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眼在一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发布于 2022-05-19 08:40
诗眼在一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这三者是不是一个东西?
从定义上来说,诗是韵文。词就不用说了,实际上是诗的一个分支。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诗眼、词眼、文眼就是一个东西。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简而言之,文眼就是能够体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句子或者小的段落。在开头则引领全局,在中间则上下呼应,在结尾则点明主旨。
那么,诗眼、词眼难道不是起到点明主旨,凸显中心思想的作用吗?
有可能,但不一定。
“诗眼”本意
“诗眼”的概念提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这种全局观,没有考虑到写文章人的创作路径。所以“诗眼”并非特指反映诗歌中心思想的文字。
最早提出“诗眼”的是苏轼。本意和诗文无关,而是指诗人的眼界,即诗人本身的观察力、鉴赏能力。
说白话,就是诗人的眼力劲。苏轼的《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中就有“诗眼”:“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这什么意思呢?阁下虽然不画画,但是你对诗的鉴赏能力足以用来赏识这些画。明朝袁宏道《与伯修书》中有云:“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就都是这个意思。
不过到了后来,“诗眼”一词就变换了意思。不再是人有赏诗眼,而是诗的眼睛。这才是题主的问题所在:“诗的眼睛在一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诗眼”今意
诗眼和文眼不一样,不一定是指整篇诗词的中心思想。因为诗是精炼的韵文,所以诗眼相对于文眼来说,就是简单的字或者词。而词牌的句数长短不一,字数有长有短,相对来说,词眼就比诗眼稍微灵活,有可能是其中的一句。
而诗眼和词眼,必然是诗词的精华所在,决定了整首诗词的意境层次和发散方向,但是并不代表诗词的中心思想。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开拓意旨即对诗意走向有关键作用。
比如著名的“一字之师”的故事,宋朝张咏写了两句诗“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去他家做客的萧楚才看见了,就把“恨”字涂掉改成了“幸”字,诗就变成了“独幸太平无一事”,既没有改变张咏原诗叹“闲”的意思,又避免了被小人抓住“恨太平”的把柄。这种关键位置的字就是“诗眼”。
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词。
这个必然用王荆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来举例了。这一句中的“绿”字经过王安石上十次的修改,从“过”、“满”等字最终敲定“绿”字,算是苦吟派的作风,最终炼字的结果也是极其有感染力,表现力最强的。这种关键字也称为“诗眼”。
我们看到上面两个例子,原诗句在不同的“诗眼”用字下中心思想有没有改变?
并没有。所以,诗眼不同于文眼。
“诗眼”的作用
另外,我们会发现一点,这些诗眼基本上都是动词,即便是“绿”,也是动词化的名词。这说明诗眼让诗歌描写的画面真正灵动起来的关键字,用得好的话,就是画龙点睛,让整个句子活起来。这些动词连接起不同的意象,添加了生气。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诗眼”,其实是因为在这些字词里看到了灵气和生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诗眼不灵动,不放光,那整首诗都死气沉沉,自然不吸引人。
当然,诗眼有时候也会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但是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让句子活起来,从而让整首诗活起来,朝着诗人所设定的意境方向引导读者,让读者更好地,更有感情触动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很明显王安石的诗意重点在后半句,但是一个“绿”字把江南春色全部概括,让人舍身代入了他对江南的依恋,更加理解他这种不得不入京,却希望尽快把国家导入正轨,然后功成身退的感觉。
所以,文眼是中心思想,而诗眼是围绕着中心思想的一口口活泉,让整首诗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起来,既表达出诗人的张力,又引导着读者的感受。
而诗眼的形成,一是诗人的灵感,另一种就是诗人通过炼字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更换,最终找到合适的字词。
资料来源:快资讯
-----------------------------------------
何光友律师,1995年转行专职律师
151 9819 4255(手机+微信)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