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
发布于 2022-05-19 20:22
经济(economy),来源于希腊语oikonomos,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由于资源是稀缺的,社会资源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Paul A. Samuelson & William D. Nordhaus: Economics)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micro),研究的是个体或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包括了经济物品的消费、生产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投入、资源的分配、分配机制上的选择等问题。宏观经济学(macro),则以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常见的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
【导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全文约5800字。
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货币或信用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运用的政策手段就是货币政策工具。世界各国都会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政策工具。一般将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和间接信用控制工具等。其中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分为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再贴现率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三种手段;选择性控制工具分为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等。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所采用的常规手段就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它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政策这三种通常所说的“三大法宝”。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金融活动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的涵义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或制订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包括对再贴现率和申请再贴现金融机构资格的调整。
早期的再贴现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将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在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获得一定的资金,解决暂时的资金短缺问题。随着中央银行职能的不断完善和调节宏观经济作用的日益加强,再贴现业务逐步成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的内容
再贴现的条件。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的主体大部分是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我国规定可获得再贴现的主体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存款账户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若要获得再贴现必须报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
再贴现的对象。大部分国家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必须是以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为依据、能自行清偿的短期商业票据。
再贴现的利率。再贴现利率的特点是:一为短期利率,二是基准利率,三是官方利率。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货币政策目标对再贴现利率进行调整。若再贴现利率高于市场利率,表明中央银行不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贷款;反之则表明再贴现贷款优先提供给信用好的金融机构。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成本,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变量。
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表示货币供给量将趋于减少,市场利率将提高人们为了避免因利率上升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自动紧缩所需信用,减少投资和消费需求;反之类推。这就是再贴现政策的“宣示效果”。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向公众表示它的政策意图,通过人们对政策的预期和自身利益的得失来调整对信用的需求,从而影响国民经济。
中央银行可以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对再贴现的票据实行差别再贴现率,从而调整信贷结构,贯彻产业政策。
法定准备金政策
法定准备金政策的涵义
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之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存款准备金制度起源于英国,目前大多数国家赋予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权限。
法定准备金政策的内容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该比率一般根据存款种类、金额等互相区别。目前许多国家一般对不同的存款规定相同的准备率。
规定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一般将法定准备金限定为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也有国家将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如政府债券、库存现金等,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和时间。
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为了应付客户的提现需要,都要保持一定的现金准备。而保持现金准备对商业银行而言有持有成本,包括保管费用、存款利息以及员工的工资等,因此理性的行为是减少现金准备,但是这样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因此,各国纷纷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强制将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从而保证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和兑付能力。
控制货币供应量。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通过两条路径影响货币供应量。第一条路径为影响同业市场利率。由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闲散资金数量减少,拆入资金需求增加将引起同业市场利率上升,并传导至资本市场,进一步引起信贷收缩。第二条路径为通过对存款货币机构超额准备金的调整,来影响货币乘数,从而影响银行的贷款和投资。
法定准备金政策的特点
法定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应量有极强的影响力,且作用迅速,一旦调整准备金的政策确定,相关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是中央银行收缩和放松银根的有效工具。同时,法定准备金制度缺乏弹性,因而不适于作为日常的货币工具。
法定准备金政策对所有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均等的,一旦变动能同时影响所有的金融机构。
频繁的调整会扰乱商业银行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破坏准备金的稳定性和可测性,也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所适从。
政策效果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存有大量超额准备金,则可以在中央银行紧缩银根时用部分超额准备金来充当法定准备金,从而不必收缩信贷规模。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的涵义
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从而维持市场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行为。它是货币政策最重要、最有效、最常见、最灵活的工具。目前,公开市场业务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的内容
公开市场操作一般分为防御型和主动型。主动型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指中央银行积极改变货币政策,以改变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量为目的的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业务。防御型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因客观因素或货币需求的临时性改变而采取的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业务。
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采取买进有价证券的措施;在经济过热时,则采取相反措施。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公开市场操作带来的基础货币增加或减少可以引起货币供应量加速增加或减少。且因为在一个证券交易日内该操作可以进行多次,而且在短时间之内可以迅速改变买卖方式,因此公开市场操作简单灵活,成为中央银行常用的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公开市场操作作用于经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货币供给随之扩大,利率下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扩大,对经济起到扩张影响;反之,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货币,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对经济产生抑制影响。
