了无条件的付出、坦诚和接纳对方。

也就是说,这种关系 “假” 在双方都没有在亲密关系中展露真实的自我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卫·芬奇有一部爱情惊悚电影,《消失的爱人》。
 
电影的主角是一对周围人眼里的金童玉女:男主 Nick 风度翩翩,谈吐不凡。女主 Amy 是哈佛高材生,聪明美丽,超凡脱俗。
 
两个人很快相爱并结婚了。在外人眼里,他们的婚姻一直非常幸福。直到,Amy 失踪,而 Nick 被警方锁定为杀害妻子的嫌疑人
 
然而,Nick 本人突然发现, Amy 的失踪是一场她本人设计的绑架案。而目的,是拒绝和他离婚。
 
看到这里,观众才了解他们真实的情感状态:在一起,却感觉不到 “爱”
 
Amy 想要的婚姻,是完完全全在她设定的模板内进行的。她要求 Nick 扮演她所期待的丈夫,而不去关心真实的 Nick 是什么样子的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 “假性亲密关系”。
 
这种关系中,双方分别饰演 “表演者” 和 “观众” 的角色。“表演者”拼命地想要照顾“观众”,而“观众”则不断退缩,让“表演者”试图拯救和修复 ta 。最终,陷入疏远和退缩的循环。
 

图片来源:http://irrelationship.com/what-is-irrelationship/

 
但无论是 “表演者” ,还是 “观众” ,都拒绝向对方展示真正的自己
 
Nick 不愿意告诉 Amy 自己真实的需要,而 Amy 也并不关心真实的 Nick 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宁愿维持这种虚假的关系,也不愿意做出改变。
 
从这个层面来说,他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共谋
 
那么,这种亲密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

 


 02 

害怕失去让一个人不敢面对真实的亲密

有研究者认为,“假性亲密关系”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创建的心理防御系统(psychological defense system)。 [1]
 
每个人建立防御系统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这几乎是一种本能。
 
在任何关系中都是如此,我们建立防御系统,是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1. 假性亲密是一种双方共谋的心理防御机制

 
任何一段关系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关系日渐紧密,依赖程度加深,自然而然会带来对对方的要求和期待的增加。
 
此时,如果对方没有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给我们反馈,我们就很容易失望,并因此受到伤害。
 
久而久之,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我们会放弃向对方展示自己真实的需要,而是选择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比如从来不主动发起聊天,但是对方发来消息可以做到秒回。
 
这样说来,“假性亲密关系” 更像是一种回避式的相处:遇到问题时不主动沟通,而是选择回避问题
 
但这只是假性亲密的外在表现。
 
更本质的内在表现,是个人一起在防御那种“需要双方一起努力形成的真正亲密状态”
 
 
双方都认为,好的感情不应该出现矛盾。矛盾的存在意味着感情的破裂,因此他们达成共识,避免让矛盾出现。
 
如何避免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双方只进行浅层次的沟通,尽量少进行深层次的的沟通
 
如此就可以让矛盾消失。
 
而没有矛盾,就不会被伤害。
 
对矛盾的恐惧和焦虑让他们回避了真正的亲密状态,反而在相处中渐渐疏远。
 
拒绝深层次沟通的双方,更像是各自在关系中建立了一道防御系统,这种防御系统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暴露真实的自我
 
表面上来看,它能很好地保护我们免受焦虑、避免亲密和情感投入,但从长远的眼光来开,它不仅会阻止彼此关系的发展,还因此无法得到关系中最珍贵的东西:深层次的沟通和接纳
 

2. 假性亲密关系的本质,是童年模式的强迫性重复

 
习惯跟人保持 “假性亲密关系” 的人,可能是由于童年留下了许多未经处理的情绪。
 
在 ta 们的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相处模式便是如此
 
而成年后,我们总是倾向于重复早年间令我们感到痛苦的事情,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强迫性重复( Repetition Compulsion)
 
一个人之所以会不断地重复童年的痛苦,是因为那些情感是熟悉的,而熟悉会带来安全感。
 
所以我们宁愿复制痛苦,也不愿做出改变
 
但是,这种关系注定难以长久。就像电影里的 Nick,在维持这种 “假性亲密” 的婚姻 5 年后,他最终还是感到了厌倦,提出了离婚。
 

 


 03 

表露、回应、接纳不完美,

从练习一件事开始

爱情真的能持久吗?时间的流逝会如何影响爱情?如何在关系里真正亲密?
 
