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哥随笔】中医难学吗?简单谈一谈我学中医的感受

发布于 2021-10-18 12:06

现代中医的初学者多无国学基础,全盘西方科学知识体系之下极难理解中医的精要。换句话说,只要具备雄厚的国学基础,学中医并不难。首先,中医的基础建立在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基础之上。由此诞生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哲学观。下面分享一些我学中医的感受,以及学中医必须要理解的几个核心问题。

一、关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从小学开始,我们学的是西方的自然科学,其实西方的自然科学历史并不长,仅是自牛顿开始至今的几百年历史而已。记得中学的课程中学习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其实,中医是彻头彻尾的客观唯物主义。为什么呢?

中医认为,世界是无限大的,我们人类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无限大的客观世界中,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动物、植物等世间万物是一样的,都被客观世界所支配。中医用“天”字来代指无限大的客观世界,而非我们头顶上的“天空”。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把人放到无限大的客观世界之中去分析,研究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被客观世界所支配的规律。所以,中医有“运气”学说,通过数千年积累,通过时间坐标分析客观世界能量变化特征与人体健康变化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贯穿中医所有理论,比如药学,药性、味、归经,这都与此相关。如果在思想上不能迈过这一道门槛,学中医就非常难。

二、关于时间的本质

中医的时间概念来自于古代的天文历法。古人认为时间是宇宙天体之间的周期性运动的动态过程,古人通过观察天文周期,联系自然变化的特征,用“象”四维归纳总结了五行和阴阳理论,通过天干、地支进行命名和记录。所以,中国古人的时间不是单纯的表示周期频率的长短,也不是单纯的用于计时,而是包含了能量属性、能量大小、能量转化逻辑的。只有理解了中国人独有的时间概念,才能理解中医的很多基础理论。

三、中医中没有任何的神鬼迷信

现在很多人把道医和中医二者混淆。道教是糅合了“黄老之学”和“方仙术”以及其他民俗形成的,其中吸收了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医早期发展阶段,并无中医这个名词,更无道教。所以在早期阶段研究、传承中医的多是方,这也是造成很多人混淆的原因。随着中医的发展,早就从士群体中走向读书人、走向社会各个阶层发展成一门完整的医学学科了。所以,中医中没有任何神鬼的迷信内容。中医很多典籍中有“神明”这个词,本意不是“神仙”的意思,而是由两种意思,一为真理,二为人体的意识活动。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打着中医的旗号炒作什么“鬼门十三针”,全是神秘的、神奇的、无所不能的宣传包装,其实是骗人的。如果真的发现某个失传的中医绝技,发现者一定会找中国工程院中医方面权威专家参与研究来抬高自己的,可是现在你是找不到这个“鬼门十三针”源头的。本来就是瞎编出来的东西,哪会有源头呢?大家切勿相信。

四、关于阴阳的本质

我在学中医的过程中,读了《周易》,辅助读了《易经》之后才知道了阴阳的本质。所谓阴阳,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的哲学思想。自然万物都有阴阳,比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并且阴阳对立统一在一个整体中,不可被分开,没有阴则阳亡,没有阳则阴灭。叫做“阴以阳为德,阳以阴为德”,这个思想与《道德经》是相同的。比如《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意思是:天下的人都能认清美好的事物,就显露出丑来了。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就显露出恶来了。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这是永远不变的。你看,这就是阴阳的本质——对立和统一。

五、中医的研究方法是标准的科学

西方对科学有个定义,就是证伪法则。通俗讲,就是第一步观察到苹果砸脑袋上这个自然现象,第二步就是提出假设定理,第三步通过实验证明这个定理的真伪。

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人体疾病变化,提出定理、理论、学说,最后通过治疗效果来证明真伪。是最标准的科学。至少比薛定谔的猫更科学。

六、中医和中医师是两个概念

中医是一门学科。中医师是医生。在全世界所有的医学领域,医生的个体水平低下造成的治疗效果不佳都是常见的。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医德,其次是医术。这也是中医这门学科的独有特色。如果学习中医,而不学医德,反而会让你心浮气躁,最后学不会中医。我的心得是最好学医德,修炼自己的内心,能你学习中医事半功倍。

最后附《千金方》关于中医医德“大医精诚”的原文:

论大医精诚: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二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患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