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瑶族婚俗,你了解过吗?
发布于 2021-10-18 13:48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自唐代开始,瑶族从湖南、江西、广东等地陆续迁入恭城。到了明末,形成了“无山不有瑶,无处不有瑶”的局面。恭城的瑶族按地域来分,可以分为观音平川瑶、三江伸家瑶、嘉会唐皇瑶、势江五姓瑶、西岭新合瑶等。
恭城瑶族的婚姻类型主要为娶亲婚,俗称“讨亲”或“讨老婆”;次为入赘婚,男方俗称“上门”,女方俗称“招郎”。在联姻的程序上,有请媒提亲、合契(庚)、订亲、订期、迎娶宴宾这几个程序。那么,恭城瑶族在迎娶宴宾时有哪些讲究呢?下面就细细道来。
料节:男、女双方自订亲之后,男方在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前要到女方家“料节”,春节要拜年。若三节中断则预示退婚,女方有选夫再嫁之理。
陪楼唱歌:在恭城瑶、壮、汉族中,新娘家都有哭嫁或举行歌会的习俗。壮族称“陪楼歌”,在出嫁前两日,新娘约伴在堂屋楼上摆下歌台,邻村男歌手闻讯,三五成群,组队前来。临村开唱,直至新娘门前。歌队多者十个,少者几个。每个歌队一般由歌师1人、歌手2人组成。各队竞唱一段时间后,新娘队才择其中意者答唱。被选中的歌队即可陪楼唱至天明。第二天晚上,各队再来,结果只能选择一队唱通宵。此俗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因歌手不继,方告暂停。汉族称“哭嫁歌”,由新娘在出嫁前两日邀同姑娘姐妹,在闺房中一边做衣做鞋,一边哭唱。平地瑶称“坐楼歌”,即新娘在楼上坐团箕哭唱。梅山瑶则称“新娘歌”,一为男子陪唱,其内容有竹叶歌(引歌)石榴歌、盘歌、祖歌等,尤以盘歌内容庞大,上自天文地理,下自生产生活,无所不“盘”,无所不唱。二为哭嫁,形同汉族。在梅山瑶聚居的澄江源,2005年仍有唱新娘歌的习惯。
出亲:一般情况为瑶族出早亲,汉、壮族出亲晚。壮族区域在出亲前,男方需备办酒礼三牲供奉女方香火,谓为“烧催亲纸”,然后陆续放鞭炮催亲。新娘临行,厨师备办数菜一饭,置于香火几案之上,让新娘吃“衣食饭”,新娘象征性地每碗“吃”一点,然后吐出来让弟妹们用衣兜盛接。礼毕出门,一般由大哥在中堂背妹出门。西岭乡新合村瑶族,则由舅爷背外甥上路。
迎亲:男方娶亲,除张灯结彩以外,最为特殊的布置是在大门头挂米筛,筛中吊有镜子、剪刀和生葱,意为隔四眼、照妖、解煞、聪明之意。男方派出迎亲队到女方,分男女两支,男的主接大客,女的主接新娘。女方亦相应派出男女两支送亲队伍。在壮、汉族中,以亲哥或亲族中的能人为大宾,俗称“大客”,主领送亲队的相关事宜。另一人为“送油客”,主送1壶茶油和掌管箱柜钥匙,其他陪送三五人不论。女队以“三朝妈”和伴姑为主,其它为姐妹或表姐妹,人数不等。待到男方村头,放鞭炮传讯,男家则迅速组织队伍迎亲。首先是(男方)伴姑换伞接新娘,伴妈扶新娘下车,大门前司仪高诵彩词,杀鸡驱邪,鸣放鞭炮。新娘在鞭炮烟雾中,由伴妈参扶步入中堂。迎接女队的则一边敬茶、一边递红包,然后引入室内休息。迎接大客的,拱手致意,烟茶敬献,而后引入另室叙话或洗漱沐浴。新合瑶送亲人数较众,男队由大伯爷(代亲家)、叔爷、姑爷、姨爷、同年爷等12人组成,俗称“12个大客”。女队相应由大伯娘(顶亲家娘)、婶娘、姨娘组成,人数6~10人不等。迎接则以媒公为领队,伯(娘)、叔(婶)对号接待,先送每人几片旱烟叶,再列队躬身抱拳,唱诺致意,而后引入中堂。观音上五排瑶区凡在女方吃酒的客人,次日全部作为送亲客,送新娘到男方。
