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丨罗万甘:灵魂的垦荒者,照亮高墙之内每一个人
发布于 2022-05-18 14:13
杭州上城区看守所,是罗万甘从部队转业后工作了14年的地方。从家到单位,从杭州上城区丁桥镇到西湖区转塘街道象山社区,每天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是他雷打不动的“打卡事项”。
罗万甘有个特别又好记的昵称,叫“阿甘”。这一声“阿甘”,起底了他无以复加的奋斗内涵:14年,默默无闻——追求,甘之如饴;事业,甘于奉献;管教,沛雨甘霖;责任,食不甘味;生活,甘贫守分。身处高墙之内,他既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心灵导师”,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14年,不长不短,罗万甘一次次地救赎心灵,守正创新,还收到500多封来自在押人员和家属的感谢信。
时间,是个伟大的缔造者。这承载着时代印记的14年,“连载”了管教民警罗万甘的心路历程,更记录了高墙之内的迭代之变。
“我的普通话一点都不普通。”罗万甘的自我介绍与众不同。
他是广西河池人,杭州上城区看守所管教民警(一级警长)。2008年12月,从军18年、36岁的罗万甘从部队转业到公安队伍,进入上城区看守所工作至今。目前,主要负责新入监所和最复杂监室的在押人员管教工作。在这个平均年龄超过52岁的“大家庭”里,大家亲切地称呼罗万甘为“阿甘”。这一声“阿甘”,形象又贴切地揭秘了罗万甘在平常时间、在平凡岗位上的各种不凡。上城区公安分局以阿甘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阿甘工作室”,工作室的标识为“牛”形“甘”字,这是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的象征,更是阿甘的真实写照。阿甘每天所面对的工作,也正如经典励志电影《阿甘正传》里的台词所言,“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但他却用乐观豁达一次次地去改变,去救赎,奔跑向前。在高墙之内一次次地救赎心灵,让在押人员感受到生命的真诚与希望,是50岁的罗万甘在14年的“平常时间”里做的“平常事”。
守正创新,是阿甘这14年里最显眼的“标符”之一。
阿甘有两项“发明”,即“阿甘咬嘴”和“阿甘帽”。每一项发明背后,都是阿甘对管教工作的总结提炼和创新兑现。其中,“阿甘咬嘴”是癫痫发作防咬舌工具,正在申请创新发明外观专利。阿甘咬嘴的发明,源自一次突发急救。2019年5月,一名涉嫌妨害公务的嫌疑人范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范某有20多年的癫痫性精神病史,在关押的33天里,发病9次。第一次发作时,阿甘接到求助警报,和医护人员火速赶到监室,看到手脚抽搐、失去控制的范某,阿甘赶紧拿来空矿泉水瓶让范某咬着,很快,范某的病症得以好转,情绪渐缓。正是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和一次急救经历,触发了阿甘发明癫痫急救工具和急救培训的灵感。考虑到咬合实际和呼吸流通问题,阿甘一边上报发明思路,一边查阅大量资料着手准备。提案很快被通过,看守所在原有矿泉水瓶版咬嘴的基础上,不断改良版本,最终形成较为科学的癫痫发作防咬舌工具,充分发挥了急救功能,确保了在押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监所安全。此外,阿甘还在监室里为在押人员培训急救常识,尽力让每名在押人员学会急救常识和动作要领,践行新时代“监所枫桥经验”,让矛盾和隐患化解在源头,消除在萌芽。
诚然,阿甘的不凡与细腻,还藏匿在500多封真切的感谢信里。
14年,500多封感谢信,是阿甘在高墙之内创下的“信任之最”。这500多封感谢信,来自于在押人员及家属。8年过去,当提及其中一名叫王某(化名)的死刑犯时,阿甘瞬间潸然泪下,因为,这封感谢信让阿甘难以忘怀:
“尊敬的罗管教,您是个好人,您平易近人,和您说话永远没有压力,没有距离……我从来没有想到人与人可以这么交流,人与人可以相互信任……我知道不久(后)我就(将)离开这个世界,但我在走之前想跟您说,如果在外面我能早点认识您,可能就不会做傻事坏事;虽然在(与)管教(相处只有)六个月,其实是我活了25年来最快乐的时光,我想我知足了,至少生命(的)最后时光我是快乐的!再次谢谢您罗管教,好人一生平安!”
——与阿甘“相处”的6个月中,王某共写了3封感谢信给阿甘,吐露心迹,表达谢意。阿甘说,14年间,管教的在押人员中共有6人最后被判处死刑,其中5名因为贩毒,另外一名就是写3封感谢信的王某。25岁的王某因为致人一死一重伤,被判处死刑。阿甘认为,从法律角度看,做了错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触犯了法律,就应当承当相应的责任;从情理角度看,这个25岁的小伙,性格内向,眼睛里是纯净无杂质的,可惜的是他少了一位人生领路人,自己没能早点遇见帮他纠偏。
而阿甘所说的“人生领路人”,其实就一直“住在”陈润东的心里。陈润东同是上城区看守所的管教民警,也是阿甘的徒弟。当了17年兵的他,2015年转业到公安队伍。7年相处,阿甘的认真、乐观和创新意识对陈润东的触动很大。他说,人生路上能遇到这样一位领路人,那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在监室里,就没有看到师父不开心过。因为师父说过,自己的情绪就好比晴雨表,会影响到身边人,所以要把积极向上的一面带给大家。
这是14年间阿甘在高墙内“写”下的《阿甘正传》。
没有压力的生命,便会黯淡。阿甘的生活与工作有着惊人的相似,面对的都是需要照拂身心的人,可他不曾有过一句怨言,对话一个又一个心灵,写下一段又一段总结,奔赴一次又一次陪伴。
50岁的阿甘,不再年轻,但警察梦下怀揣的那颗勇敢的心,永远年轻。他将继续带着阿甘精神,向阳而行,奔跑向前。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