我们都难免在关系中问过自己和对方这些问题。
 
而研究已经证实,结婚后,浪漫的爱情的确会逐渐减弱。[2]
 
这并不代表,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情的流失
 
2004 年,有研究者对 96 对已婚夫妇进行了为期 42 天的日记追踪。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自我表露和伴侣表露都有助于增加亲密感
 
它不仅表明:充分的自我暴露,可以增加彼此的亲密感,有利于婚姻的维系。
 
更提示我们,除了保持自我暴露以外,对伴侣做出回应在亲密关系中同样重要
 
简单来说,就是当一方向另一方传达信息时,作为回报,倾听者须有相应的回应,表现出对对方的理解、确认和关心(即伴侣的回应)。
 
 
只有在有所回应的情况下,一个人才能持续不断地自我表露。[3]
 
永远不放弃沟通与理解的尝试,这大概才是两人在亲密关系中最动人之处
 
因此,打破“假性亲密关系”的恶性循环,大概需要从敢于袒露真实完整的自我开始。
 
电影《心灵捕手》中,咨询师 Sean 接待了一个男孩。他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但因为对方太过完美不敢表露心意。
 
Sean 跟他分享了自己和妻子相处的一个细节:
 
“我太太一紧张就放屁,有天晚上放屁太大声把狗吵醒了……她以为是我,我不忍心告诉她,就说是我。天呐,她把自己臭醒了……”
 
但他也温柔地回忆着:“正是这些被人称之为不完美的小瑕疵,让她成为了我太太,这是她可爱的地方。”
 
 
《品格之路》的作者写到:“爱是一种屈服。爱的基础是人们甘心情愿地表现出脆弱性,而且爱会加剧这种脆弱性。”
 
真正亲密关系的建立,就在于表达、回应和接纳
 
在你担心自己被抛弃、被人看到不完美的时候,可能对方也在挣扎要不要摘掉面具,卸下伪装,把真实的自己袒露出来。
而改变,就来自于我们勇敢的第一步

这很难,尤其对那些不善于表达自己情绪的人。这里,少女给大家一个小tips
 
不用急于求成,你可以先通过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更理解你。
 
比如,每天记录 3 件事情,以及它们给你带来的情绪。然后尝试用 “今天发生了...... 这让我感到......” 的句式把它表达给伴侣
 
举个例子:今天开会时我的选题没有通过,我有点沮丧,感觉白努力了。
 
这种循序渐进的沟通可以帮助你们加深理解,也能增强亲密感。


 写在最后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2014 年,有位韩国导演拍了一部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讲述了一对相识 76 年夫妻的故事。
 
他们年少时相识,携手走入耄耋之年,在镜头里仍然是恋人般的肉麻模样。
 
回忆起过去时,爷爷对奶奶说:
 
遇见你之后,一直不曾孤单过。”
 
少女曾经为这部片子潸然泪下,觉得透过这句情话,看见了爱情最美的样子。
 
或许,在真正的爱情面前,我们都是初学者。
 
所以,我们会跌倒,会犯错,会受伤。
 
但是,请别因此将就,逃避,放弃。
 
毕竟,见过爱情最好的样子,你怎么甘心不让自己拥有它
 
愿你有不将就的勇气,
和面对真爱的耐心。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参考的文献资料(上下滑动查看):

[1] What Is Irrelationship?. (2021). Retrieved 12 September 2021, from http://irrelationship.com/what-is-irrelationship/

[2]  Sprecher, S., & Regan, P. C. (1998). Passionate and companionate love in courting and young married couples. Sociological inquiry, 68(2), 163-185.

[3] Laurenceau, J.-P., Barrett, L. F., & Rovine, M. J. (2005). The Interpersonal Process Model of Intimacy in Marriage: A Daily-Diary and Multilevel Modeling Approach.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2), 314–323.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