拜堂:新娘进亲,必须跨火炉(或灯),意为避邪解煞,还要跨门坎。有的地方在新娘跨门时,新郎手举戒尺虚扬3次,表示能管住娘子,好合百年。男方家人在新娘进亲时,忌讳照面,以免日后发生口角。新郎新娘拜堂有司仪主持,一般为一拜天地(面对大门),二拜高堂(香火),三为夫妻对拜,而后将新娘扶入洞房。新合瑶人拜堂时,新郎避见,只由新娘一拜香火,二拜高堂。入夜酒宴结束后,有的地方则请出父母,舅爷、姨爷、叔伯长辈等亲眷至堂屋,父母坐正中,其他人员依男左女右分坐两旁。请出新娘,参拜父母及所有在堂亲人,并抬茶献果,一一招待,受参拜者,都备有红包馈赠新人。
款宾:结婚喜宴,茶肴一般以10碗定数,称为“吃十碗”。唯第一碗与第六碗略有讲究,第一碗为白切鸡,常称头牲,先上后吃;第六碗为鱼,表年岁丰足,年年有余。栗木平地瑶第一碗菜为米散肉,第六碗为扣肉。西岭乡新合瑶第六碗菜为“大肠氽汤”,称为“祖宗菜”。当这道菜上席,宾客即停筷休息,等候新郎(娘)或主人前来敬酒。款待大客,礼仪尤重。凡有乐队者,皆吹奏乐曲迎请大客入席。以往摆酒均用八仙桌,以横向为上位。堂屋一般摆4桌,以靠香火左边第一张为尊,右面第一张为贵。每席又以横向靠墙一面为尊,对面为贵,此两方为客人之位,左右4人为陪,各待一客。有的地方还设“开席酒”,即大客对面不设座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改设10个座位的圆桌,但仍以左边为尊。宾客坐定,由司仪高诵贺词,然后举杯用膳。至第六道菜时,主陪者又起立,专向大客致欢迎词,大客往往依理相答。席间每次举杯皆有三请,而后略饮。吃过几道菜以后,大客退席。深夜,主家再备10碗,请大客吃宵夜。至2005年还保留这一习俗的,唯有梅山瑶聚居村,平原地区皆已随流简礼。
闹洞房:恭城各处都有,但方式不同,在汉族中于洞房花烛夜,男女集结,以各种方式取乐新人,子夜方散。新婚之夜,过山瑶多以歌为乐,男女对阵,分成两堂竞歌,直至黎明方息。在伸家瑶上垌,则以唱诗作联为乐。寅夜,新郎被挡在洞房外,要由伴姑出题,新郎作答,被考合格才能进入洞房歇息。在澄江源一带的梅山瑶中,则请歌师数人唱贺郎歌。西岭乡新合瑶不闹洞房,却有隆重热烈的“开茶”仪式,女方在预日、男方于正日下午2时左右举行开茶。女方请4位舅爷或姨爷,男方则请双方各两个舅爷,1个媒公,另加端酒茶的待者共6人进行。香火前横排两张八仙桌,舅爷分作两行相对而立,唱诺行三鞠躬之礼,每鞠躬一次即相互敬酒。三巡之后互换位置,再行礼敬酒。大舅打开以红纸包封的谷雨茶,面向香火,向祖宗神灵通禀某男婚娶之事,祈祷庇佑,然后面向大门,高声诵唱开茶辞。唱毕将开包的茶叶抛撒。舅爷再行一次礼,即告结束。
入赘婚以女方操办为主,请客不多,酒席简办。男方摆酒2~3桌请舅爷和叔伯兄弟聚一餐,让大家知晓往某处某户上门即可。次日清晨,在3~5人的护送下,新人背上1张新棉被即往女家入户。
