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 | 今天,怎样读懂陶行知!
发布于 2021-10-18 15:32
1929年6月6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题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以赤子之心,开创了试验农村师范的先河,成为平民教育的领路人;他以教育救国,不断为中国教育探新路。
2021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130周年诞辰纪念日。为纪念陶行知先生,探寻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中国教育报特邀北京市语文教研员连中国为主持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为嘉宾,畅谈“今天,怎样读懂陶行知”。
扎根中国田野办教育,为“双减”赋能
“穿越时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当下仍有重要意义。”朱永新说。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要培养“真善美的活人”。这与当下“双减”政策不谋而合——让孩子从单纯的课本中解放出来,将孩子推入大自然、大社会,变成立体、开放且生动的“活人”。
杨瑞清认为,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解放”更多的是孩子心灵的解放,他强调要引导孩子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成为生命的小主人,让孩子自觉地成长。其思想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导我们走教育现代化之路,对于我们办好今天的教育,特别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带孩子们走出校园,体验茶园、红十字会计划等活动,认识了更真实的自然与社会,这也是在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
朱永新介绍,作为一名人民教育家、平民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陶行知先生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全中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为此,他扎根在中国的田野上,亲自办学校,用脍炙人口的理念、诗化的语言,击中人心。他所创办的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铺路,成为改造民心的途径。
“我始终被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情怀深深感染着。”杨瑞清表示。在40年乡村办学之路中,陶行知先生曾掀起扎扎实实的乡村教育运动,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特别创造了师范教育和创造教育,贴近生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构建了教育大格局。
“教学做”合一,教师要成为社会改造家
作为新时代教师,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实现更内在、更本质的推动,成为“青年陶行知”式的教育中坚力量?
教师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每个孩子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大格局、大视野,要用人类的语言,在社会改造的视野之下办教育。在自身的教育生命里,既是故事的主人公,又是书写者,要时刻考虑用什么样的文字续写这篇生命故事。
杨瑞清表示,“教学做”合一揭示了教育内在规律,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当下,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将“教学做”合一落实在实践中,规划设计好多种要素——有社会角色意识、有思维、有反馈、有证据,这才是落实高质量教育的过程。
“好老师的定位很重要,相比争做‘名师’,更要立足做‘良师’,心中要有更高的格局。要增添对孩子的信任、尊重和理解。教育的奇妙之处在于,孩子拥有无限潜能,教师也有无穷潜力有待挖掘,启发孩子,将孩子‘唤醒’,是更有价值的事情。”杨瑞清说。
从“补短”到“扬长”,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初心
“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父亲,他的家庭教育对我们有很多启发。”朱永新介绍,关于陶行知家庭教育的故事很多。在“修钟表”的故事中,他鼓励孩子去探索,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他拒绝为儿子开假学历证明,强调要老老实实做人,实事求是处理问题;“四块糖”故事反映了他推崇从正面教育孩子,非一味批评指责,呈现出高超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先生说,不能‘小看’小孩子,儿童是平等的‘小朋友’,是‘小先生’,是生命的小主人。”杨瑞清认为,陶行知家庭教育的智慧体现在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上。当下,对待祖国的“花苞”,很多家长心急如焚,期待它立即开、马上开。“这是错误的家庭教育思想。最根本的规划应该是发现孩子的长处和潜质,引导孩子成长。这种成长一定是内在的,最重要的是将来他能成为他自己。”
“陶行知先生曾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屡次强调,做人的大道理要彻底想明白,做人是一切根源。”杨瑞清表示,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把每个孩子的天性、潜能和特长发挥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补短”。同时,也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可以允许孩子“野”一点、“猛”一点,去做想做的事情,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若能指引每个孩子发挥出自身闪亮的东西,那么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就能达到最大。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18日第2版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孔萌
陶行知
(教育家、思想家)
来源 | 《中国教育改造》,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