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处决犯人,为何一定要选择“午时三刻”和“秋后问斩”?

发布于 2022-05-18 22:41

《水浒传》中,狱卒把戴宗与宋江两人押到市曹十字路口,正准备午时三刻行刑,正当刽子手的大刀准备落下时,李逵一跃而出,将二人救出。

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一定会记得电视剧中的这一幕,当死囚犯被押上刑场后,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午时三刻已到!行刑!”瞬间,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就已落地。

那么,古人为何要“午时三刻”行刑呢?有什么依据吗?

原来,中国古人对行刑的月、日、时辰都非常讲究,他们认为,午时三刻问斩犯人,此时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候。

午时大约是现在的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午时三刻大约是11点45分。

此时,烈日高悬空中,阳气十分旺盛,由于杀人属于阴,利用太阳的阳气可以冲淡杀人的阴气,鬼魂难以作祟,负责行刑的刽子手和官员可以避免鬼魂缠身。

清代《公门要略》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监斩官在犯人行刑前都要穿上全套公服,还要罩一件大红斗篷。处决完犯人后,监斩官回到衙门还要放爆竹以驱邪。

古人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秋后问斩”,中国古代朝代对行刑的月份十分看重。

《唐六典》中有规定:“每岁立春后至秋分,不得决死刑。”

也就是说,通常在立春前到秋分后这段时间处决犯人,也就是所谓的“秋后问斩”。

原来,古人认为,行刑不能违背天意,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春季万物初生,夏季生命蓬勃生长,都不适合取人性命,如果行刑是十分不吉利的事情,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只有到了秋冬季节,万物肃杀的时候,处决犯人才符合自然规律。

西汉时期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说:“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至此,秋冬行刑成为了一条制度载入律令。

同时,秋后问斩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时节农民处于农闲期,地方官员便于发动群众观看行刑,可以起到更好的教育警示作用。

此外,古人对行刑的日期也十分讲究,比如唐宋时期的法律规定,正月不能杀人,二十四节气日、 大祭祀日、 大斋戒日、 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等重要日子,都不能处决犯人。

这样看来,古代大部分日子都不能行刑,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古人迷信,而应该是中国古人对天地和自然规律的一种敬畏,即便不相信这些,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加以研究也是价值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