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 | 代孕风波、接受普通、跟上时代、一记耳光...

发布于 2021-01-22 20:44


01

接受普通

“一定要去北上广奋斗”的执念为何淡化了

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1月20日   08 版)
2021年伊始,不少毕业生都开始考虑去哪里工作的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观察近几年就业质量报告发现,毕业生们不再扎堆“北上广”,不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或者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或选择去临近的发达省市。杭州、西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青睐。
  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关年轻人城市选择的叙事是相对窄化的。“选大城床还是小城房”“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等说法,也反映了年轻人顾此失彼、工作生活不易兼顾的两难。
  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尽管就业机会更加多元,公共资源更为丰富,可日益凸显的工作、生活压力也让不少人直呼“头大”。节节攀升的房价让人望而却步,动辄一两个小时的漫漫通勤路消磨着心力,快节奏工作、常态的加班令人感到倦怠。另一方面,回到家乡小城未必就能“岁月静好”,许多人面临着无法学以致用、不习惯熟人社会社交方式等问题。前几年,就不乏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后无法适应,很快又“逃回北上广”的情况。
  这几年,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则为年轻人提供了工作地点的新思路,也不失为更具性价比的选择。在就业机会方面,人们越来越发现:新一线城市不再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一些行业顶尖的工作机会本身就位于新一线城市。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和发展重点的明确,很多城市也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独特吸引力。比如,提到互联网和电商领域,杭州就已成为求职者难以忽略的目标城市;成都包容惬意、充满活力的城市气质,也使其成为不少文娱工作者的向往之地。
  此外,年轻人的择业观念更加理智,“一定要去北上广奋斗”的执念和滤镜逐渐淡化。很多人找工作时不再把地点作为限制条件,而是要看工作机会、各方面综合考量后再作决定。前段时间,一位95后毕业生就跟我聊起了她的求职历程。她在武汉上大学,曾在北京等地实习过,毕业后选择到杭州工作。事实上,正是在北京的那段实习经历,让她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应这里的生活节奏,曾经要在北京闯荡一番的想法也慢慢打消。更加丰富的实习体验,让年轻人有了更为明晰的自我认识和理性的就业选择。
  新一线城市积极的人才政策与相对轻松的生活环境,也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因素。对刚毕业的年轻人而言,提供落户和创业支持、生活补贴、购房优惠等实打实的“抢人政策”,能够减少其在事业起步期的生活压力,感受到来自城市的温情与善意。
  可见,与其说年轻人不爱“北漂”“沪漂”了,不如说他们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机会。高校毕业生不再扎堆“北上广”,既是年轻人择业观更加理性的体验,也是新一线城市日益崛起、魅力提升的折射。

“鸡娃”的焦虑背后是不肯接受普通

常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1月20日   08 版)

  很少有父母能成功免疫“成功学焦虑”,从孩子出生开始,智力开发玩具、早教课程、促进大脑发育的脑黄金补剂就已经无孔不入,很难让父母们在“培养天才”的美好神话中保持淡定,“如果你不是一个努力的父母,那么你的孩子就会一事无成”。
  教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的事情,但是在成功学的驱动下,孩子的身影不见了。他们的兴趣和需求都变得不再重要,而被一串串数字化的衡量指标所替代。比完奥数比国学,比完钢琴比围棋,反复被排名被比较,被卷进越来越湍急的竞争漩涡当中。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并不是天生适合考试,他们的时间完全可以花在考试之外的事情上,不会考试并不是一事无成。“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算作成功”的标准真的值得推崇吗?上了普通大学,我们的孩子就没法过好这一生了吗?
  那些得了抑郁症的孩子背后,往往是一个生病的家庭。不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问题的成因有多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家长。放下执念,接受孩子的普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高中语文作文)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尊重孩子原本的气质,让他自由地发展,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人生。
  现实中,许多焦虑的家长都是小有成就的人,他们似乎无法接受孩子的普通,无法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成功”。作为一名毕业于国内某985高校的新手妈妈,我也经常真诚地问自己:在孩子的自由快乐和一塌糊涂的成绩面前,我真的能做到方寸不乱吗?如果将来孩子过得不如我,这是我的失败还是孩子的失败?
  经过长久的思考,我终于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我人生的延续。如果我的快乐来自于不断地“升级打怪”,攻克一个个小目标,这些小成就不过也是为了自我满足而已。如果他的快乐是通过他想要的方式来获得,他能够从中获得持续的生命滋养,那么这种“不成功”的快乐同样值得肯定和尊重。
  毕竟,我们希望获得的是有意义的人生,成功本身并不是目的,如果教育都是以成功为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就只剩下培训而没有教育了。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不被成功绑架的人生,才是自由的、独立的。
  心理学家们发现,控制感是缓解压力的良药。比起来自父母的规划,让孩子获得更扎实的掌控感,是他们一生都要学习的课题。聪明的家长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身后出谋划策、提供支持。接受孩子的普通,也接受他们自洽的完整。

