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我国西北大漠“横空出世”了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巧合的是,从抗美援朝战场退下来的19兵团志愿军部队神秘失踪,再次为世人所知时,他们的足迹亦存留在了那充满传奇色彩的西北大漠上。
你愿意一辈子为祖国隐姓埋名吗?
发布于 2021-10-18 06:28
为了祖国和人民,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么?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不仅要医治战争创伤,还要应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讹诈和战争威胁。当时的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
1954年12月2日,朝鲜战争停战将近一年半,新中国内外局势依旧不容乐观,美国和蒋氏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再次令海峡两岸战云密布。1955年1月18日,为了打击美蒋两方达成的协防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
此消息一传到华盛顿,就激起了五角大楼将军们的好战心,立刻要求美国总统对中国采取最强硬的手段,其中就包括那800多页的核打击计划。
要知道,在二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战争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原子弹的恐惧。毛主席于我军解放一江山岛仅仅十天后,在北京会见芬兰驻华大使时明确表示,“我们不要战争,但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我们也会予以坚决反击。美国的那点原子弹消灭不了中国人。”
毛主席认为,原子弹的威力固然可怕,但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新式武器,而是人民。中国人民无所畏惧,原子弹威力再大,也吓不倒我们。但我们不怕,不代表没有准备。
毛主席见过中国长期以往遭受的压迫,深知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他在提出战略上“不怕”原子弹的同时,于1956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又主张新中国要拥有核武器,“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如今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这一庄严宣告,揭开了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序幕。
可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仅靠手中落后的技术并不能独立研制出原子弹。毛主席的那些斗志昂扬的话看似闲庭信步,背后却有着万水千山路,需要中国人像以往行长征一般不屈不挠。
一开始,我国基于和苏联的关系还不错,便将希望寄托在老大哥的身上。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中国于1956年10月和苏联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苏联正式帮助我国发展尖端武器,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但是,新中国也坚持着走独立自主的路线,早在1955年,中国地质部门就开始着手铀资源的勘探。
1958年夏天,曾在上甘岭战役中一战成名的15军参谋长张蕴钰,在北京总参谋部观看广岛原子弹的纪录片,看着画面中原子弹的强大破坏力,和袭击过后的断壁残垣,张蕴钰的神情十分凝重。
这样的核武器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棘手的存在。随后,张蕴钰在中央的调令下,挑起了建设核试验基地、搞出原子弹的重担。他会吗?当时没有一个领导人会。但他接下了就不容失败。
很快,一列火车鸣起长笛,满载着不明终点是何处的志愿军首批归国部队19兵团,朝着戈壁滩深处驶去。火车、汽车、徒步,官兵们也数不清自己到底走了多久,走到了哪里,去干什么,只是整装行李闷头前行。
与此同时,中央档案室正在甄选国内优秀的物理研究人员,陆光达就是其中一员。中央军委负责装备军务工作的张爱萍问他,“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陆光达什么都没说,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1958年,苏联专家在张蕴钰的带领下,乘坐直升机在西北上空进行选址考察。晚上,中苏人员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亲如一家。然而,张蕴钰却满脸愁容,后与苏联专家进行了一场谁也不让谁的争论。
原本,苏联专家将靶场选在了敦煌西北方向仅仅150公里处,这个地方太小,无法试爆千万吨级TNT当量的原子弹,况且其还保留着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容许一丝破坏。
可这些问题在苏联专家这根本不值一提,因为他们从设计一开始,就认为中国只要研制出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就够用了。而美苏当时的原子弹试验都已经达到了百万吨级。中国当时的实力虽不及美苏,但地大物博,潜力无限,哪能这么被外人小看?
张蕴钰当即找到上级张爱萍,传达自己的意见,这个试验场地必须更换,2万吨当量不足以保护6万万中国人。就算中国真的用不上百万吨、千万吨当量的原子弹,但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中国必须要有更强的底气!
上级张爱萍同意张蕴钰的看法,让他去寻找更适合的地方。在一眼望不到头的戈壁滩上,战士们承受着烈日的煎熬,运输装备手捧肩扛,那一个个看似渺小的身影,其壮志早已比肩云霄。
1958年冬,解放军们来到了被喻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这里地广人稀,远离城镇且不在地震带上,适合作为原子弹基地。但唯独少了一样不可或缺的东西,那就是地表水源。19兵团可是一个血路辉煌的传奇,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怎么能被这么一个困难给击倒了呢?
