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瞅”你的时候,在想什么

发布于 2022-05-20 01:07

  我们


孩子“瞅”你的时候,在想什么

文:KDY杨

最近老王两口子又不淡定了,原因是,近两年在辅导孩子写作业过程中,帮孩子纠正错误时,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经常以一种无动于衷的表情直勾勾的看着他们,两口子的“小暴脾气”瞬间就被点燃,往往一通吼叫总是不可避免的。

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情形?

那你又是否好奇过,孩子这时候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这里分享几个“假设”和思考,以供参考,帮助遇到如此困扰的家长多一些理解孩子的视角,进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

一个假设是:恐惧


这种常见于孩子在写作业时或者完成作业后会被指责和批评。

假设一种场景是,父母看似辅导孩子写作业,实则对孩子指指点点。

比如,孩子明明在写作业,旁边的人看她字写得不好,就立刻去纠正;孩子写得慢一点,或者思考的时候,就催促快一些等等。

这时候孩子内心的恐惧和阻抗不言而喻。

很多孩子之所以写作业时候盯着旁边的父母看,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突然的催促、被提出各种要求、被指责等。

所以,有些孩子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在写作业这件事上,因为他们要时刻留意如何让自己不被批评,或者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惩罚等,他们的注意力会放在旁边或身后的人身上,以让自己获得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的感觉,其实很难让人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件事情上的,对于孩子而言,更难做到。

假设另一种场景是,孩子写完作业,往往遭到的是被不停地纠错、批评甚至惩罚,但做得好的地方却得不到表扬。

久而久之,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也会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写完作业后如何应对指责、批评和惩罚。

所以,有些孩子在写作业过程中会看着旁边的父母,尤其是遇到不懂的问题,通过察言观色,来预判自己可能会遭受怎样的待遇。

这个时候,很多孩子脑子里其实是空白的,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是思考如何应对被批评和指责,这其实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面对批评和指责他们却又无能为力。

第二个假设是:求助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起初孩子在学习或者写作业的时候,是喜欢问问题的。

如果他们问的问题不能得到积极回应,那么孩子的内心可能会感到挫败甚至是无能感。

比如,孩子可能会向父母求助,有些父母可能的回应是“这么简单的你都不会?”

或者有的父母可能被孩子反复的问问题而表示不厌烦“你不会自己动脑筋好好想想啊,什么都要张着嘴问”等等。

时间长了,孩子会知道,问问题自己得不到好处,毫无价值感,甚至会感觉到羞耻,那么,孩子就会学会闭上嘴。

但是,问题依然要解决啊,于是,孩子会通过行为表达求助,比如,看着旁边的父母,希望父母能够读懂自己的意思。

第三个假设:获得安定感


请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知道有一个不好的结果必然会发生,你会期待这个结果早点发生,还是焦躁不安的苦苦煎熬等着在未来某一时刻发生,这两种感觉,哪种会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些?

有时候,我们预判的事情发生之后,我们才能够获得安定感。

第四个假设:平衡愧疚感


当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好的时候,或者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指责、批评、惩罚等会抵消一定程度的愧疚感。

对于孩子,也是如此。

第三和第四个假设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的来讲,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父母的态度和反应与孩子写作业的状态和结果往往形成了“循环因果”的关系。

比如:

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引起父母的强烈情绪反应,继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诸如批评、指责、控制等等;

而父母的这种情绪和行为反应,又增加了孩子的恐惧感和无助感,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得不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如何让自己不被批评、指责或者惩罚上面,又或者被惩罚的时候怎样可以让自己感觉更好一点;

这样,孩子的注意力也就没办法完全放在写作业这件事情上。

各位家长,我们与其天天琢磨如何让孩子好好写作业,希望改变孩子,不如先看看当孩子在写作的时候自己是如何和孩子互动的。

这里蕴藏着改变的机会。


写在最后


以上提供四个视角,但并不代表“一定”和“全部”。

每个父母、孩子、家庭以及每一段亲子关系都是独特的,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学会自我觉察和反思,才有机会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有机会和孩子一起面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发展出良好解决学习问题的技能。


儿童青少年成长

学业及学习困扰

亲子关系/亲密关系

婚恋情感/人际关系

……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