别让“寒门贵养”压弯父辈的脊梁

李思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1月20日   08 版)
一些不太富裕的打工家庭,在孩子身上却很舍得花钱——一双760元的运动鞋只穿一个月,为明星偶像打榜每月花掉1000元;一随迁子女全家月收入2600元,报兴趣班支出1800元……“寒门贵养”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并不鲜见。(《工人日报》1月16日)
  一面是在工厂干活,一包榨菜分两顿就馒头吃的父亲,一面是身穿名牌、大把花钱追明星的孩子,如此鲜明对比令人五味杂陈。人人都有追求名牌吃穿用度的权利,只是这样的追求不应超出家庭可承受范围,不应以压弯父辈的脊梁为代价。高中语文作文)为了满足子女的高消费苛责自己、不计条件、不遗余力,这样的“伟大”难免悲情乃至偏激。
  有人认为,只有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上好的培优班才算“对得起孩子”。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不惜穷尽力量甚至透支自己。殊不知,不管不顾地把孩子当“富二代”养,很可能养出骄奢无度、心安理得的“巨婴”。近年来,有关年轻人过度消费、不知疾苦的报道屡见不鲜,其中不乏寒门子弟。父母无原则地迁就、纵容、给予是助长子女挥霍无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母的爱纯粹无私,只是教育是门大学问,需要遵循科学原则才能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初衷。如果方式方法不对路,爱之愈深则害之愈切。在养育孩子上,有人主张穷养,有人主张贵养,但一个基本共识是:不论穷养、贵养一定要有教养。所谓“教养”就是一种与家庭条件并无必然关系的良好文化和品德修养。比如有爱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心胸宽阔、正派真诚、光明磊落,等等。这些美好的品德修养不是靠钱堆出来的,相反,它往往需要让孩子通过吃苦获得。
  一位知名企业家曾在一档节目上分享育儿经验:儿子从小学到大学,她都没有去接过孩子放学。有一次儿子放学回来晚了半个小时,原来孩子为了省钱,不坐2元钱一趟的空调车,改坐1元钱的普通公交车回家。“狠”培养的是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由此而论,真正的贵养,并非物质上无节制地给予,而是让孩子学会珍惜、学会独立,涵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格。
  需要注意的是,时下,社会上或明或暗地弥漫着一种以高消费、会享受为荣的氛围,名牌衣服、进口手机、打赏明星等似乎成了“青少年的标配”。一些家长怕孩子“落伍”,竭尽所能甚至倾其所有满足孩子的需求,殊不知,勤俭节约、艰苦朴素、高中语文作文)吃苦耐劳之风,依然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价值。
  古往今来,“寒门出贵子”都是世人最朴素的期盼。寒门能否出贵子取决于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能否形成合力,让孩子真正具备那些美好的品德修养,具备艰苦奋斗、改写命运的精气神。

02

跟上时代

如何看待“机器换人”带来的技术性失业危机

作者:许怡《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8日 02版)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正掀起一场以“机器换人”为主要抓手的自动化升级浪潮。无疑,以“机器换人”为特征的升级转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制造业企业多年来“招工难”“用工贵”的人力资源困境,也助力许多企业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向上攀升,成为兼具品质与价格优势的“中国制造”标杆。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所引发的社会效应,例如“机器换人”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及造成的潜在失业风险、技术变迁之下劳动者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变化等。

