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孵化“问题”,让学习真实发生
发布于 2022-05-18 16:32
我国新课改近40年以来,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转为以学习为中心,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刘学民《走进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到:学习真实发生的标志是,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地产生自己的思想和体验。我认为语文课堂以孵化学生的问题为起点,学科的问题为基础,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追问,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
下面以《军神》一课的教学为例。
1
学情分析
我们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度,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就感,提升学习的效率。
2
教材分析
《军神》一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刘伯承在一次战争中眼睛中枪,为避免麻醉剂对脑神经的影响,不顾沃克医生的劝阻,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的事情。课文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着力表现沃克医生的内心的变化,衬托刘伯承“军神”这一形象,从而表达了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已经能初步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感情。因此,学生能初步抓住描写人物,但是要感受人物的内心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如下:其一,本单元文章都是革命题材的文章,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要学生抵达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有难度的;其二,本单元文章内容相比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难度增大,作者的写作技巧更加高超,例如文中不仅直接描写了刘伯承内心坚强、镇定,还通过沃克医生内心的变化刻画刘伯承“军神”的形象;其三,学习要求更高,学生在四年级只需要体会人物的感情,而本单元体会人物的内心,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结合单元要素及课后思考题,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明确如下:
2. 通过梳理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3. 多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刘伯承内心的句子。
3
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走进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军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学贵有疑。读完课题,你针对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成蹊):刘伯承为什么被称为军神呢?(师板书)
师:我们课前充分地预习了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解读帮助成蹊解决这个问题。
生2(怡嘉):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完成手术,太坚强了!我认为内心坚强的人可以称为军神。(师板书:坚强)
师:还有谁有想说的呢?
生3(安琦):我通过预习知道刘伯承伤势非常严重,我平时磕磕碰碰一下都会大喊大叫,他却很镇定。
师: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到内心镇定的人可以称为军神。(师板书:镇定)刘伯承之所以被称为“军神”,是因为他内心坚强、镇定。那针对这个结论你还有什么追问的吗?
生4(芷萱):世界上很多军人都坚强、镇定,为什么偏偏只有刘伯承称为“军神”呢?(师板书)
师:你真是个会追问的孩子。同学们,你们认为要解决芷萱的问题还有什么可以追问的吗?(师板书圈画:坚强、镇定)
生5(文杰):作者通过哪些描写,写出了刘伯承内心的镇定、坚强呢?
师:谁能结合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把文杰的这个问题提得更具体呢?
生6(嘉誉):作者通过哪些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了刘伯承内心的镇定、坚强呢?(师板书)
师:你们看嘉誉联系语文要素将自己的问题提得更加具体,接下来我们一起解决嘉誉提出的这个问题。(PPT出示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刘伯承坚强、镇定的句子,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分享交流环节的课堂实录省略)
师小结:我们刚刚通过刘伯承手术不打麻醉剂这一典型事例,抓住描写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到他内心的坚强、镇定。同学们,大家一定也发现了课文还写到了一个人物。
生齐答:沃克医生。(师板书)
师:结合课前完成的初读感受,那么针对沃克医生这个人物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7(思悦):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主人公是刘伯承,却花大量笔墨写沃克医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师板书)
师:你很会学以致用,那接下来我们带着熊晨逸的方法,一起解决思悦提出的问题。(出示学习活动二)
学习活动二:再次默读课文,按照术前、术中、术后的顺序,找出描写沃克医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内心。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分享交流,下课。
(学生课堂提问板书)
4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认为特别精彩,学生自己不断孵化“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中,让我看到了语文学习真实发生。为了更好地改善今后的教学,我想从两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反思。
一是要引导完善问题。课上,当文杰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解决出来,但是能力较弱的学生并不一定能解决出来。因此我追问:“谁能联系单元语文要素把文杰问题再说得更具体些呢?”嘉誉补充道:“作者通过哪些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了刘伯承内心的镇定坚强呢?”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句子就能发现嘉誉的质疑给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提供了方法,这具体的方法就能兼顾到班级不同层次的孩子。我认为,在学生孵化“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质疑,又敏锐地发现学生质疑的不足,并加以引导完善问题,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是要追踪学生思维。我在课后一一详细地询问了学生当时质疑时的思维活动,并记录下来。
学生思维的过程各有不同,但质疑的方法却很相似。三位同学联系自己学习经验提出的问题,三位同学联系单元语文要素或者课后思考题提出的问题,三位在同学的问题中提出了新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孵化出精彩的“问题”时,要及时追踪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总结分享经验。这不但能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孵化“问题”,而且能在教师今后的备课中搭建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支架,引导学生孵化“问题”。
“学习真实发生的标志是,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地产生自己的思想和体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自己的思想和体验,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思想和体验,这不也是一种学习吗?学生孵化“问题”学,教师孵化“问题”教,让学习真实发生。
(声明: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