来源:恭城通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自唐代开始,瑶族从湖南、江西、广东等地陆续迁入恭城。到了明末,形成了“无山不有瑶,无处不有瑶”的局面。恭城的瑶族按地域来分,可以分为观音平川瑶、三江伸家瑶、嘉会唐皇瑶、势江五姓瑶、西岭新合瑶等。
恭城瑶族的婚姻类型主要为娶亲婚,俗称“讨亲”或“讨老婆”;次为入赘婚,男方俗称“上门”,女方俗称“招郎”。在联姻的程序上,有请媒提亲、合契(庚)、订亲、订期、迎娶宴宾这几个程序。那么,恭城瑶族在迎娶宴宾时有哪些讲究呢?下面就细细道来。
料节:男、女双方自订亲之后,男方在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前要到女方家“料节”,春节要拜年。若三节中断则预示退婚,女方有选夫再嫁之理。
陪楼唱歌:在恭城瑶、壮、汉族中,新娘家都有哭嫁或举行歌会的习俗。壮族称“陪楼歌”,在出嫁前两日,新娘约伴在堂屋楼上摆下歌台,邻村男歌手闻讯,三五成群,组队前来。临村开唱,直至新娘门前。歌队多者十个,少者几个。每个歌队一般由歌师1人、歌手2人组成。各队竞唱一段时间后,新娘队才择其中意者答唱。被选中的歌队即可陪楼唱至天明。第二天晚上,各队再来,结果只能选择一队唱通宵。此俗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因歌手不继,方告暂停。汉族称“哭嫁歌”,由新娘在出嫁前两日邀同姑娘姐妹,在闺房中一边做衣做鞋,一边哭唱。平地瑶称“坐楼歌”,即新娘在楼上坐团箕哭唱。梅山瑶则称“新娘歌”,一为男子陪唱,其内容有竹叶歌(引歌)石榴歌、盘歌、祖歌等,尤以盘歌内容庞大,上自天文地理,下自生产生活,无所不“盘”,无所不唱。二为哭嫁,形同汉族。在梅山瑶聚居的澄江源,2005年仍有唱新娘歌的习惯。
出亲:一般情况为瑶族出早亲,汉、壮族出亲晚。壮族区域在出亲前,男方需备办酒礼三牲供奉女方香火,谓为“烧催亲纸”,然后陆续放鞭炮催亲。新娘临行,厨师备办数菜一饭,置于香火几案之上,让新娘吃“衣食饭”,新娘象征性地每碗“吃”一点,然后吐出来让弟妹们用衣兜盛接。礼毕出门,一般由大哥在中堂背妹出门。西岭乡新合村瑶族,则由舅爷背外甥上路。
迎亲:男方娶亲,除张灯结彩以外,最为特殊的布置是在大门头挂米筛,筛中吊有镜子、剪刀和生葱,意为隔四眼、照妖、解煞、聪明之意。男方派出迎亲队到女方,分男女两支,男的主接大客,女的主接新娘。女方亦相应派出男女两支送亲队伍。在壮、汉族中,以亲哥或亲族中的能人为大宾,俗称“大客”,主领送亲队的相关事宜。另一人为“送油客”,主送1壶茶油和掌管箱柜钥匙,其他陪送三五人不论。女队以“三朝妈”和伴姑为主,其它为姐妹或表姐妹,人数不等。待到男方村头,放鞭炮传讯,男家则迅速组织队伍迎亲。首先是(男方)伴姑换伞接新娘,伴妈扶新娘下车,大门前司仪高诵彩词,杀鸡驱邪,鸣放鞭炮。新娘在鞭炮烟雾中,由伴妈参扶步入中堂。迎接女队的则一边敬茶、一边递红包,然后引入室内休息。迎接大客的,拱手致意,烟茶敬献,而后引入另室叙话或洗漱沐浴。新合瑶送亲人数较众,男队由大伯爷(代亲家)、叔爷、姑爷、姨爷、同年爷等12人组成,俗称“12个大客”。女队相应由大伯娘(顶亲家娘)、婶娘、姨娘组成,人数6~10人不等。迎接则以媒公为领队,伯(娘)、叔(婶)对号接待,先送每人几片旱烟叶,再列队躬身抱拳,唱诺致意,而后引入中堂。观音上五排瑶区凡在女方吃酒的客人,次日全部作为送亲客,送新娘到男方。