  2013年就有国外学者预测,机器人和计算机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率可高达47%,其中制造业生产工人属于高风险的被取代职业。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目前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替代率还不足1%。尽管如此,社会和舆论却依然对可能到来的技术性失业感到焦虑。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口自2013年起持续下降,5年间减少超过1000万人,除产业外迁因素外,“机器换人”亦被视为主要因素。
  诚如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马丁·福特所言:“智能机器能否有一天侵蚀一般人的工作,这个问题不能从历史中学到,而是要由未来的技术本质来回答。”而本轮技术变革的特征则是,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具备视觉、触觉和深度学习功能的机器人已日渐具备在各领域取代劳动者的潜能。
  如何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性失业危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仅仅“机器换人”的数量和替代率,还应重新反思人与技术的关系。“机器换人”一词暗含的意思是,高中语文作文)工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可以被机器人这种新的生产要素所取代的,而“机器换人”的决策无非由企业管理者根据投入与回报、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等因素制定。那么,人与机器还能存在另外一种关系吗?机器能否成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助力和补充,而不是把工人替换掉?结合工业自动化进程的历史经验,这种“机器助人”的技术变迁路径应该是可行且切实存在的,但必须至少具备以下3个要素。
  一是形成社会共识。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选择何种技术变迁的路径应经过全社会广泛讨论,最终形成一种社会共识。然而,过去若干年的企业自动化升级几乎是由企业单方面主导的决策路径,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了企业实施以削减人工、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导向的“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方式。
  二是对人的劳动价值的尊重。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轻视蓝领劳动的心态,包括职业技能学校的学生也抱有“学技术是为了不做工人”的想法。“机器换人”归根结底是对部分人类劳动(如重复性的体力劳动)的否定,认为机器可以替换工人将生产流程自动化,甚至还可以监控和管理人工作业。倘若以“机器助人”作为技术改造的核心理念,那么生产流程应以人为中心,机器应成为工人的助手,生产与管理应辅以工人小组作业、车间工人编程、工人参与自动化解决方案等做法。这无疑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提出了更高标准,由此也需要不断健全对劳动者的技能培养体系。只有当工人掌握了全面且不可替代的技能时,才能成为机器的主人。
  三是做好制度设计。能否扭转效率优先、技术优先的“机器换人”策略,不能光靠呼吁企业经营者或工程师改变替换劳动力的思维,而有赖于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尽管目前中国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率尚且不高,但我们不妨未雨绸缪进行一些设想。
  比如,关于市场激励制度。过去若干年各地政府对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补贴,倘若社会达成了“机器助人”的理念共识,那么未来的政策激励导向或可作出相应调整,以保障就业、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鼓励劳动者参与技术改造等作为激励准则。高中语文作文)再比如,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技术进步引发的就业人口减少也许终将难以避免,因此需要强大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失业人群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这又不可避免牵涉税收等其他财富再分配制度调整。
  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应该服务于人类社会,应成为广大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工具。“技术决定论”或是由企业单方主导的技术革新则可能与该目标背道而驰。只有当社会各方对技术的发展路径展开充分讨论并达成新的共识,“技术之善”才可能被重新激发,技术发展的红利方能惠及每一个人。

