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疗法为什么能坚挺100年
发布于 2022-05-18 12:42
王祖承
1938年,森田治疗能敢与精神分析治疗正式叫板,是因为森田治疗在心理治疗发展历史上顺应了国际发展的潮流。
自17-18世纪开始,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一直就存在二种思潮。一种是理性主义(Rationalism),其后发展为功能学派(Functionatisl school)另一种是经验主义(Empiricism),其后发展为器质学派。可以说,德国的施塔尔(Georg Ernst Stahl,1660-1734)是功能主义学派的先驱。他出身是医学博士,但又是一位化学家,在化学方面有很大成就。他用化学的观点推而广之,认为体内的各种反应都是“生命力”(Anime)所致。因此,他提出精神疾病可能是心理原因引起。相反英国的柯伦(William Cullen 1710-1790)是器质学派的代表。他提出“神经症”这个疾病名称,并称其特点是“没有发热和没有局部病变的感觉和运动疾病”。并把“神经症”分成四种:“昏迷病、动力减退病、痉挛病和精神失常病。他的观点影响着后辈,如有名的精神病学家E.达尔文(即进化论提倡者C.达尔文的祖父)。
19世纪以后,这一种观点仍一直存在着。如开创近代精神病学之父的法国比奈儿(P.Pinel.1745-1826)。他认为可把“神经症”分为功能性和器质二类。前者称为“道德神经症”,后者称为“躯体神经症”。如不能发现有“器质性变化“时,就倾向于”功能性变化“。同时代还有美国的本杰明(Benjamin Rush ,1745-1813)、法国的法莱塔(J.P.Falret.1794-1870),逐渐把二类观点合在一起,哪里发现问题就往哪里靠。认为精神疾病既有脑部病理特点,又有精神特点。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法国的莫雷尔(A.Morel, 1857)提出“早发性痴呆”名称。是指“无外因而在青年期发生的精神衰退疾病”。他认为精神疾病是人类退化规律所致。人类既有“进化”一面,也就有“退化”的一面。
另外,随着催眠治疗术的发展,英国的李厄保(Ambroise Augueste Liebeault,1795-1860)作为新创造,提出“精神催眠学”可用于治疗癔症。之后,法国的夏柯(Jean Martin Charcot ,1825-1893)紧跟,发扬光大,用所谓“圣痕”(Stigmata)去发现和治疗癔症病人。他还培养出许多有名的学生。如比奈(A.Binet)、皮.让内(P.Janet)和弗洛伊德。
因为发现精神疾病如神经症、癔症之类是与心因性有关,因此,在国际上精神病学的趋向,自20世纪初,渐渐从器质性观点走向心因性观点。既然如此,“早发性痴呆”的称呼也与精神活动有关,于是用精神分析观点改名为”精神分裂症“。
随之,对神经症的心理治疗就风行起来。精神分析首当其冲,正式登场(1895年)。在这潮流下,森田正马顺应这个浪潮,学习催眠治疗、精神分析治疗、但仍不能解决日本人的神经症疾病,他就继续钻研,创造出独特的森田治疗了。
所以说,森田治疗之所以能坚挺100年的理由之五,是它顺应了国际的心理治疗潮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