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唐诗解读——杜甫之《百忧集行》

发布于 2022-05-19 00:24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注:

百忧集:诸多忧愁齐集心头,取自王筠《行路难》:“百忧俱集断人肠。”行:歌行。

忆年十五:回忆十五岁时。心尚孩:童心未改。

黄犊:小黄牛。走复来:犹言跑来跑去。

千回:形容次数之多。

倏忽:顷刻。

少行立:行走和站立少了。

“强将”句:谓强颜欢笑奉承主人。强:勉强。将:持。供:侍奉。主人:此指所依附的人。

入门:走进家门。

四壁空:家徒四壁。

颜色同:谓妻子与我同有忧色。颜色:脸色。

门东:此指厨房门外,古代庖厨之门在东边。

解读: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 761)在成都时。这首诗是杜甫五十多岁时回忆儿时生活所作。头四句写了自己十五岁时顽皮无忧的生活,反衬出眼前现实生活的惨淡。身体衰老,事业无望,家徒四壁……种种景况,真是百种忧愁纠集心头。

此诗既未锻炼字句,也未用成语典故,只是直书其事,语言质朴无华,堪称唐代的白话诗。明人郑继之云:“此诗只以拙朴胜,情韵终不为工。”其实诗人并非没有艺术构思,比如全诗三节,逐节转韵,先由平转仄,再由仄转平,很好地配合了情绪的抑郁。又如首节用四句细写少时健壮活泼之态,次节中用“坐卧只多少行立”一笔兜转,感慨之深,令人叹息。最值得注意的是,全诗只是叙事,到儿啼索饭便戛然而止,竟无一语直抒心中忧思。然而千古之下的读者读到此诗,有谁不会感受到诗人心中的“百忧”?这就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英国诗人弥尔顿曾在他的名著《复乐园》中说:“童年中预示了成年,就像清晨预示了白天。”说明了童年对人生的重要。后来的华兹华斯便说:“孩子是成人之父。”肯定了童年在人生中的意义。这首诗中诗人以少年时的天真健康与后来的悲忧衰飒构成鲜明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少年时代的留恋与珍视。

很多人常常感叹成年以来“客气渐多真气少”,其内心深处一直珍藏着儿时的真情,这正如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中说得好:

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

杜甫就是这样的诗人,清代的龚自珍也是如此,他们的诗之所以真切感人,就在于他心中的童心未消。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