哪些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安全职业

作者:姜奇平《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9日 02版)
哪些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安全职业,逐渐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一个又一个原来由人承担的工作,被机器替代。阿尔法狗干了围棋冠军的活儿,微软的小冰干了诗人的活儿,特斯拉无人驾驶汽车干了司机的活儿,亚马逊无人超市干了售货员的活儿……传统职业变得不再安全。人们不禁要问:将来还有哪些职业,是机器难以替代因而是相对安全的?
  判断这个问题,不能靠猜测,而需要一个思考框架。人工智能时代的安全职业的问题,实质是人工智能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人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搞清楚人与机器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这个问题自然就有答案了。
  首先,关于涉及人工智能本质的问题,朱迪亚·珀尔与达纳·麦肯齐在合著的《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中有所论述。他们提出了一个理解人工智能能力本质的简单框架,这就是因果推断框架。因果推断讲的是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讲,相关关系对应归纳,因果关系对应演绎。珀尔院士反对只讲相关关系,不讲因果关系,认为人工智能只有通过建模将相关上升到因果,才能通过推断解决问题。
  对应到职业上则意味着,找不到规律的事(只有相关没有因果的事)更适合由人来完成,而找得到规律的事(从相关可以推断出因果的事)可以由机器替代。更简化地说,凡是建不了模的工作,机器都代替不了人。举例来说,有些人购物随心所欲,建模往往套不牢他们,所以为这些消费者服务的事就适合由人来干。
  其次,关于涉及职业本质的问题,斯科特·佩奇在《多样性红利》中也提出了一个超简单的判断框架:多样性优于能力。这里的多样性都可替换为臭皮匠(人);能力都可替换为诸葛亮(人工智能)。臭皮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稳赢诸葛亮,或者说,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稳赢人工智能?其实条件很简单,凡是人算不如天算的,高中语文作文)都不适合诸葛亮(人工智能);相反,凡是人算算得清的,都不适合臭皮匠(人)。显然,人工智能这个“诸葛亮”之所以显得很厉害,全在于会算,如果它算不清楚,自然就得投降。什么是算不清楚的呢?按佩奇院士的理论,就是复杂程度超过算力的事务,例如股市、生态多样性、婚恋等。
  最后,关于涉及人工智能与职业关系的问题,马华兴、王鹏合著的《做出好选择》则提出了一个将人工智能与职业联系起来的判断框架。这个框架把工作分为程序型工作和探索型工作。程序型工作,对应珀尔院士说的可建模发现因果关系的事情,对应佩奇院士说的“能力”型工作;探索型工作,对应珀尔院士说的只有相关关系无法建模的事情,对应佩奇院士说的“多样性”型工作。《做出好选择》认为,从事探索型工作是未来的方向。这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安全职业。书中归纳了3种有前途的探索型工作:社交类工作、设计类工作、经验类工作。
  不过,如果理解了人工智能的原理与职业的原理,安全职业可以不止这3类,而是无限增加。比如,网络文艺全行业符合佩奇院士说的“多样性”标准,作品只要一重样,就会被判抄袭。其中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音频等10多个职业,进而由产品内容化、体验化进一步派生众多职业,如直播带货、设计孩子打针专用动画片等;又比如,网络娱乐细分为体育、游戏等具有人算不如天算特征的成百上千种职业,无穷无尽……总之,只要与人的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沾边,都适合人而不适合人工智能。真正的问题反倒可能是安全职业多得数也数不过来,逼得人工智能还要再努力一些,才能把人手腾出来,有机会去尽情发挥。

03

代孕风波

仅仅满足于不违法,就能心安理得吗

《钱江晚报》评论员 陈江
艺人郑爽代孕、弃养的消息一经传出,堪称新年娱乐圈第一大瓜,震惊了不少人。
  早在去年9月份,知乎就有网友连续爆料,说当红女星郑爽在美国有两个孩子,代孕的,把孩子丢给了男方,高中语文作文)正在美国打官司,马上就要爆出来了。由于此事听上去太过魔幻,当时几乎没人相信。
  没想到数月过去,近日被实锤。不同于吃瓜群众的震惊,郑爽在慢悠悠过了一天之后,才于1月19日晚在社交平台上对此事进行回应。这则包含标点符号在内一共240字的小作文,彻底把人们激怒了。

  “中美两国的律师团队从前年开始就从未放弃过维护我和我家人的合法权益,也没有放弃过与对方沟通调解。但在中国的法律程序中,我们屡屡拒绝以曝光隐私的勒索。在美国的法律程序中,我也率先维权。身为艺人我深知我国疫情的防控与重视。在中国国土之上我没有违背国家的指示,在境外我也更是尊重一切的法律法规……”
  回应中只字未提孩子,未承认也未否认,模棱两可。我认真研读了三遍,大致明白了她的意思:我是代孕了,但我没在中国国土上,所以不算违法;对方拿这个事情来勒索我,我也是受害者;孩子回不了国是疫情原因,不是我的错。
  就在19日晚间,高中语文作文)郑爽再次回应,但依然没有正面回应两个小生命的出生和归属问题。
  郑爽自以为聪明的回应,简直是“真诚”地打了自己的脸,其言辞令人困惑——“没有在中国国土上违反法律”,就无辜了?你是当红明星、公众人物,对自己的要求可以这么低吗?只要不违法就可以心安理得吗?
  须知,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社会对人的约束至少存在着两条线,一是法律,二是道德。人们应该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基础上,对自身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更何况是影响力巨大的公众人物。明星作为公众人物,靠美誉度和知名度吃饭,一言一行必须有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这是公众人物的自我修养。郑爽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法律和生物学意义上的孩子,是漠视生命的表现,人人得以谴责之。
  众所周知,代孕在中国是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代孕意味着子宫明码标价,物化女性,这是我国明令禁止代孕的伦理基础。即使在美国一些州,代孕是合法的,但“有偿代孕”仍然游走在灰色地带而非议不断。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后果将不堪设想。
  退一步说,哪怕最后郑爽被证明“遵纪守法”,她失范失德之言行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难道真的不需要承担责任、付出代价吗?

