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的次第是怎样的?原来儒家也讲得这么透彻……

发布于 2021-10-18 09:35

编者语


现在念佛人多,但是得其关要者少。为使更多净业行人掌握净土法门的关要,增上往生信愿,净土解行微信平台,将陆续发布念西法师《净土法门关要及修学歧途》,其内容分为四大方面:
一、辨析往生条件;
二、净土修道次第
三、净土修学歧途;
四、信愿生起方法。
望诸道友能持续跟进学习,真诚随喜您精进闻法的功德
净土修道次第
净土学修次第


    

前面给大家介绍了“净土法门修道次第”的一个大框架。下面我们主要针对绝大多数人,也就是中下根机的人来详细介绍“依学修分次第”的内容。

我们尽量从最浅显易懂,从中下根机能做到的、事相上的信愿,来给大家介绍。不管你是有文化、没文化,都能理解,都能做到。有些太高的法门,虽然殊胜,但绝大多数人根机不相应,这样对大家利益可能也不是很大。所以我们现在都是从最浅显,最容易做到的法门来给大家介绍。

■ 依学修分次第

“依学修分次第”中,首先以教证来证成。

为什么要以教证呢?我们必须要依佛经、依祖师大德的教证,这样就绝对可靠。你不要听任何人讲,包括末学在内。如果随随便便听现代人讲,是否可靠呢?你如果不观察,随便相信,就可能上当了。所以必须要依佛经、公认的权威祖师大德,就非常可靠。这非常重要。

教 证 1

 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

“信为欲依,欲为精进依,即入佛法次第依也。

信心所(信)→欲心所(愿,信之果)→勤心所(行,精进)

窥基大师是玄奘大师的亲传弟子,是四果阿罗汉再来。大师为我们指出:“信为欲依,欲为精进依,即入佛法次第依也。”

依信心所生起欲心所,这是“信为欲依”;依欲心所生起勤心所,这是“欲为勤依”,“欲为精进依”。前前为因,后后为果,这是进入佛法的“次第依”,修道的次第是这样的。
要想产生精进心,你先要有强烈的希求心;而希求心是依信心产生的;信心的因又是什么?是胜解。所以最后要推到胜解上。胜解怎么来的?通过闻思、教证、理证、抉择。这样你就知道修道的次第

教 证 2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

蕅益大师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这个信愿行的次第是决定的,非常重要


教 证 3

 《彻悟禅师语录》

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

真切信愿,加以勇猛行力,决定得生净土。

《彻悟禅师语录》描述了信愿行的关系:“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这样“真切信愿,加以勇猛行力,决定得生净土”。


儒家:学问思辨行

下面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儒家是怎么来做学问的。

❖ 儒家:学问思辨行
《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闻
慎思之,明辨之,--思
笃行之。--修
儒家四书之一《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句就是“学问思辨行”,实际上,跟我们佛法中的“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可以对应:“博学之,审问之”是闻;“慎思之,明辨之”是思;“笃行之”是修。所以它实际上是可以跟闻思修对应的。
我们来看,首先要博学,你教证了知得越多越好。学了之后,接着要问,“审问之”。我们现在好多人,学完了之后,你问他“有没有疑问?”他一个问题都没有,好像全懂了,实际上可能根本就没有懂。如果真懂了,他肯定会提出问题来,说明他深入地思维了。
所以博学之后要审问。做学问,学问就是要问的。问题都提不出来,那怎么办呢?那大家就在课后,专门组织研讨班,互相讨论,互相提出问题来。你自己提不出来,别人提出来,这样众人的智慧就能融入你一个人心中。
问了之后,字句上明白了,接着要“慎思之”,也就是要详尽地、仔细地去思维,心不能太粗,“慎思之”。你学完了,不是说就丢一边去了。像我们这两天学的《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观经》“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些教证非常重要。学完之后,念佛的时候就要拿来用。
“慎思之”,针对自己内心:念佛的时候,有没有信心呢?相信自己这样念佛能不能绝对往生呢?有没有怀疑?这个时候就要“慎思之”,不能放过,要来观察自己,要来仔细地思维、抉择,要来审视自己。
这样“慎思之”之后,接着就能“明辨之”。什么是疑?什么是信?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再也不怀疑了,这就是达到了“明辨之”。“明辨之”是一种智慧,他已经能生起胜解了。这是“明辨之”。
有了这样的信心,有了这样“明辨之”的智慧,接着依这个明辨的智慧能力,就可以“笃行之”。能踏踏实实地,内心非常安定,非常有信心,接着你就会勇往直前,“虽千万人吾往矣”,谁也不能阻挡。你有这样一种大无畏的气概,才能“笃行之”。
儒家修学的人为什么可以舍身成仁、视死如归?他在义利之辨上已经下过功夫了,泰山崩于前他都不动,他有这个能力。
所以儒家做学问,实际上不是我们想象的字面上做一个文章,他也要修行。可惜我们这个时代,对儒家全世界提倡得很少,这是非常可惜的,反而佛门当中的各个道场在提倡儒家。
下面再来看《四书蕅益解》,蕅益大师的解释。
❖ 四书蕅益解》

盖学之不能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

 白话
习不能没有怀疑,有怀疑就要有审问。审问就是学,也就是行。因为不可能没有疑,所以就有思惟。思惟就是学,就是行。因为不可能没有疑,就有了分辨。分辨,就是学,就是行。
关于“学问思辨行”,下面用白话来解释一下。
首先,学习不能没有怀疑;有怀疑,那就要审问。所以审问就是学,也就是行。因为不可能没有疑,所以就有思维,有“慎思之”。所以思维本身就是学,也就是行。
因为不可能没有疑,所以一切都围绕着断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它主要就是围绕着断疑。所以“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断疑生信。
❖ 四书蕅益解》: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始措之于行也。

 白话
“分辨明了了,思惟慎重了,审问详尽了,学习找到门道了,然后又能持续不断下功夫,这就称之为真实之行。并不是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后,才开始实行。
如果你“分辨明了了,思惟慎重了,审问详尽了,学习找到门道了,然后又能持续不断下功夫,这就称之为真实之行。并不是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后,才开始实行”,而是一开始,实际上前面就是行。所以你的学、问,实际上就是行,就是修行。
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去闻思、修行。儒家的经典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透彻。

 本文摘自念西法师《净土法门关要及修学歧途》,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净土解行)






学习分享力行,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