可大自然给予的磨难,实在是太难度过了。19兵团先后派出数支找水小分队,强忍着缺水带来的身体不适感,在戈壁滩上寻找水源,但都无功而返,其中有个小分队甚至不幸倒下,一名战士埋骨黄沙,仅给同伴们留下一只破旧不堪的鞋子,作为水源的引导。
张蕴钰顺着他引导的方向爬上沙丘,眼前忽现水波荡漾,众人满脸的难以置信。接着,战士们欢呼雀跃,急不可耐地涌进水中,彼此庆祝着这来之不易的小胜利。
短暂的欢呼过后,那放在小小沙坑内的破旧鞋子,意味着的是再也无法身回家乡的烈士。一支支钢枪朝天放,一锤锤木桩定乾坤,中国原子弹试验基地在那一个个战士隐姓埋名的无私奉献下终得问世。
到了1959年,专家已经把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计算的轮廓初步勾画了出来。然而,中苏关系于1958年,就开始因“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问题急转直下。1960年8月23 日,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离。
尽管当时苏联专家和各单位相处融洽,我方还为他们举办了欢送仪式。但曲尽人散,飞鸟各投林,苏联专家在撤走前,还是无情烧毁了原子弹的相关图纸和技术资料。并假借酒意对着昔日的老朋友说,这些数据你们用计算器都要算两年,再坚持下去根本没有意义。
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和各国的声声质疑与否定,我国没有就此罢手,反而愈挫愈勇。军方高层为解决原子弹的“打靶”问题,一同来到野外持枪打靶,密谈原子弹研制事宜。数枪过后,靶子上共596环,而苏联人也是在1959年6月走的,张爱萍就此宣布中央指令,“我们的原子弹工程代号就叫596。”
随后,张蕴钰对基地里19兵团的解放军们发起誓师,队伍里的战士小到十几岁,大到可以当爷爷抱孙子,可他们却留在了戈壁滩上斗风沙,抗严寒,啃咸菜吃盐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人动不动就用一个小玩意嚷嚷着要给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就连苏联老大哥都瞧不起咱们。纵观世界,能保中国的只有中国人,能强中国的只有独立研发出来的原子弹。中央决定将19兵团改7169部队,并托付给了当时中国最绝密的0029工程、0673工程和0674工程。
战士们就这样,喊着号子唱着歌,冒着漫天尘土打根基,不知疲倦,不问归期。他们的汗水浇灌了西北的沙尘,脚印遍布西北的大地,那个年代的同心协力总会让人有一种潸然泪下的冲动。
这些将青春甚至一生奉献在西北的战士们,很多人都没能看见中国如今这般繁荣昌盛的模样,但我们会始终牢记他们那创造奇迹的身躯和以往的辉煌成就。
施工人员都如此拼命,科研工作者自然也不甘落后。在北京原子能研究所里,陆光达指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原子弹设计公式,表示“美国算完这个用了5年,苏联用了八年,但我们没有八年的时间,两年都没有。”他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精准无误的结果。
可当时的中国只有两台计算机,能拿过来使用的仅有一台。科研人员没有别的途径,只能靠敲算盘来进行大规模的数据计算。500多名技术人员不分昼夜,不分早午晚餐,瞌睡了原地眯一会,饿了就啃口手边的包子。
皇天不负有心人,技术人员对原子弹数据进行了九次推演终于得出了结论。可不承想,该结论却与苏联专家给出的结果不同。晚上陆光达看着数据反复验证,断定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是苏联人错了。
很快,陆光达等知识分子到达基地,战士们手持红旗夹道欢迎,提前表达着胜利的喜悦。对他们而言,专家的到来,就意味着中国原子弹有希望了。
虽然知识分子和军人们涉及的领域不同,但热爱国家的心都是一样的,在晚上的欢迎酒席上,张蕴钰拿出平常舍不得吃的肉罐头、水果罐头来招待陆光达等人。饭菜虽简陋,但却饱含着战士们的深情厚谊。
晨起号响,战士们庄严宣誓,埋头苦干,期待着胜利的爆炸更早到来。可天不遂人愿,5000多名战士们用铁锹等原始工具,辛辛苦苦建设的爆心铁塔出了问题。
陆光达在工地巡视情况时,发现战士们是使用盐碱水搅拌混凝土的,而盐碱水对钢筋具有腐蚀性,这完全不符合设计的标准。于是他立刻要求停止,重新返工。