孕育生命不是儿戏,伦理底线需要坚守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1月20日
女星郑爽前男友张恒近日发布微博,晒出两个小孩,随后,疑似孩子出生证明、录音等内容的曝光,则一步步指向,孩子的生物学母亲是郑爽。围绕郑爽代孕、弃养的各种话题成为最近的网络热点。1月19日,郑爽发文回应称:“在中国国土之上我没有违背国家的指示,在境外我也更是尊重一切的法律法规。”
郑爽的回应只有几百个字,但要完全读懂并不容易。不过,作为这位女明星要表达的重点,“在中国国土之上我没有违背国家的指示,在境外我也更是尊重一切的法律法规”,这句话虽然语法不顺、意思缠夹,但大致的意思倒是清楚的:无论是身在中国境内还是境外,自己都没有违反所在地的法律。
联系此前已公开的信息,结合郑爽的这一句回应,核心事实已经呼之欲出。如果说“代孕、弃养”,高中语文作文)此前是“瓜”,现在则已然是“实锤”。只是这些事实并不影响这位当红女星淡定地表示没有违法,并且她“从未放弃过维护我和我家人的合法权益”。
这种淡定让人说什么才好呢?还是一位网友批驳得痛快,“国内违法就去国外代孕,国外不能堕胎就选择弃养,这是商品吗??”
至此,郑爽代孕、弃养已经不是一个可供消遣、娱乐的八卦话题。因为其关乎法律,也牵涉到最基本的人伦、道德底线。诚如央视评论中所说:代孕在我国被明令禁止,其对生命的漠视令人发指:包生男孩代孕者怀上女孩会被强行打胎;胎儿如存缺陷或被丢弃……高中语文作文)如此践踏底线,法律难容,道德难容!
代孕违法,但在某些圈子里,代孕却连秘密都算不上。一档电视节目中,一位女星脱口而出,“生孩子找个肚子就行”。明明是违法之举,却俨然成为一种时髦,其对社会观念、风俗乃至法律的冲击不言而喻。如何防范代孕禁区成为法外之地,需要拿出切实办法。
如果说与代孕有关的问题可能稍显复杂,那么弃养则直接刺痛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因为无论从情感、伦理还是责任的角度,把孕育生命等同于儿戏,都无法为正常社会所容忍。
长期以来,娱乐圈只讲流量不管是非,即使是一些污点斑斑的艺人,只要流量尚在,就仍然不缺追捧的力量。但和以往不同,作为当红女星的郑爽这次在网络上遭到了绝大多数网友的抨击,而鲜有“死忠粉”为之洗地,一些商业合作方也纷纷在第一时间出面切割。这一现象警示,不管是什么样的流量明星,只要逾越社会大多数人所坚持的道德底线,就可能为大众所唾弃。
此次事件是否可以成为娱乐圈摈弃只讲流量不管是非风气的开始?

04

积极引导

积极引导就地过年,合理激励避免不公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1月19日  社论
疫情在这个寒冬中出现了局部反复,春运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多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言而喻,在此时,倡议外来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对此予以激励并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都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当然,激励措施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一旦激励的内容跑偏,很可能好事变坏事。激励措施的核心,在于能对目标群体起到鼓励作用,但不会伤害到其他人的利益,在大多数地区出台的就地过年激励措施中,发红包等现金激励、保障物资打折或赠送消费券等补贴型激励,高中语文作文)均属此列。而鹤山的“福利包”中,电子消费券、免费坐公交、上网送流量,这些也都属于能为目标群体提供增量福利但不会损害他人利益的激励措施,毕竟,别人使用了消费券也是花人家自己的钱买东西,没买的人并不损失什么,别人使用送的流量上网也不会让没使用免费流量的人网速变慢或者多花钱。
然而,积分入学加分奖励性质就不一样了。当然,这里的积分入学加分奖励,类似于积分入户的加分类型,并不是入学考试的直接加分,3-5分也不算多,但问题不在于分数多少、是否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在于这一措施的性质。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普遍需要积分入学,而学位是有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给就地过年群体的子女加分,变相等于给回家过年群体的子女扣分,即便影响可能微乎其微,本质上也有违公平原则。
更何况,激励措施本意在于激励,用制造不公的方式来进行激励,某种程度上有胁迫的意味了,这显然不是激励措施应有的样子。倡议就地过年,本身就是自愿性质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减低疫情传播的可能性和疫情防控风险,但如果有人实在有需要回家过年,也做好了防护并愿意承担风险配合防疫要求,那也属于个人选择。不能用“回家过年就是错”来进行道德绑架,更不能以竞争性加分来变相胁迫。这不仅扭曲了激励措施的本意,也会让就地过年的倡议变了味。
实际上,在过去的防疫中,也有使用过激手段或不恰当措施的案例,例如,在防疫措施中对来自高风险地区人群进行实质性歧视,对居家隔离的人采取不恰当的强制措施,或过于激进地进行不必要的封路导致交通阻塞防疫物资运输迟滞或经济受损,这些都是值得吸取教训的案例。除了鹤山之外,亦有部分地区同样以子女入学积分加分作福利,甚至还有以流动人口积分加分作奖励,其中的公平性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
倡议外来务工人员留守工作地就地过年,初衷都是好的,激励措施也必须有。但出台激励措施,是为了让大家高高兴兴地留下,而不是进退两难地不敢离开。就地过年的激励措施选择应当保持足够的谨慎,避免以激励之名制造不公。