另外一种是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当中央银行是从商业银行那里购得证券,则商业银行的证券减少,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存款增加,即存款准备金增加,货币供给按乘数扩张,刺激经济发展;反之对经济产生收缩性影响。当中央银行证券买卖对象为公众时,则表现为公众在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上存款额的增减,由于商业银行按其存款金额计提法定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总值时才能作为超额准备金,因此存款的变化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收缩的影响。
中央银行还可通过调整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大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规模比率,改变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结构。中央银行买进、卖出证券的品种、期限不同,但总量可能为零。
例如:央行在货币市场公开卖出100万元短期国库券,回笼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减少,使短期利率升高,游资进入可能增加;同时,在资本市场买进100万元长期公债,投放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长期利率下降,国内投资增加。但是这两种操作可能使国内货币供应量不受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操作变换”(Operation Twist)。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央银行对长期利率的影响不如对短期利率的影响那样显著。
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应具备的条件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要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应具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性,它所反映的金融状况及利率动态,可以作为中央银行活动的晴雨表。
中央银行具有权威性,处于金融市场的领袖地位,且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力量和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
赋予央行弹性操作的权力,即在买卖证券的数量、种类方面设机动权限。
证券的种类齐备丰富,数量达相当规模。特别是中央银行主要操作的证券如政府证券要达相当的数量;长、短、中期证券种类适当。
有发达的信用制度。人们接受使用票据,所有银行都遵守存款准备金制度,能依此调整放款及投资的数量。
完善的财政政策(国债政策)。
事实上,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买卖的证券分狭义、广义两种。狭义证券是指政府债券。在美、英和少数信用发达国家,都以买卖政府发行的长短期债券为对象,尤其是短期国库券。因为这些政府债券发行量大,市场交易量也大。仅以其为对象进行操作买卖,中央银行就可达到调节之目的。就广义而言,在金融市场不太发达的国家,政府债券在市场上流通量小。中央银行买卖的证券扩大到了各种票据和债券,如汇票、地方政府债券、外汇等。
公开市场操作的评价
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的工具,因为其具有如下优点:
它比贴现政策更具有主动性。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金融场独立选择操作的时间、地点以及债券的种类和数量。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储备金产生直接的、预期的影响。而贴现政策并不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只是改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条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的变化,最终还取决于商业银行对调整贴现率作出的反应。即中央银行只能鼓励或限制借款,而无法明确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数量。公开市场操作是发达国家的主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可以使中央银行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试探性、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且易逆转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与法定准备金政策相比,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弹性,可以随时进行。万一出现经济形势的变化,或者操作失误,中央银行可迅速进行反向操作进行纠正。这也使该工具的运用不会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强烈的影响。当经济过热时,可以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比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政策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良好的“微调机制”。因为买卖证券的规模、种类和方向可由中央银行灵活掌握,故可控制其效果大小,通过微调可以准确地把各存款机构的准备金调整在中央银行期望的范围内,不会对经济形成过于猛烈的冲击。
公开市场操作的运用速度快,当中央银行决定要改变商业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时,它只须向证券交易商发出购买或出售指令,交易就可立即执行。
该工具还有辅助再贴现政策运用的作用。因为中央银行买卖有价证券可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化;公开市场业务也可用于季节性资金调剂,在税收旺季买入证券,以充实市场资金,在财政支出旺季卖出证券,以吸收社会资金,从而可减少因财政资金季节性变化对社会的不利影响;也可用作银行信贷资金季节性变动的需求。
虽然公开市场操作有许多优点,但是它的运用也需要一定条件。同时,公开市场业务对公众预期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强制性影响作用比较弱,其“告示性效应”不大,表现如下:
在对公众预期的影响方面,虽然通过对中央银行买进或者卖出各种政府债券的观察,大体可看出中央银行的政策趋向,从而影响社会公众的预期。但由于公开市场业务是持续发生且易逆转,同时很难判断公开市场操作是改变政策的动态操作(Dynamic Operation),还是抵消其他影响的防卫性操作(Defensive Operation),故其“告示”效果不大。
在对金融机构的强制影响方面,中央银行虽然决意买进或者卖出政府债券,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仍有自己的意愿,不直接受中央银行“决意”的强制影响,只受间接影响。金融市场上其他民间证券增加也影响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针对特殊领域的信用而划分,主要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
消费者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各种耐用消费品(除不动产)的销售融资进行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首次付款的最低额;
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
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和不同消费品的不同信贷条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金融管理当局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融资活动的控制措施。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规定贷款额与证券交易额的百分比,特别是规定法定保证金比率以控制和调节证券市场的资金,维持和稳定证券市场行市。
不动产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放款方面采取限制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金融机构不动产贷款最高限额、最长期限;规定首次付款的最低金额、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
优惠利率政策
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着眼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针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所规定的较低利率。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直接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并非借助于市场机制,而具有较强的行政干预特征。直接信用控制的方式主要包括:
利率高限。为防止金融业出现信用危机,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规定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最高利率,以防止商业银行抬高利率吸引储蓄和降低利率发放高风险贷款,从而保证金融领域的稳定。
信用配额。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量。这种控制手段有较强的强制性,是有效遏制信用膨胀的手段。
流动性比率。中央银行规定流动性资产对存款的比率,从而限制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为保持中央银行规定的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缩减长期贷款、扩大短期贷款和增加短期证券投资资产等措施。
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手段,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自身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对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中的不当行为进行劝告,以影响其贷款、投资的数量和方向。道义劝告虽然比较灵活,不需要行政管理成本,但是缺乏法律的约束力。
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市场动向、物价走势等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敦促其执行。若商业银行不执行,则对其进行信用制裁。
(the end)
刘红卫(1968)
石家庄铁道学院 本科 工学学士
同济大学 在职研究生 工程硕士
高级工程师(交通运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
咨询工程师(投资)+心理咨询师(高级)
The journey is what brings us happiness, not the destination
让人们感到幸福的不是终点,而是过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