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非常看重寿命,把长寿视为“五福”之首,习惯把“寿”分为上寿、中寿、下寿。《庄子》中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左传》中说:“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 给老人家庆寿时,常用“喜寿”“米寿”“白寿”“茶寿”等词语,说说它们各代表多少岁:喜寿指77岁、伞寿指80岁、半寿指81岁、米寿指88岁、卒寿90岁、珍寿95岁、白寿指99岁、茶寿指108岁。 古人还喜欢根据中国字型,把77岁称为“喜寿”(草书“喜”字,形同七十七); 把80岁,称为“伞”寿(“伞”字形似上下书写的八十); 90岁,称为“卒”寿(古时,卒与卆通用。“卆”字拆开,就是九十)。把88岁称为“米寿”(把“米”字拆开,上下分别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 把99岁称为“白寿”(“百”字去一横); 100岁叫百寿或纪寿或中寿;把108岁称之为“茶”寿(“茶”字的草字头为二十,中间的“人”字分开为八,底下的“木”字拆开,就是八十。上、中、下三部分相加,就是108)。“那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又是什么意思?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就要懂点古代文化常识。“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这里的“米”和“茶”都是老人长寿的雅称,“米”是“米寿”,指人的年龄88岁,“茶”是“茶寿”,指人的年龄108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称谓,比如不满周岁的孩子称“襁褓”,两三岁时称“孩提”; 女孩十二岁称“金钗之年”,十三岁称“豆蔻年华”; 男孩13~15岁称“舞勺之年”,15~20岁称“舞象之年”……《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五十岁称为天命之年,六十岁称为耳顺之年,七十称为古稀之年;八十称为耄耋之年;九十称为鲐背之年;一百称为人瑞之年。
杜甫诗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句,所以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通常,我们给88岁的老人过寿时,都会引用冯友兰88岁那年写给同龄好友金岳霖的那句话:“何止于米,相期于茶”。过了米寿,希望您还能过茶寿。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八十八岁了还能正常吃饭,是有福的。正如诗人所写,小米、煎饼,大米、烧麦,能吃且挺香。八十八,既是米字的拆分,米又是我们的生命所需,我们都是吃米长大的。(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