让“就地过节”更有温度(人民时评)

何 娟《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1日   第 07 版)
“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关将至,春节期间能不能回家团聚,牵动着许多人的心绪。从多个省份倡议“就地过节”,到多地向在外游子发布“非必要不返乡”的公开信;从有的高校明确“家住中高风险地区的在校师生,寒假期间原则上不回家”,到有的驻外大使馆发布“非必要、非紧急不旅行”的倡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之际,“就地过节”成为热门话题。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依然艰巨。适逢气温较低,适宜病毒生存,春节期间人员大范围流动聚集,势必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压力。方此之时,最是应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一旦失守,要立即追溯传染源、追踪密接者、切断传播链,就需要大范围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排查,还可能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这不仅是巨额经济损失,也对应着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投入,甚至会给人们生命健康带来威胁。严防死守、慎之又慎,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减少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正是当务之急、大有必要。
  疫情面前,无论是回家过年还是“就地过节”,提高防护意识是第一位的,既要自觉减少聚集外出,也要严格遵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等防疫要求。与此同时,不妨对“就地过节”倡议多一些理解,对各类防疫措施多一些配合。这既是顾全大局,也是对个人健康负责的表现。
  事实上,“留人”重在留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以实际行动打消人们的顾虑,赢得更多认同。落实好“就地过节”,尤需配套保障。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精细谋划、精准施策,推动“就地过节”从简单的倡议,具体化为充满温度、可操作性强的过节指南,最终转化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
  “就地过节”怎么过?农民工、大学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怎么办?错峰返乡如何落细落小?这些,既是人们的现实关切,也直接关系“就地过节”的推进效果。高中语文作文)各地区各部门在从严从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应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相关工作。无论是春节期间的市场供应、交通出行、物流运输,还是衣食住行、健康安全、休闲娱乐,都应提前谋划、做好预案。科学组织、精细安排,提供更多备选、替代方案,才能让人们安心“就地过节”,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地过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协作联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等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主体,也是推进“就地过节”的关键环节,既要守土有责,也要积极发挥作用,配合做好“就地过节”的保障工作。最近,有的地方企业开出高达5000元的奖励留员工就地过年,错峰返乡;有的地方工会推出年货免费寄回家等举措;有的地方准备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精神需求。多一些暖心关怀、务实举措,就能让人们在他乡感受到更多温暖。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加大。旅途中如何加强防控?返乡、返城有何要求、如何报备?错峰返乡、返校、返岗如何部署?每一项工作都千头万绪,防控不严就可能给病毒可乘之机。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凝聚众智、集聚众力,周全安排、周到考虑,努力确保安全、守护健康,让大家安心、舒心、暖心地过好春节。

