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文中“骂”与“脏话”在今天的解读

发布于 2022-05-18 12:02




关于古文中“骂”与“脏话”在今天的解读







     我一直很好奇,古文中的带有“辱骂”性质的话,在今天读起来,为何那般文雅?如孔子“非人哉。”如范增的“竖子不足与谋!”以及其他的“竖子敢尔?”如果是我来翻译,则会理解为:“你他妈的不是人(非人哉)”、“老子懒得和你这种傻逼逼逼赖赖的(竖子不足与谋)”、“你个狗日的,老子看你敢?”为此,我去请教了之前上过《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老师。现将交流内容录于下:



求教



老师晚上好:

      记得大二的时候,在您的《古代汉语》课上,我分享了《诗经》中的《相鼠》一篇,其中令我特别难忘的是,我在解释“胡不遄死?”这句话的时候,翻译成了:“你他妈怎么还不死呢?”。事后您说,我讲课有进步,但没有以前阳光了。这是令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我在课堂上表露出来的行为,使我不像一个学生,出口成脏,倒像是一个流氓痞子,现在一直很惭愧,也很内疚。那堂课之后,我很好奇,古代文人的话如何那般文雅?不像是在骂人。

     然而今天,我重新再读《古代汉语(二)》这本书。选文《庄子,列御寇》中有一段“曹商使秦”,庄子对曹商说:“子行矣。”王力先生的解释说:“等于说去你的吧。”

     我想起了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古文的解读。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几个字:“噫吁嚱,危乎高哉!”按照书面的解释,读起来实在是气势不足,这我想,也许是因为现代汉语习惯和古代汉语语境不一样的缘故。有些老师解释这句话为:“他妈的,好高啊。”、“卧槽,真高。”自然这种解读是为了能让文章与生活更贴近,从解读者的视角来看,并不如何高明,但从接受者层面来看,尤其是那些对古文有理解上的困难的学生来说,是很大众化的,而大众化会导致通俗易懂,也更容易被接收。

     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论“他妈的》这篇文章,里面提到邢才子和元景的故事。才子提到“卿何必姓王?”元景便“变色”。子才又说:“我亦何必姓邢。二人之间才没有起冲突。想来邢才子是没有“你跟我姓”这层意思的,但元景的“变色”,足以说明古代知识分子对“被辱”这件事持有很严肃的态度的。若这样的话语传到普通人的耳朵,我想,则未必会“变色”。大多回一句“你跟我姓。”但那已经是讨便宜卖乖的笑话了。

      对这类事,我依然是很奇怪。之前听过一门《论语今读》课,是学校的一位老先生开设的选修课,他说过,古代人日常交流语言和现代人说话是差不多的。只是书面语不一样而已。(后来我想,古文之所以言简意赅,和印刷业的不发达有很大的关系。)既然古人说话和现代人差不多,那么,古人和今人骂人的话是否一脉相承呢?

     回顾当下,骂人这件事,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当真是上到高官,下到黎民,时不时将“族中长辈”、“父母亲友”都带上,似乎不会骂人,反而是一件觉得不够放荡不羁的事。(我自然不去认可,也不去模仿,但难免有时候,也会流于庸俗。)儒家学说中有“温柔敦厚,诗之教也。”“不学诗,何以言?”这类观点。我是很向往这样“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然而今天的君子与古代的君子,想来也应有同有异。大约有两年的时间内,我和一些衷于儒礼的人相处,然而相处越久,我越觉得他们和世界分开太远。他们的言行举止,在我看来,过于迂腐。(并非是儒礼本身的缘故,而是以儒礼来修身的时机、场所不合的缘故)。在本地(此处隐去不提)有几所书院,以读经为主。我曾去读一段时间的经。然而我发现他们是一言堂,虽然大家的观点都各有不同,但是观点的最终归宿始终都要回到“经”中某个观点,没有人去质疑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就当下而言,是否合适。最令人难受的事,他们容不下与书中相左的观点。我曾经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不管是指导读经的人,还是一起交流的同学,都认为我的发言要么是“逆天的”,要么是“不礼的”。后来我转变了一下话风,激烈且较为庸俗的语言没有了,更多的是和他们一样平平淡淡,所谓“儒雅”的语言,他们的态度也转变了一些,但这个态度是将我的观点“纠正”,而不是与我交流,反正是说服不了我。这个时候我就很想对这些人说:“去你妈的。”

     再回到“脏话”这个问题,孔子说:“非人哉,非人哉。”未必就是很好听的话,如果我把这几句话解释为“不是人啊,不是人啊”,反倒不如“你这家伙,真不是人,真不会做人”更有力一些(这应该是和我自己秉性不良有关,在其他人那儿,可能就不会有我这种情况)                     在古文的时候,有很多语气词,按照书本的解释来,实在是提不起多大的兴趣。书本的解释,过于古板,不灵活。也距离当下得世界和生活太远。当然,我也并不赞同出口成脏,没有素质。我只是好奇,古代知识分子骂人,现实生活中,他们也会去他们的文章中所说的那般文质彬彬吗?



老师回复



     课堂归课堂,生活归生活,人生中,一路上,该骂还得骂!我们川黔地区的人,其实常常把脏话挂在嘴边,但我们知道,真正侮辱人的并不是听得见的“脏话”,而是言语背后摸不透的心思,要不怎么有句话叫“骂人不带脏字”呢?所以,我们听到、见到的脏话,不一定真在骂人;我们厌恶的、想骂的也不一定非要用“脏话”。古人当然骂人,读书人也当然骂人,只是整理者、翻译者怕是剔除了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脏话”了,今天还能在书面语中看到的,它骂人的威力已经折损多半,任你如何翻译,大致还在斯文范围内。古代的语气词与今天也有很大区别,类似“噫吁嚱”之类,若按现代汉语翻译,大致都不出啊、哇、呀、哈、呜、呼之类,试问这些在今天都难以表达真正心境的词,又怎能说透古人的情怀呢?至少我觉得翻译为“啧啧啧”都比这些好。总之一句话,无论看什么、做什么,要自己过意得去!




图片 / 花奴儿

文字 / 花奴儿

排版/ 花奴儿

审核 / 黄寄傲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