拜堂:新娘进亲,必须跨火炉(或灯),意为避邪解煞,还要跨门坎。有的地方在新娘跨门时,新郎手举戒尺虚扬3次,表示能管住娘子,好合百年。男方家人在新娘进亲时,忌讳照面,以免日后发生口角。新郎新娘拜堂有司仪主持,一般为一拜天地(面对大门),二拜高堂(香火),三为夫妻对拜,而后将新娘扶入洞房。新合瑶人拜堂时,新郎避见,只由新娘一拜香火,二拜高堂。入夜酒宴结束后,有的地方则请出父母,舅爷、姨爷、叔伯长辈等亲眷至堂屋,父母坐正中,其他人员依男左女右分坐两旁。请出新娘,参拜父母及所有在堂亲人,并抬茶献果,一一招待,受参拜者,都备有红包馈赠新人。
款宾:结婚喜宴,茶肴一般以10碗定数,称为“吃十碗”。唯第一碗与第六碗略有讲究,第一碗为白切鸡,常称头牲,先上后吃;第六碗为鱼,表年岁丰足,年年有余。栗木平地瑶第一碗菜为米散肉,第六碗为扣肉。西岭乡新合瑶第六碗菜为“大肠氽汤”,称为“祖宗菜”。当这道菜上席,宾客即停筷休息,等候新郎(娘)或主人前来敬酒。款待大客,礼仪尤重。凡有乐队者,皆吹奏乐曲迎请大客入席。以往摆酒均用八仙桌,以横向为上位。堂屋一般摆4桌,以靠香火左边第一张为尊,右面第一张为贵。每席又以横向靠墙一面为尊,对面为贵,此两方为客人之位,左右4人为陪,各待一客。有的地方还设“开席酒”,即大客对面不设座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改设10个座位的圆桌,但仍以左边为尊。宾客坐定,由司仪高诵贺词,然后举杯用膳。至第六道菜时,主陪者又起立,专向大客致欢迎词,大客往往依理相答。席间每次举杯皆有三请,而后略饮。吃过几道菜以后,大客退席。深夜,主家再备10碗,请大客吃宵夜。至2005年还保留这一习俗的,唯有梅山瑶聚居村,平原地区皆已随流简礼。
闹洞房:恭城各处都有,但方式不同,在汉族中于洞房花烛夜,男女集结,以各种方式取乐新人,子夜方散。新婚之夜,过山瑶多以歌为乐,男女对阵,分成两堂竞歌,直至黎明方息。在伸家瑶上垌,则以唱诗作联为乐。寅夜,新郎被挡在洞房外,要由伴姑出题,新郎作答,被考合格才能进入洞房歇息。在澄江源一带的梅山瑶中,则请歌师数人唱贺郎歌。西岭乡新合瑶不闹洞房,却有隆重热烈的“开茶”仪式,女方在预日、男方于正日下午2时左右举行开茶。女方请4位舅爷或姨爷,男方则请双方各两个舅爷,1个媒公,另加端酒茶的待者共6人进行。香火前横排两张八仙桌,舅爷分作两行相对而立,唱诺行三鞠躬之礼,每鞠躬一次即相互敬酒。三巡之后互换位置,再行礼敬酒。大舅打开以红纸包封的谷雨茶,面向香火,向祖宗神灵通禀某男婚娶之事,祈祷庇佑,然后面向大门,高声诵唱开茶辞。唱毕将开包的茶叶抛撒。舅爷再行一次礼,即告结束。
入赘婚以女方操办为主,请客不多,酒席简办。男方摆酒2~3桌请舅爷和叔伯兄弟聚一餐,让大家知晓往某处某户上门即可。次日清晨,在3~5人的护送下,新人背上1张新棉被即往女家入户。
来源:恭城通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