05

一记耳光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1月20日社论
上述问题都只有等待调查结果出来才可能解答,尽管其他重要细节尚未披露,不过,面对这样一个事件,可以思考的角度还有很多。比如如何与人共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恰恰值得讨论。同事之间应该遵循一些基本规矩,这种规矩未必要写成文字规定,相反它通常只是潜移默化的规范。而形成这种规范的,可能单纯只是个人修养或者社交礼仪,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特别的经验。现代社会淡化等级观念,无论是在何种组织,工作中都离不开协同与合作。上级不是山大王,也不是全能战士,更多时候是组织者;下属亦非简单的服从者,高中语文作文)而更多是合作者。在这种强调分工的工作生态中,领导干部应该学习管理技巧,而一切管理技巧的前提是尊重。先礼后兵,或者更严重的,动不动就大打出手,这样的粗暴方式显然早已不合时宜。
如今很多大型机构都强调扁平化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权力的理解,都因此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现实证明这种管理结构能降低沟通成本,相反,如果工作中对下属缺乏尊重,以江湖习气甚至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分歧,结果可能是工作效率低下,也容易导致决策错误,毕竟暴力意味着排斥理性。同时,工作氛围也容易恶化,人员流动更大。可以想象,如果上级经常让你感觉紧张,甚至日常都让你感受到暴力威胁或精神羞辱,谁还想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党政机关是组织,而且是更严格的组织。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推崇官员的表率作用,如今也因此衍生出一系列规范,从各种党内规定到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都对党员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有这样严格的约束,人们对领导干部自然有了更高的期待,外界之所以对此次事件感到震惊和不解,原因即在于此。
塑造一种有活力有干劲的工作氛围,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这一方面取决于领导干部个人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的规范能否发挥作用也很关键。掌掴事件可能只是极端个案,但这也的确提醒现实中那些作风粗暴的领导干部,有必要多一些反省。而从深层次看,此次事件之所以被曝光,是因为被打者的妻子举报。那么,类似现象如果没有曝光,该如何应对,如何做好干预,这可能是有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两名市委书记的耳光扇醒了谁?

来源:红网 作者:梁国江 编辑:陈乘 2021-01-20 00:04:19在·
河南济源市委书记打市政府秘书长一耳光,他俩不就是因为其中一人有没有资格在食堂吃饭起争执引起的吗?假如食堂门口安装了刷脸设备,谁能来吃,谁不能吃,刷个脸不就清清楚楚了吗?也不至于一巴掌打到脸上闹出这么大动静,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济源有一个如此霸道生猛的市委书记。这一巴掌打得,打在秘书长脸上,寒在大家心里,也把书记自己打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打下属耳光,这样的场景小时候经常在反映旧社会的电影里可以看到,国民党军官可以随意打骂士兵,等级森严;而在共产党军队里,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吃住都在一起亲如一家,高中语文作文)高中语文作文)这才有后来的一帮子“泥腿子”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正规军壮举,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曾参观过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馆,那一组组数字、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令我印象深刻。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我方兵力劣势的一场仗,牺牲最多、歼敌数量最多,这一战基本决定了国共命运。尽管我军参战人数只有60万人,但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强大的群众基础,是胜利的保证。
群众拿出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尺布,只有对自己的亲人才这样。试问,如果当时,军队里有这样的领导干部,可以随意打骂下属,老百姓谁还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部队。
时下热播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生动再现了我军官兵关系和谐、亲如一家的场景,领导干部不仅和士兵吃的一样住的一样,还帮士兵䁔手䁔脚。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这样的军队想不打胜仗都难。
同样是一巴掌。38年前,山东菏泽市委书记周振兴曾自扇耳光,竟只为生重病的百姓吃不上半碗肥中带瘦的猪肉!38年后,又是为“吃”,市委书记扇下属的耳光。
前一巴掌,是为了百姓,是大爱,赢得了民心。后一巴掌是为自己,封建残余官本位思想作怪,把自己打成了孤家寡人,全国舆论“口诛笔伐”。
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走过了极不平凡的2020年,又迎来了不平凡的2021年。新年伊始,没过几天,从退休的某县公安局副局长霸气“闯关”,到街道王副主任“电话门”,再到市委书记打下属耳光,这说明特权意识还在部分领导干部思想意识里存在,这些特权意识也像病毒一样,正在侵害健康的社会肌体。我们也要像根除新冠病毒一样,下大力气根除这些影响民心,影响风清气正的病毒。

06

用力过猛

老人不听劝阻被绑树上,必须重申防疫不能动用私刑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1月21日
1月20日,石家庄市藁城区就老人外出被绑树上一事做出回应。通报称,藁城区全域调整为高风险地区,所有村庄社区均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1月18日上午9时许,高中语文作文)曹某要进入南营镇水范寨村买烟,遭到村内卡口执勤人员制止,曹某不听劝阻,执意要进入村内,执勤人员在村党支部书记闫某的指使下,将曹某绑在树上谩骂。目前,闫某被停职处理,公安机关已经以涉嫌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立案调查。

