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肌张力高怎么办?训练方法在这里
发布于 2022-05-18 22:03
宝宝肌张力高的临床表现:
一,手大经常呈握拳状,拇指内扣。按摩其手背仍不易使小手张开。
二、牵拉婴儿的四肢时,感觉抵抗力强,很难拉开或活动,如拉动手臂前伸、上举均困难或拉不直,胸前交叉困难。
三、脚腕经常呈内扣状,脚趾下扣,呈剪刀状。手扶婴儿站立硬的平面,脚一直内扣和踮脚。
四、触摸腿肌肉,往往大腿小腿肌肉生长粗细不均匀,肌肉较硬,容易被误认为老年人常说的结实。
五、洗澡时难将拳头掰开,当下肢刚角及浴盆或水面时,孩子全身立即成僵硬姿势。
肌张力高判断方法:
3个月以前,把宝宝放在床上,双手上举要接触到床,往外打开也要接触到床,双手胸前交叉,要手肘相碰。把宝宝的脚向外打,看能打开多少度,90度以内,肌张力高严重,120度以下90度以上,肌张力高轻微。
把宝宝的双脚捏住往上提,屁屁不能离开床面,看腿能抬多高(抬时腿是直的不能弯),110度以上正常。握住宝宝脚腕,轻轻向上推脚,使脚面尽量靠近小腿。
如推不动或抵抗强烈,显示肌张力高。4个多月的婴儿站在大人腿上时会跳跃,肌张力高婴儿只会直直地站着,且用脚趾使劲的陷进大人肉里。俯卧不能抬头。
通常宝宝3个月应能体检发现,4个月以内的治疗成为早期干预,一般治疗效果好,好转迅速,能彻底治愈,不影响以后运动发展。最晚应在一岁半以前予以纠正治疗。
☆肌张力高的康复训练方法
让宝宝穿一个合适的衣服,最好可以露出胳膊、腿的,下面铺一个毯子,不要太软,否则会影响抬头训练等。灯光适宜,温度25~27度左右比较适宜,湿度在40~60左右就行。
可观看相关视频进行操作
上肢环形按摩,属于放松训练,手呈环形捏拿上臂,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都可以,这可以让宝宝放松。
上腹部按摩,由胸前向上抚推到锁骨处,然后向外侧滑下到臀部,可以为宝宝放松身体的肌肉,如果初次做的时候,宝宝过度敏感,总是一碰就挺胸弓腰也没事,可以在做之前轻轻的用手指叩击颈部和胸前肌肉群做脱敏训练。
下肢环形按摩,同上肢一样,舒缓宝宝肌肉,让宝宝放松。
大腿窝放松按摩,在大腿内窝处可以摸到宝宝大腿筋,可以用大拇指轻轻点揉,达到大腿放松的目的。
髋关节练习,有时候宝宝髋关节打开呈现异常,不能将髋关节充分伸展放平,这时候可以做一些髋关节的训练试试,一般来说,如果宝宝髋关节不能放平,则可以在3个月后做一个髋关节B超看看是否存在髋关节发育异常,如果B超显示无异常,但仍打不开,有可能是下肢肌张力过高造成的,还是需要及时的做康复训练缓解肌张力。
双腿伸屈训练,可以起到放松下肢及缓解肌张力的作用。
下肢伸屈回旋训练,对髋关节的发育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大腿肌张力过高有较好的效果。
腘窝角展开训练,让大腿向上抬起,使膝盖尽可能贴近双腰,然后抬起小腿,如果打开的吃力,角度过小,则说明肌张力有异常,需要经常做这项训练,可以在向上展开小腿后,停留30秒左右,该项训练做前做后都需要做一些放松训练。
足三里、阳陵泉按摩:先说下如何找足三里,双指并拢,放在膝盖上,膝盖下两指处的偏外侧,足三里的功效实在太多,对宝宝肠胃功能、脾脏功能、下肢运动神经发育等各项都有极大的好处,经常按摩次穴可以让宝宝体抗力增加。
阳陵泉在宝宝足三里的外侧,因为宝宝的身体较小,穴位不同于成人,很多穴位并非成人那样清晰,家长只需在大概位置用拇指按下,就可以将足三里和阳陵泉一同按住。如有穴位不明确,可以百度一下这两个穴位详细查看。
按揉足三里与阳陵泉穴。每次大概30圈即可。双腿均做。
足背屈角牵拉,对于下肢肌张力过高,尤其是足背屈角检查异常的宝宝,需要经常做,最好在觉醒状态下,每小时三次,每次1~2分钟按摩,在做足背屈角牵拉的时候,呈70度左右的时候固定不要动,停止30秒左右。
做完足背屈角牵拉后,及时的轻柔按摩小腿肚上的肌肉,达到舒缓的目的。
需要重点强调一点,肌张力有没有问题,是通过专业的医生对宝宝肌肉的状态、被动运动的情况等进行评估后得出的结果,绝不是家长在家随便摸摸看看就能下定论的。随着医学知识的科普逐渐增多,网上流传的不可靠信息也越来越多,譬如网上流传说宝宝抬头晚,翻身晚、翘脚尖走路就是肌张力高等等言论,都是非常片面的,这些都不能用来判定宝宝的肌张力是否正常。有些时候,是宝宝的发育规律不同导致的。不能一概而论说宝宝脑部损伤、神经损伤等。
除了肌张力高,有些宝宝还会出现肌张力偏低
一些先天不足的宝宝,如早产儿,它的运动发育能力是比一般的宝宝差一点的,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肌张力偏低的情况,此时最重要的不是提高肌张力,而是需要调整脏腑功能,补益肾精,扶助正气,调整脏腑,可以给孩子多做抚触。
新生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对于外界的接触会比较敏感,而出现肌张力偏高,表现为偶尔绷直脚背,尤其是在换尿布、受惊吓、陌生人触碰肢体时出现,这是正常的情况,会逐渐改善,一般在3个月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早产儿或出生低体重儿容易全身的肌肉紧张度偏高,或者因早期干预较多导致婴儿恐惧、躲避,在检查时也较容易误判为肌张力偏高。
图文来源于网络
我们重在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