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为何看不到贺龙的身影?又仍能位列十大元帅之一呢?

发布于 2022-05-18 15:14

贺龙元帅作为开国元帅之一,为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军队的创建立下了不朽之功。
不过这样一位骁勇善战的将才,为何在解放战争中看不到他的身影呢?
他在解放战争中的"销声匿迹",又缘何仍能位列十大元帅之一呢?

其实,贺龙元帅在解放战争期间并非"无所事事",他虽然没有带兵打仗,但是其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的功劳不亚于其他将领在正面战场的功绩。
1947年,为了瓦解蒋介石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晋绥军三个主力纵队编入西北野战兵团——也是西北野战军的前身,由彭德怀元帅担任总指挥。
而原本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司令员,统帅西北军队的贺龙则搞起了大后方建设,成为彭老总的"后勤部长"。
中央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人事调整,并不是对贺龙元帅的"打压",也并非对他以往工作的不认同,而是有其深层次的考虑。
而对于这样的安排,贺龙元帅本人也没有异议,他曾明确表示,军队是党的军队,个人应该无条件服从党的命令,还转告部下,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保卫好中央和解放区。

其实贺龙元帅"转移战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战场形势的需要。
其实,在内战爆发前后,贺龙元帅是打过几场不错的胜仗的。
1945年日本投降后,贺龙元帅就指挥晋绥野战军反攻晋中,进行受降,到8月底,晋中大片地区已被解放军收复。
8月,国共举行和平谈判,假和平真内战的蒋介石为了扩充地盘、侵占我军战略据地,从而给谈判中的中共领导人施加压力,令傅作义,阎锡山部向解放军发动进攻。
为了取得主动权,贺龙元帅又在中央的指示下,率领主力挥师北上,与聂荣臻元帅领导的晋察冀军区部队会和,发动绥远战役,解放了绥东,绥南等地。

虽然未能歼灭傅作义集团主力,但有效的保卫了解放区和根据地,遏制了傅作义、阎锡山两部向解放区进犯的步伐。
全面战争爆发后,国军及其收编的伪军共10万多人不断向解放区进攻,为了守住占领区,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把解放区连成一片。
贺龙元帅组织11个旅共1.5万人在山西省北部发动了晋北战役,歼敌8000余人,切断了同蒲铁路太原至大同一线,使国民党大同守军孤立无援。
接着,又发动吕梁、汾孝等战役,把阎锡山部逼向太原,为日后占领晋南地区打下了基础。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我军粉碎了敌人全面进攻,实力快速增长,迫使国军转向"重点进攻"策略。
"重点进攻"的目标正是山东和陕北,而对于作为中共中央战略指挥中心的革命胜地延安更是势在必得。
1947年7月,在西北地区的胡宗南部向延安进犯,由于敌我差距悬殊,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有效的牵制敌人,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放弃延安,转战陕北。

为了掩护党中央、各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撤离,在运动中阻击来犯之敌,党中央决定把陕甘宁地区的集团军整合起来,组建一支能够保卫延安,防御,袭扰胡宗南集团军,并在撤离后与其周旋的军队——西北野战军。
贺龙元帅所指挥的晋绥军三支主力纵队就是被并入西北野战军的军队之一,而由于他本人当时并不在陕北,所以也就丧失了指挥这支部队的机会。
最后,经中央讨论,批准了由彭德怀元帅暂代总司令兼政委,张宗逊任司令员,阎揆要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

等贺龙元帅从晋绥前线脱开身,西北野战军的领导班子已经形成,但贺龙元帅并没有抱怨,而是竭尽全力协助彭德怀元帅组织西北战场的后勤工作。
党中央离开延安后,国共决战的主战场发生了变化,晋绥区沦为了我军大后方,贺龙元帅也就安下心来主持大后方建设。
而党中央安排贺龙做后勤工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积攒了丰富的后勤工作经验。

40年代,解放区的后勤补给面临严重困难,百团大战的胜利及日军在正面战场的失意使其把注意力转向了后方。
他们开始对敌后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而在抗日战争形势好转后,国民党对内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下,对根据地的党政,行政,军事,思想文化都采取了限制,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更是加强了对根据地的封锁。
面对严重的生产,军械等问题的大后方,急需要大将坐镇,而且,对于即将即将进行大兵团作战的解放军来说,一个运转良好的大后方也很重要,前线的胜利离不开充足的后勤补给。
考虑到贺龙元帅此前在后勤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中央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贺龙元帅。
贺龙元帅在1940年就开始接触后方的建设工作。

1940年后,晋西北根据地在日伪军的扫荡下形势严峻,而当时贺龙元帅因为在冀中与日军作战时被毒气所伤,便担任了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书记和晋西北军区司令员,挑起建设根据地的大梁。
在这里贺龙元帅所实施的建设活动都可圈可点。
其中在他领导下120师359旅创造的南泥湾生产奇迹更是广为人知。

1941年初,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毛主席在1939年生产大会上提出的"自己动手"的口号再次被强调,陕甘宁地区也应中央号召,在边区首先展开大生产运动。
其中,359旅被分派到的南泥湾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土地肥沃,荒野广阔,十分适合垦荒。
到达此地后,战士们一边实行"屯田政策",一边不忘学习和训练,成立专门的生产单位,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独立自主","自给自足"的号召下,不仅超额完成了农业生产任务,还在手工业,商业等领域做出杰出成就,在此地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此外,贺龙元帅还担任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时,领导边区人民在交通线上突破敌人封锁,为延安输送了大批干部、文件、后勤补给和军需物资,工作非常出色。
当然,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和贺龙元帅本身的军事实力有关。
实际上,贺龙元帅在带兵,指挥上都很讲究方法,1916年只用了两把菜刀就率先领导革命,在旧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双重打压下顽强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在长征时,他巧渡金沙江,回旋乌蒙山都非常巧妙,得到毛主席的赞誉。
不过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贺龙元帅作为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充分相信党的决定,对毛主席的决策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在他擅长的领域发挥出了应有的实力。

从1946到1949长达三年的时间里,贺龙元帅在后勤岗位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贺龙元帅主持后方工作后,首先统一了陕甘宁、晋绥边区的财政经济,在财政统一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供给统一,用统筹统支的办法供应军队。
为了保障军队拥有充足的弹药,贺龙整合军工企业,仅两年时间就建立起了近11座兵工厂。
除此之外他还加强后方军队建设,组织民兵,扩大游击,为西北野战军团输送了强有力的军事力量。
所以被评为元帅,贺龙元帅是当之无愧的。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较早竖起革命大旗的将领之一,在信仰马克思主义后,面对蒋介石高官厚禄的诱惑,毫不动摇,毅然决然的投入了党的怀抱。

南昌起义后,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开始后,配合第二战区阻挡了日军向晋西北进攻的步伐,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在河间齐会战中,他身中毒气仍坚持战斗,表现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返回晋西北后,又主持大后方建设,为前线将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能在疾风骤雨中逆流而上,又能在浪潮平缓后深藏功名,而无有不衡之心,贺龙元帅,举世无双!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