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消费者社会的穷人
发布于 2022-05-20 01:07
在工厂化时代,工作伦理占据主导地位,它以一条受到普遍认可的规范将广大劳动人民凝聚在一起,这个规范便是:充分就业。
当工作成为常规社会身份标签时,不工作便沦为“不正常”的边缘化的“穷人”。
工不工作,原本是个人选择,工作伦理偏将它拔升到道德高度,性质就彻底变了。
也许我们可以抵御“穷人”这个诡异标签,但真的很难扛住“懒散、堕落和道德沦丧”的莫须有罪名。
当社会基本步调被确定,你就同时丧失了唱其他调子的可能,连轻轻哼几声都会被喇叭放大,失真变形。
贫穷并不仅限于物质匮乏和身体上的痛苦,也是一种社会和心理状况。每个社会都有“体面生活”的衡量标准,如果无法达到这些标准,人们就会烦恼、痛苦、自我折磨。贫穷意味着被排除在“正常生活”之外,意味着“达不到标准”,从而导致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羞愧感和负罪感。贫穷也意味着与既定社会的“幸福生活”无缘,无法享受“生活的馈赠”。随之而来的是怨恨加剧,并以暴力行为、自惭形秽或兼而有之的形式表现出来。
贫穷最大的后遗症就是“穷病”,不是生理层面,而是心灵反应。
随着消费病毒的不断蔓延,“穷病”也随之恣意扩张。
在生产时代,克服贫穷的方式是找份工作,尽管路线单一,好歹一走就通。进入消费时代,治疗穷病的药方就只剩下钱。尽管挣钱的路子有千万条,但99%都是赔本买卖。
不想做穷人,就得消费,要消费,就得有钱,要有钱,就得竞争,要竞争,就会弱肉强食…于是人类又退回到了丛林社会。善良、友爱、平等、互助、和谐、幸福,这些人本需求渐渐成为不切实际的无用虚幻。
很多时候,人们用费尽气力,都不敢奢望成为“人上人”,而仅仅只想待在人堆里,做个正常人。
但在消费时代,要做个正常人,即使费尽气力,也不一定能实现。
消费不像找工作,找到了就算完成任务,它高速迭代、频繁更新,犹如程序运行,而且是无穷循环机制。
你今天消费了,也只是完成了当天的任务,解除了一时的“穷人”危机。如果明天消费不了,“穷病”将立马发作,你很快沦为有缺陷的、有瑕疵的、不完美的、不正常的失败者。等待你的,就是被鄙视、被贬低、被排斥、被抛弃,你无法参加正常人的社会盛宴,你被流放于阴暗狭窄的角落。
在消费社会,失业对于一个人的打击,简直到了无以加复的地步。
失业者最常抱怨的问题之一是感觉被关在家里……他们不仅认为自己无聊、沮丧,(而且)看到自己这样(实际上也正是这样)更使他们烦躁不安。烦躁成了失业者日常生活的特征。
无聊成了失业者摆脱不了的幽灵,而消费世界最容忍不了的就是无聊,可以说,消费最大的目标就是消除无聊。
消费对幸福的定义便是绝缘于无聊,不断有新事发生,新鲜又刺激,刺激又新鲜。
消费能够防止烦躁、无聊、审美疲劳、忧郁、绝望或厌倦———曾经困扰富裕舒适生活的所有疾病。消费市场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因为“尝试过所有的东西”而绝望或沮丧,从而失去生活的乐趣。
弗洛伊德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幸福状态”,因为人们在需求得到满足后,很快产生厌倦,进而重回“不幸福”之中。
但消费用它那“迅雷不及掩耳”的变脸速率,狠狠给了弗洛伊德一巴掌。
它的秘诀是:在欲望被安抚之前激发新的欲望,在因占有而感到厌倦、烦躁之前替换新的猎物。永远不出现厌倦。
于是,在消费时代,所有的科学、心理、文化、艺术等理论法则,所有的人伦道德,可以被金钱打破。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赚不赚钱,成了唯一的衡量指标。
消费能力成为新的阶层划分依据,但它划分出来的只有穷人和富人,他们的人数和占据资源成反比。
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将来的世界,穷人面临的,是富人为他们设计的,更大的陷阱。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