应当说,曹某在当地采取严格防控措施的情况下不听劝阻固然有错,但这绝不是执勤人员动用私刑惩戒老人的理由。执勤行为不等同于执法,而即便执法也不意味着能绕过国家现行法律私下使用强制力随意处罚公民,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若没有这一共识,仅从“不听劝阻”的行为或“好的出发点”作出论断,不顾程序的合法性,必定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和对公共秩序的伤害。一言以蔽之,曹某有错,但实行捆绑的执勤人员和指使的闫某用一个更严重的错误去“规范”前一错误,反而造成了更具有危害性的不规范。
不动用私刑毫无疑问是疫情防控的原则,也是文明社会和公共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然而,从去年开始类似事件总会隔一段时间重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无论是因打牌被作出“游街训诫”处罚的“麻友”,还是不戴口罩被捆在墙柱上的村民,某些执勤人员总是在“为你好”的思想下让人很不好。如今,公安机关以涉嫌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立案调查再次重申了一个道理:动用私刑极易触犯法律。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规定,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根据情节轻重,要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或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一年过去,相同事件重新上演,基层防控部门有必要以此案例为指导对防控执勤方式和尺度再次予以明确和强调。当然,如果以后再有人不配合防疫规定,但行为够不上违法,劝阻又无效的,该如何处理?显然这也需要适当指引,是将“不听劝阻”视为违法行为的升格条件,让基层执勤人员有个意见指导作为执勤和警示依据,还是创新其他办法让执勤人员在“讲理讲不通”时还能够开展工作,无疑是对基层治理智慧的考验。
具体到藁城区的这个案例,很多人恐怕不理解,为何曹某一定要出门买烟,是所有村庄社区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后,日常生活半径里买不到烟了,还是想凭着买烟的借口出门走走?弄清楚原因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比如,如果是买不到烟了,高中语文作文)是否可以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填报每日需求,进而满足抽烟的需要;而如果是严格的管理措施下,人们想出门走走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要知道,即使是在武汉疫情最严重期间,为了避免严格防控带来心理疾病的隐患,也曾采取过无疫情社区放开居民有序遛弯,分网格、分区、分时、分段下楼在小区内进行非聚集性的个人活动的措施。
所以,希望高风险地区也能从过往疫情防控的经验中翻出妙招解决现有问题,最重要的是,疫情防控要解决的是问题,而不是人。

疫情防控要有力但不能用“蛮力”

2021年01月21日 星期四 北京青年报    天歌
1月6日,石家庄藁城区全域调整为高风险地区,所有村庄社区均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1月18日上午9时许,曹某要进入南营镇水范寨村买烟,遭到村内卡口执勤人员制止,曹某不听劝阻,执意要进入村内,执勤人员在村党支部书记闫某的指使下,将曹某绑在树上谩骂。目前,涉事的村党支部书记闫某被停职处理,公安机关已经以涉嫌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案立案调查。
村民曹某违反疫情防控规定,不听执勤人员的劝阻,强闯卡点,确实有错在先,但是执勤人员在村党支部书记的授意下,将曹某绑在树上进行谩骂,非但有错,而且涉嫌违法。作为站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人员,直面疫情风险,承担着更重的防控责任,理应比他人更严守防控的纪律和要求,做到有法有据,而不是简单粗暴。
这件事提醒我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要让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高中语文作文)在加强疫情防控的过程中,也要秉持人性化的理念,不能以防控为由做出涉嫌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前不久,大连疫情防控志愿者在小区门口拦下不按照规定登记身份证,非要进小区的一街道办副主任,这是一种坚守底线和原则的行为。对比之下,石家庄藁城区村支书和这几名执勤人员的做法,就突破了疫情防控合理的底线,最终也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在具体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尤其是对于身处疫情防控一线的人员来说,很多规定都是硬性的,强制性的,必须依靠必要的力度去落实和执行。但是有力不代表蛮力,更不能采取违法手段去落实防控工作。对于疫情防控人员来说,如果有人不服从疫情管理规定,不听劝阻,乃至 “闯关”,还是要坚持以劝导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还是不行,不妨报警处理。总之,一切要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疫情防控规定来处理,无论如何不能“动私刑”,反而好心办坏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