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市监” | @老年人,这份消费防骗指南请收好
发布于 2022-05-18 22:21
一、警惕保健品消费陷阱
1.莫信这些大话:宣称保健品能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佩戴祛病强身等。
保健品不具备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任何宣称保健品治病、防病的行为,都是不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性要求的。
购买保健食品应认准“小蓝帽”标识,按需自愿选购,并认真核对产品批号和功能声称是否存在虚假、套用等问题,必要时,可通过属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验真伪。
2. 远离这些行为:与保健相关的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免费试用、赠送礼品、免费旅游、优惠养生、感恩答谢、伪亲情关爱等。
为达到诱导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目的,很多不法商家以“免费”为诱饵,采取亲情关爱、定期聚会、感恩答谢等方式,来获取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家庭收入及情感信任,进而为其“量身定制”大肆推销各类保健产品。
为防止中老年消费者因保健品消费而上当受骗,建议远离所谓的专家义诊、免费体检、免费健康讲座、组织旅游、分时养生度假、会议营销等商家法定营业场所以外的各类保健养生宣传、经营行为。
3.猛这些谎言:治疗疑难杂症、治愈率、感恩答谢、惠民工程、政府补贴、消费维权、领导人及明星代言等。
为达到诱导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目的,很多不法商家往往打着惠民工程、政府补贴、消费维权等幌子,利用国家机关、医疗单位、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以专家、知名人士、医务人员和消费者身份对商品做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通过虚假打折、“雇托儿”“饥饿营销法”等手段制造“现场抢购”的营销氛围,诱导消费者按所谓的“疗程”“优惠”大批量购买产品。甚至有的打着各种社会组织和消费维权的旗号,声称能帮助消费者追讨被骗购买保健品款项,诱使消费者落入“连环骗”的圈套。
3. 保留这些凭证:正规发票、购物小票、在线交易记录及其他购物凭证。
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消费者应当选择正规商家,通过正规途径购买,并妥善保留购买小票,主动索要发票,保存在线交易记录等必要的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积极通过正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二、骗子行骗惯用伎俩
1.看病消灾。对于比较迷信的老人,骗子会与同伙声称老人或者家人有病或有灾,必须作法消灾,利用老年人担心、迷信的心理诈骗财物。
2.宣传投资项目。骗子虚构“投资项目”到处宣传。老人来咨询时,“专家”出场,并以高额利息诱惑老人投资。一旦老人投入大量资金,骗子便人间蒸发。
3.情感营销。一些骗子利用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情感缺失,对老人嘘寒问暖,赢得了老人的信任,也赢得了老人的“钱包”。
4.冒充司法机关。骗子打电话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谎称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出了意外,急需要汇款,老人“救子”心切,就会把钱汇到指定账户,等查明事实才意识到被骗。
5.冒充厂家售后。骗子冒充家用电器厂家售后人员,上门对家中电器进行维修,实际动手脚把电器弄坏,然后称电器有问题,向独居老人推销假冒产品,骗取老人钱财。
三、老年人应该如何防范诈骗?
一是不要贪图小便宜。许多被骗的老年人都有贪小便宜的心理,所以必须要戒掉这种心理,摆正心态,骗子自然无缝可钻。
二是不要乱用保健品。营养均衡、适量运动、良好睡眠才是健康之道,老人切记,吃保健品要适量适度,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
三是个人信息保护好。不良商家往往会共享老年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向其展开轮番推销,因此,老人不要把联系电话和家庭地址透露给陌生人。
四是陌生电话勿轻信。当老人遇到需要转账、汇款的电话时请挂机。当接到陌生电话无论是恐吓还是诱惑时,都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可以求助警方。
五是遇事应该多求证。遇到涉及亲人发生“意外”的电话或短信时,应该立即打电话询问相关亲人,如果该当事人无法联系,可以询问其同事、老师等,并与自己的亲朋多交流,分析判断事情的真假。
六是封建迷信不可信。如果遇到有人说预言,千万不要相信,更不要相信花钱可以“消灾”。遇事放宽心,开开心心生活,绝对没有什么“灾害”。
七是上门维修找对人。老年人家中电器坏了需要维修时,要向正规家电企业咨询和报修,切忌网上乱搜索,防止遇到冒牌维修。
八是多与子女沟通交流。老人购买价格昂贵的产品前,一定要谨慎,最好与子女商量,不要盲目听信他人宣传,落进“温情”销售的骗局。
九是多学习防范知识。老人平时要多看新闻,相关信息报道,学习消费知识,不断更新消费观念,对遇到的不法行为应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版权声明】:
本文由南充市场监管转自澎湃政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