张蕴钰听后,脸上冒有丝丝怒意,他不是气陆光达要求太严格,而是因为当地没有多少可用的淡水,去几百公里外运输,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
但陆光达在该方面非常坚持,同时还要以违反操作规程为由,要求替换掉这支工程兵团。夜里,张蕴钰派出所有车辆,去往几百里外的地方运输淡水。
但他却不忍心将工程兵团换掉,与陆光达进行了一番争论,两人谁也不肯让步。这时,狂风吹开了营门,工程兵团冒雨站在屋外,团长居于最前高声道,工程出事罪在于他,希望首长留下部队,他们的旗帜万万不能倒下。更不能让后人说,这支部队是被撤下来的。
听着战士们在大雨里那声声高昂的口令,陆光达不禁动容,多了几分理解,亲手将他们的旗帜稳当插下。
1962年,陆光达等人在高层的带领下,参观了1958年6月建成的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在这里,张爱萍宣布中央决定,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时间设置于1964年底。
陆光达回到基地后,兴奋地将此消息告诉了张蕴钰。张蕴钰二话不说,就要吃咸菜、花生米庆祝一番。但当时正值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基地里别说是咸菜了,就连像样的食物都没有,喜悦的情绪戛然而止。
彼时,曾有3万人的建设工地只剩下7天粮食,不得已向甘肃求援了一车土豆。但运输也需要时间,因此战士们大多只能喝着用树叶熬成的汤,杂面馒头当主粮。吃完一顿后,那些碗基本上就不用刷了,里面都被战士们一点不剩地舔食干净。
为了节省体力,战士们白天看着飘扬的红旗高声长歌,晚上看着露天电影,听着那“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望着曾浴血奋战的上甘岭,回忆长眠于此的兄弟们。战士们强忍着夺眶而出的眼泪,用劳动发泄着内心的思念与热血,冒着滚滚风沙抢搬物资,他们不能说是为了祖国而生,但为祖国亦伤或亡,无怨无悔。
1964年9月,各效应物分队进入试验场,专门设置动物、植物、粮食、武器、装备和工程项目等,用以寻求核爆炸对各种效应物的杀伤破坏规律,并找出有效的防护措施,摸索部队在核爆炸条件下的作战行动。这些事项一一完成后,基地收到了新鲜的食物,也迎来了又一个不太平静的新年。
暴雨前的氛围总是异常平静的,云层骤然压在基地的头上,伴随着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战士们争先恐后地抢救物资,踩着深深的水坑与泥泞前行。就算他们整个人都被货物压进水底,都从未松手。这就是中国好儿郎,宁与之沉沦,也不放弃希望。
距离原子弹爆炸时间越来越近,张蕴钰看着眼前早已亲如兄弟的陆光达,说出了早已憋在心里的赞赏。他对陆光达说,如果你留在美国的话,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陆光达说,诺贝尔奖无法保护我的祖国,相较于在国外负有盛名,我更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为祖国奉献一切。
张蕴钰感同身受,也讲出了他来此的原因。他在朝鲜战争上,听过美军俘虏的叫嚣,喊叫着要扔个原子弹给中国尝尝。他更忘不了许多中国士兵被美军的凝固汽油弹炸成火人。当时的他救不了他们,可中国人哪能屈服。现在,中国的原子弹就要来了。
10月15日晚22时,原子弹吊装上塔,数万名战士和专家们翘首以盼。这一夜,所有的热血与牺牲都将随着原子弹迎来崭新的一天。10月16日,穿着防辐射服的士兵们做完最后检查,有序地撤离爆炸区,进入掩体。距原子弹爆炸还有5分钟时,所有人望向远处,屏住呼吸,等待着未知的胜利。
随着倒计时停在“幺”的那一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波及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强,一怒冲云霄。下一秒,士兵们纷纷扬帽欢呼,无一不留下激动的泪水。
可能大家也都猜到了,陆光达就是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他与当时为中国奉献一生的科学家一样,来时眼前满目疮痍,走时尽是无边繁荣。光巨明,声巨隆,无垠戈壁腾巨龙,飞笑融山崩。呼成功,欢成功,一剂量知数年功,敲响五更钟!诸君,且听龙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