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筋膜看疼痛,什么是筋膜痛!

发布于 2022-05-20 10:18


中医上,《灵枢·筋脉》:“筋为刚”。筋为肝所主,并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才能养筋。《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由此可知,筋膜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结构,今天我们来看看,现代医学对筋膜的解读。



筋膜是一种结缔组织,覆盖并连接身体的所有内部部位,包括肌肉、内脏、肌腱、韧带和皮肤。

筋膜主要由胶原蛋白制成。胶原蛋白是一种紧密盘绕的蛋白质,可产生弹性和光滑的筋膜组织;它由结缔组织中的特殊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

筋膜高度神经支配,几乎与皮肤一样敏感。

根据组织的位置,筋膜主要分以下 3 种:

浅筋膜:存在于皮肤下方的皮下筋膜;

肌筋膜:用于包裹肌纤维并相互连接;

内脏筋膜:用于包裹内脏。


►►►

本文重点描述浅筋膜


浅筋膜的结构


浅筋膜(也称皮下筋膜)位于皮肤的真皮下,由松散的结缔组织构成。由于它含有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纤维,比其他两种筋膜更具延展性。

解剖学研究发现,皮下组织被纤维层分为几个亚层:浅层被称为浅层脂肪组织,深层为深层脂肪组织,中间的纤维层为浅筋膜(也是狭义上的浅筋膜)。

浅筋膜内含脂肪、浅动脉、浅静脉、皮神经、淋巴管和淋巴管等。脂肪的含量因身体部位、性别和营养状况不同而存在差异。


疏松结缔组织


在临床上,结缔组织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骨和血液。其中,疏松结缔组织是浅筋膜的主要组成成分。

疏松结缔组织是所有结缔组织中分布最广的。它是连接其他主要组织(肌肉、神经和上皮细胞)中的主要结缔组织类型;由疏松、不规则的弹性蛋白纤维和胶原纤维网络组成,悬浮在基质中。

疏松结缔组织与基质相结合,为组织和器官提供适度的弹性和强度;为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等提供支撑;同时,在促进细胞间的交换中发挥重要作用。


浅层脂肪组织


浅层脂肪组织由包裹于纤维间隔之间的大量脂肪小叶组成。通常垂直于皮面,将真皮锚于深层。


浅层脂肪组织的厚度在躯干部位比较恒定,其他各部位的变化比深层脂肪组织小。

四肢,下肢的浅层脂肪组织比上肢的厚。

手掌和足区,浅层脂肪组织薄且含有更多、更坚韧的垂直皮支持带,使皮肤紧密附着于深层。

手背侧,浅层皮支持带很薄,使此处皮肤相对深层组织面具有更大的移动性。


个体不同、身体部位不同,浅层皮支持带的厚度也不同。例如,躯干背侧的浅层皮支持带相较其他部位更厚、更坚韧,使此处抗压能力更强。


深层脂肪组织


Q

为什么浅筋膜能在深筋膜上滑动?

  1. 与浅层脂肪组织相比,深层脂肪组织一般由相对疏松、缺乏组织和排列更倾斜的纤维间隔(深层皮支持带)组成;

    深层皮支持带明确分隔浅筋膜和深筋膜,且通常比浅层皮支持带有更大的倾斜度、也更薄。

  2. 深层脂肪组织的弹性功能良好。


黏附线


人体的一些部位缺乏浅层脂肪组织和深层脂肪组织。在这些地方,浅、深筋膜之间,皮肤,浅筋膜之间,有时会出现黏附。

按照其黏附的方向,分为横向黏附和纵向黏附,常见部位如下表:


举例:在腹白线处,皮肤、深筋膜和浅筋膜的三层融合。


浅筋膜异常的影响


浅筋膜可为体内的浅静脉、浅表淋巴管和皮神经等结构提供支撑、保护作用。比如,浅筋膜可支撑静脉维持负压状态,使其血流通畅。

但是,如果浅筋膜出现异常,浅静脉、浅表淋巴管和皮神经等结构的功能也会出现异常。


疼痛

正常情况下,浅筋膜和深筋膜可以相对轻松滑动,但当深、浅筋膜之间的滑动受到干扰时,会发生筋膜疼痛。

其原因有:

  • 部分透明质酸异常(干燥)不能与正常透明质酸出现润滑运动,可能会导致肌节和肌肉在某些区域结合,即筋膜之间发生粘连

  • 重复运动可能会导致筋膜拉伤,进而出现疼痛、发炎等症状

  • 手术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筋膜损伤,有时会引起长期疼痛

  • 不良生活,如久坐不动,也可能导致疼痛


病理性纤维化


浅筋膜的异常会导致伤口愈合的风险增加,导致浅筋膜改变的原因有:创伤、手术、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等。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就是典型的例子。



张力是病理性瘢痕发生的诱因之一。浅筋膜损伤或异常可改变组织张力的动态分布,可能导致边缘张力显著升高。在瘢痕疙瘩中,主要记录的力线出现在瘢痕外,导致组织被不断拉伸和扩张。


浅筋膜具有高密度的交感神经末梢。浅筋膜神经末梢在损伤时,受到异常张力的刺激,会释放大量神经肽,如 P 物质和神经营养素。这一过程会引起包括筋膜成纤维细胞在内的其他细胞释放神经肽,触发神经炎症反射弧。

这一证据很好地解释了临床观察发现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神经的增加和神经肽的积累。

综上,筋膜异常会导致病理性纤维化,这一过程的发生与筋膜组织内的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张力负荷缺陷、神经肽释放失调、炎症介质、生长因子和基质修饰酶等。

END

来源:疼痛康复研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康复你知道欢迎您投稿

如果您也想把您的临床评估、治疗经验,与更多的同道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看见您、更多的人获益,欢迎投稿给我们!


投稿邮箱:kangfunizhidao@126.com


医无止境,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被这个世界铭记。期待优秀的您!一起共同助力康复医学发展!



下方名片  快速我们



下方名片 免费听公开课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