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贤臣故事: 宋襄公背后的目夷到底是何许人也?
发布于 2021-10-17 09:56
宋襄公是宋桓公与宋桓夫人的儿子
宋桓公时代宋国对外作战,多有齐国的影子,宋桓公元年的平定宋国内乱,齐国就是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宋桓公刚刚继位不久,齐国就与多国联盟,帮助宋国攻打郳国。此后攻打郑国、救助邢国等,齐国与宋国基本都是共进共推。到宋桓公晚年,为遏制南方楚国,齐宋等国持续与楚国的附庸诸侯国开战,无非为的是阻止楚国的北进之路。
终宋桓公任期内,宋国与齐国之间少有摩擦,大多处于战略同盟关系。宋桓公的正室夫人也有齐国血统,宋桓夫人是卫昭伯和宣姜的女儿,这个宣姜正是来自齐国贵族。宋襄公是宋桓公与宋桓夫人的儿子,可说其作为嫡子,背景是比较深厚的,甚至与齐桓公也是远亲。
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弗及也
但是,宋桓公当年选择继承者的时候,是曾经犹豫过的。《左传》载:“宋桓公疾,太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这个太子兹父正是后来的宋襄公,这段话也被后世称之为宋襄公仁义的开端。宋桓公欲图按照嫡子继承制的规定,安排太子兹父继任宋国君主之位,没有想到太子兹父居然主动让位给庶兄目夷,而目夷也以“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弗及也”的理由,主动逃奔国外。
这里的故事非常奇怪,既然两兄弟互相让位,也便不至于产生任何矛盾,且此时正当“宋桓公疾“之时,目夷逃奔国外的做法,是为不孝。除非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宋桓公最终决定把宋国君位传给目夷,直接导致宋国朝堂中的势力发生分裂,既是太子兹父和目夷虽然没有夺取君位之志,但双方的势力团队却可能在暗自较劲,某种动乱的可能正在暗潮汹涌,为保宋国稳定,目夷的选择就是离开宋国。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测呢?史书载;”宋襄公母,本为夫所出而归於卫“,当时的太子兹父的母亲,也就是宋桓夫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已经被宋桓公赶出宋国,尚且待在母国卫国。因此,宋桓公选择目夷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目夷离开宋国后,储君的人选就只有太子兹父,尚未萌芽的不稳定因素也就自然消除,朝臣共同拥护太子兹父继位,是为宋襄公。这位宋襄公既然已经成为国君,逃奔在外的目夷既没有篡位之心,又因为人在国外,已经丧失国内朝臣的支持,也就根本不存在任何危险。史书载:”以其庶兄目夷为相。“宋襄公对待这位庶兄还是比较厚待的,直接任命其为宋国丞相,这就让人想起当年的宋厉公与弗父何的关系,但是宋襄公是仁君,宋厉公却不是而已。
独道专行的君主,荼毒臣民无数
宋襄公推行的国策,也基本是亲齐。在齐桓公的称霸道路上,宋襄公也都是先锋者。但是在宋襄公的执政期间,真正可以为宋国出谋划策的顶层设计者,极有可能正是这位目夷,毕竟其为宋国相国,又是国君的亲兄弟,论资排辈还是说关系,目夷都占据极大优势。宋襄公受齐桓公的影响颇深,在葵丘结盟时,中原诸侯确定齐桓公霸主地位,但在这场会盟上,齐国也向诸侯列国阐释了”尊王攘夷“的内涵,除了服从周天子的管辖,还要遵从几个规则,亦是不能主动进攻别国,要赈济灾国,不准更换太子,不准让女人参与国事等,这些在中原人看来,都是基本的准则,但在春秋乱世,这些准则往往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宋襄公却坚定的执行。
在宋襄公的执政后期,目夷对局势的看待可能要高于宋襄公,在数次宋国失利的事件中,目夷都曾多次劝阻,“宋国是小国,不适合会和诸侯”,只是未被宋襄公采纳而已,可见宋襄公后期的霸主梦实在是超越其仁君之志,导致其变成了独道专行的君主,虽说并非残暴之君,却也荼毒宋国臣民无数。在泓水之战中,目夷多次进谏宋襄公乘楚国阵势未稳加以攻击,却被宋襄公的仁慈之念而错失良机,以致宋国惨败,宋襄公霸主之梦彻底成为泡影。宋国君主若非宋襄公,而是目夷在位,历史或许又将是另外一幅模样。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