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事物驱动的个体价值模型-实现时间空间转换
发布于 2022-05-20 10:46
躺赢的底层逻辑
躺赢是现在大家现在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词。
简单来说躺赢就是要实现睡后收入,而睡后收入就是当你在睡觉的时候都能够持续产生现金流和价值的收入。
比如你原来投资了很多房产店铺,可以每个月定期的收租金;比如你自己出版了很多畅销书籍可以每年定期的拿稿费;或者再比如你当前本身有大笔钱,哪怕是啥都不做将钱放在银行吃利息也够你日常生活旅游开支。
但是不论是以上哪种情况我们都可以看到。
躺赢真正的关键是你个人时间的投入不再和你的财富收入强制绑定。也就是挣钱这件事情和你是否投入时间两件事实现了彻底的解耦。
这才是躺赢的底层逻辑。
构建人,事,物三者之间的价值模型
对于事物这个词,可以拆解为事和物两个方面来理解。
事就是做事,是时间维度,做任何事情你都需要投入时间。而且你可以理解为最终可以批量售卖的有价值的产品,可以看做是时间转化为空间维度。
产品最大的特定就是可以批量售卖,同时还不需要你投入时间。
贩卖时间换钱
他人愿意花钱付费给你帮忙做事,不论你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最终都是他人花钱购买了你的时间。然后你将自己的时间投入转变为钱。
一旦你发现你的时间无法贩卖的时候,自然就没有了收入。
比如在疫情期间你被隔离,那么这个时候他人已经无法购买你的时间,你也无法帮助他人做事。也就是说通过时间换钱这条路不通,那么时间转变为价值的链路就被切断。
被切断的本质原因是你的时间和你的收入盈利是强绑定的。没有时间投入就没有钱拿,工作的本质变成了贩卖自己的时间换钱。
将事转变为物-产品
那么应该如何寻求改变?
简单来说你应该将你做的事情转变为可重复贩卖,并和个人的时间解耦的产品。
当你重复做相同类型的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周期性复盘,总结和归纳共性,将事务性的工作输出中共性的内容抽象出来,形成特定的产品。
产品具备了批量复制能力。
用户或消费者购买你的产品,最终为了带来可持续的收入报酬。同时用户的购买行为和你个人的时间投入解耦。简单来说就是你睡觉也可能赚钱。
你的收入不再靠时间贩卖,而是靠将时间积累转变为空间层面的产品,最终通过产品的批量销售形成可持续的收入和盈利。
这就实现了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从事务性工作到产品化的转换。
将事转变为物,这个过程中是没钱拿的。但是又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消耗。而这个需要的就是你的前瞻性意识和长远规划。即明明马上贩卖时间的时候就能来钱的情况下,我忍住了诱惑,而是将个人时间应用在了孵化产品上面。
做事没钱拿,那做事的目标是什么?
注意看下我上图里面的下层人-事-物三者之间的流转关系。
在下层流转里面,一开始做事没钱拿。
既然你一开始投入了大量的事情做事情反而是没钱拿,那么你为何还要做事?
这个时候你做事本身有两个目标。
其一就是孵化和完善产品。将前面做的事务性工作进行归纳总结,看是否可以孵化出一个可批量复制的产品或服务来。这个本身需要你提前投入。
其二是你需要做类似品牌IP,市场策划,自媒体营销等工作,重点是实现消费者触达,并实现用户的引流。这个时间消耗本身没有钱拿,但是最终用户购买了你的产品那么就实现了时间消耗赚钱到产品售卖赚钱的转化。
那么有没可能在你做事的时候仍然有钱拿?
简单来说就是风险投资,有投资机构愿意投资你,但是风投花钱买的不是你的现在时间消耗,而是你时间消耗积累出来的产品,风投本身也在从时间到空间转化可能性的预判。
人在职场,核心竞争力是时空转化
人在职场,道理完全相同。
一个方面你可以理解为公司雇佣你,你为公司干活。
公司看起来是购买了你的时间,然后每个月给你发工资。你不上班就没有钱拿。这个符合上面价值模型图里面的上层逻辑。
即他人购买了你的时间,你通过时间投入和消耗来换取报酬。
那么人在职场如何实现事到物,时间到空间的转化?
就个体来讲,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一方面是完成了公司交代的任务和项目交付的目标,但是同时也要意识到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锻炼了你的工作技能。
那么你需要考虑的就是将工作中的技能进一步抽象和复盘,形成一种共性通用技能,这个技能就变成了你个人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能力。
这个技能整合过程和项目工作无关,公司可能也不会单独为这个事情给你钱,但是你又必须又前瞻性的做,原因就是可以实现事到物的转化,实现你能力在后续的可复用。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